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點師的故事 黃偈

當成功來得太早 捨得慢下 砍掉重練
黃偈,年輕甜點師,也是台東偏鄉的志工老師。18歲時先用Facebook賣甜點,21歲在台北信義路開「河床工作室」賣法式甜點,營業額最好的時候,一天可賣300個蛋糕,是一般甜點店的6倍,單月最高營業額可達150萬。

<更多精彩故事>

「我常覺得,自己30歲就會死掉,所以我急著去做所有事!18歲在網路賣蛋糕,21歲在台北信義路開店,單月最高賣150萬。成功就像雲霄飛車,來得又快又急,一旦反轉俯衝,重力加速度的墜落感讓人魂飛魄散,24歲我決定把店收掉,到台東當志工,『捨得慢下』之後反而讓我看到更多可能。」

大一休學做甜點,喜歡就去做

沒念餐飲,如何做出讓人驚嘆的甜點?黃偈國一到高二,一路念體制外的學校:種籽實小、全人中學,沒花太多時間專注課業,反而用力嘗試各種事物:演戲、樂團、寫詩寫散文、做甜點等。五年的自由,黃偈找出一生的熱愛─做甜點。

高三準備同等學歷考大學,考上南華大學外文系,努力適應大學生活,但始終對教室裡的課程沒興趣,大一才上一學期就休學,18歲先用Facebook賣甜點,20歲一人去法國上甜點課,為了不讓父親負擔太多費用,他上了四個月的基礎課程就打包回台,因已小有名氣,「網路銷售、實體取貨」的模式已影響山區鄰居生活,黃偈借了百萬,在台北市精華地段信義路租了40坪的店面,以「河床工作室」開店賣甜點。

體制外的自由,用甜點烘焙個人思想

黃偈家住新店山上,也長期在山區求學,創作甜點的靈感來自周遭的大自然,例如象徵動物蛻變生態的「樹蛙」、描述環境現況的「土石流」,他也關心環保,會提醒顧客,外帶不提供一次性包材及餐具,需自備保鮮盒或現場選購保鮮盒。

黃偈的烘焙食材與在地連結,也研發有自己風格的甜點,過程難免遇到困境。「新甜點想結合楊桃和咖啡,哪知道這麼難!」台灣水果楊桃鮮少出現在甜點裡,黃偈大膽使用,卻不斷失敗,開創總是辛苦的,他選擇拋棄這個想法,隔了幾個月後,又拿回來重新研發,反而成功了。

甜點師黃偈的成功祕訣

徒步環島,走出禁錮自己的心魔

憑著網路人氣支撐,黃偈在信義路的「河床工作室」開店的前六個月生意大好,月營業額輕鬆破百萬;但六個月後,每天的甜點滯銷,營業額銳減,員工的問題他也無法立即解決,「那時看什麼都不順眼,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曾經整整半年,黃偈一塊錢都還不了,生意完全沒有起色,極高的房租、水電費和稅務壓力差一點就將年輕的他壓垮。他休業一個月,減少員工,也用一個月的時間徒步環島,每天12小時不斷反省自己個性、經營管理的方法。

 

環島結束,回到店裡,重新面對以前不想做的事,也不再單打獨鬥,願意和其他有共同理念的甜點店結盟,擴大蛋糕銷售範圍,還用店面來客較少的時段舉辦藝術展覽,活用空間。「河床」逐漸回神,甚至可以說是中期再起,不但還清百萬貸款,又開始賺錢,他還帶員工去法國巴黎畢業旅行,另外送兩位辛苦的員工去大阪的機票。

到台東教甜點,當偏鄉志工也救贖自己

當成功來得又快又急,年紀輕,來自體制外,加上經驗不足、還沒熟透創業圈,黃偈決定向24歲前的自己告別,在店面租約到時後,結束「河床」的實體創業。

 

黃偈想起,當初到法國上課時曾經許願,希望未來有機會用甜點幫助別人。結束台北的創業之後,他搬到台東教學生手做甜點,除了讓偏鄉孩子產生興趣、將來可以謀生之外,也希望孩子們可以「長出自信」。

「到台東當志工老師,所有課程需要用的素材都是我負擔的。雖然很多公益是捐錢就能解決,但我更希望去接觸他們,讓金錢使用更有意義。」他說,外人去台東千萬別以為自己是救世主,反而是從孩子身上學習。

黃偈也教一般大眾甜點烘焙。

從疾速,到慢活

到台東,讓黃偈慢下來。他笑自己之前過得這麼快速,因為30歲就已人生將盡,當然要用有限的時間盡快完成想做的事情。在台東,他教學生手做甜點、帶學生擺攤,早上、下午去游泳,共游的是一群長輩們,訪問時,他臉上曬痕清晰可見,儘管現在沒有開店收入,用當初創業的老本慢活沈澱,準備下一階段人生再起,他更快樂!

黃偈身上有很多記號,右手動植物的刺青滿是生活軌跡,例如他最喜歡的魚類「角箱魨」,住家附近的「南洋杉」,媽媽喜歡的「鹿角蕨」,而第一次的刺青是甲骨文「家」,那是他在父母離異時,思考幾個月後的行動,「單純為了紀念。」他淡淡地說。

黃偈,從台北到台東的甜點男孩,繼續用甜點寫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