專題特輯

2019.12.11 | 2701次觀看

廣播新聞編播的一天

文/ 王景新 原文出處:104職涯社群
與電視新聞主播相比,廣播新聞編播由於「聞其聲,不見其人」蒙上了神秘面紗。但其實,對於新聞的熱忱與專業要求,都是一樣的。有了幾年廣播新聞編播經驗,讓我來稍稍掀開廣播新聞編播的這層面紗。首先,由於國內主要廣播電台都引進全數位化系統,從記者發稿、編導(編播)審稿、進入系統話帶區讓編播選用,直到播出,整個流程都在電腦內完成;因此,廣播電台負責編輯與播報整點或半點新聞的,都是同一人。
因此,廣播新聞的新聞編播就是新聞編輯與主播的綜合體。就我的經驗來說,目前我負責的新聞編播時段是FM101.7每週一、二、五上午七點、八點的整點文教新聞編播(每檔各十分鐘、五分鐘),所以每週日、一、四我幾乎都在九點鐘就洗洗睡,為了隔天清晨五點多就得出門工作。而我同時負責每週六上午十點到晚上六點的整點文教新聞時段(每檔各五分鐘)。一到電台,第一件事情當然是打開Dalet機器、電腦與麥克風,然後再與主控試音。一切都沒問題後,便開始編輯待會兒要播出的新聞內容。
主要的新聞來源是台內記者的話帶,再搭配中央社或當天報紙等;當然,很多時候是各部會的發稿內容,這些發稿內容通常都是「官樣文章」,必須改寫得口語化些。例如:刪去「之乎者也」;刪去敬語、過多的形容詞與重覆內容;適當簡化消息來源,例如某部的某科長表示,以某部表示即可;某國的某部表示,以某國官方表示就好。還有,書寫與口語差異還包括了日期與星期的說法:星期一就比週一好;一月一號就比一月一日口語化;由於廣播只有聲音,也須留心並代換容易引發誤解的同音詞。總之,一般人說話不會太過文言文或文謅謅,儘量多聽廣播新聞,甚至多看電視新聞模仿編播或主播的播報方式,都是基本功。
同時,既然是新聞編播,新聞排序自然也是重要的一門功夫。廣播跟電視新聞或報紙一樣,最重要的會在該時段的第一則新聞播出,視同頭版頭條。以文教新聞排序為例,自然首重教育部及其轄下所屬機關,如:青年署、體育署等;各級學校政令以國小、國中、高中、大專校院依序次之,受影響人數愈多愈重要(個別學校發稿則反之,某大專人數通常比某小學來得多);各縣市教育局再次之;博物館、圖書館、各研究單位、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或人力銀行復又次之;最後才是氣象資訊。此外,颱風天或有地震發生,就必須要適時連線中央氣象局當作頭條即時播出,第一時間抓住聽眾耳朵;畢竟由他們來說明最新狀況,會比新聞編播自己播報來得更有臨場感與說服力。語調的抑揚頓挫也是不可或缺,特別是一則新聞的結尾,語調應該下降,否則聽起來似乎還未完待續。
新聞與新聞間的間隔時間最好也能有二到三秒的距離,太短或太長都不好。還有換氣的呼吸聲也要控制得宜,避免聽起來像在「喘大氣」。字音字型的能力也不容小覷:熾與炙;汨與汩;矗與佇;潛與淺;以及ㄣ與ㄥ的發音細節等。聯絡與協調能力也很重要。譬如:外勤記者的話帶不完整,或是只有話帶沒稿頭,屬於內勤的新聞編播就必須即時確認情況,必且在一定時間內排除,畢竟新聞是分秒必爭的產業,更何況是最即時的廣播新聞。新聞編播如果能在字正腔圓之外,多一些些個人風格,相信對職涯發展會有加分效果。
歸納上述,自我紀律(開天窗與新聞廣告化是大忌);編輯能力(新聞來源、改寫新聞);播報能力(抑揚頓挫與專業感)是廣播新聞編播的三大基本功,雖然符合基本功不見得就有機會成為新聞編播,多注意各廣播電台是否有招考訊息,雖不近,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