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講求個人專業,講求團隊合作,也時時刻刻都需要人際關係之間的和諧溝通,尤其隨著時代脈動、景氣循環和跨國際的市場侵襲,隨時求新、求變、靈活因應問題,成為很重要的職場生存力。無論是職場老手,還是社會新鮮人,都須謹記以下十項職場地雷,讓自己的扣分指數降至最低。
文/織田紀香
小時候老師都會教我們不懂的時候要問,不會的時候要講。可是近幾年工作的感受是不少年輕上班族,不懂的時候不問、不會的時候不講,然後事情擺在原地,自以為會就這麼樣的應付過去。誇張一點的人,可能還會讓工作放在那邊爛,反正終究會找到人接手,不做也沒差。溺水的人都還知道要掙扎求生,職場中溺水,卻有很多人選擇自我放逐,這只會讓自己越漂流越遠,等體力耗盡,意志渙散,在職場就會失去生存力。
我自己通常在問問題之前,其實心中都有些定見,簡單的說,就是希望透過問題一來一返之間說服對方。但是我發現很少人在提問題之後會給相關的想法,要不就是丟一個問題出來,然後兩手一攤,接下來就什麼下文都沒有。但是只要我回了對方答案,最後就會演變成「嘿,這是我聽你的話去做的。」責任變成我要扛。所以切記,問任何問題之前,不可以有踢皮球或推卸責任的心態,要先至少提出三個建議想法,才能與人具體討論解決作法。
工作可以提早完成就提早完成,完成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找相關人員說明、討論。可是有些工作者,工作做完就放著,或是隨意丟出來,然後沒有下文也沒有討論。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角色位於哪個環節,掌握整體工作時間進度,主動傳球與接球,不拖延時間,讓工作能一階段一階段的順利接軌下去,這樣才能在預定時間達到預定目標。
工作上安排時間,應該給彼此比較適當足夠的彈性,不論工作量多或少,我都會跟對方先將工作分階段、細分拆解過,才將工作時間訂出來,然而,有些工作者說遲交就遲交,晚給或沒交也沒給什麼反應或補救措施。準時完工是上班族一個最低最基礎的門檻與底線,請務必重視自己對他人和團隊的影響性。
工作不是發派下去就開始做,而是先想清楚該怎麼做才對,然後組織一下自己的工作時間或流程,接著有想法後才一一去進行。如果硬著頭皮去做,花了時間後才發現做錯,最後只能要大家兩手一攤無奈接受,造成的損失將難以估計。做不到就說做不到,在時間還充裕的時候,大家可以集思廣益討論對策,或是重新任務分派,而不是給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或是不負責任的亂做一通來交差。
我曾經看過一則「生日可以請假」讓我驚訝不已的貼文。這麼多年工作下來,有時候真的是因為感冒有傳染性,或是身體受不了,或是一些非不得已的事情才請假,不然能不請假就不請。因為請假只會讓延誤的工作變重、品質變差而已。多年下來,身邊每當遇到同事請假,有時候真的不由得想問「你身體真的比我差嗎?」請假並不是那天或那幾天的工作自動向後展延,而是會累進到其他同事的工作中,或延誤團隊預定的進度,甚至造成公司收益上的損失。
不管是請假或離職,在我過去的經驗中,工作屬於線性發展,在這條時間線上,每天都會安排要完成的進度,但只要有人請假或離職沒交代清楚,這工作不是爛尾,就是別人幫忙草草收攤,最後整個案子就這麼不了了之。好聚好散,意思是一如當初那樣好好的把事情從開始做到結束,而非隨意地揮揮衣袖、拍拍屁股走人。
在我職涯經驗裡,至少有三次是經過第三方的告知,才知道原來同事並非依照計畫到客戶那拜訪,而是去看電影、去唱歌、去摸魚鬼混。而當我問客戶的反應時,他還可以有模有樣瞎掰說客戶講了些什麼。如果真的需要時間透透氣,擺明講,反而會得到比開溜鬼混還要好的結果。
一件事情要做好,我會幾經琢磨,好比寫一篇文章,通常自己會看個很多次,做的作品也會反覆看個好幾輪,或是講義簡報沒有看個數十次不安心,這麼做就是為了反覆去找出可以修改調整得更好之處。可是近五年跟一些年輕工作者一起共事,常會發生對方草草隨意交件,我問對方有沒有用他的專業知識與素養來處理這份工作時,答案多數是模糊帶過。不要對不起自己的專業,工作上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專業來處理,而非本能和直覺。
有些事情明明就沒有貫徹到底,卻推說是外界給的支援不夠。我常想問這些人,到底是公司沒給夠支援,還是他沒花夠心思,不是公司不給資源,而是公司希望要資源的同時,能看到對方相對的付出與回饋。面對自己的責任,先盡力把事情做到底,再來談還可以怎麼做、有什麼資源能做得更好。
上述十點是我工作多年經驗的事情,有些也發生在我自己身上過,不可否認的是在職場上想做到最佳表現,所需付出的心力、精力一定不可能少,一旦敷衍隨性,原本很多的可能都會變成不可能。
紀香語錄: 太容易取得時,人們多數不認為那是一種成就,但當人們想要取得能夠獲得多數人認同的成就時,又不一定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去取得。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正因為不容易,才顯得這得來不易的成就值得自誇。如果真是不值一提的簡單事,則不足掛齒。
節錄自:方舟文化《辭職離開,就能解決問題嗎? / 織田紀香 著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