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故事 陳明堂

浩瀚星際中 放膽前行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陳明堂,常年外派夏威夷,他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看見黑洞的幕後推手。2019年4月10日,宇宙單向門「黑洞」的照片曝光,驗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百年前的廣義相對論,也更接近諾貝爾獎的世界典範。

<更多精彩故事>

「當全世界為了黑洞甜甜圈照片而驚喜瘋狂,我卻沒有太激動,那天我在華盛頓,反而有點失落和不安!失落是因為神祕禮物已經揭曉,真實照片和我們模擬的幾乎一模一樣;不安是要爭取更多資源,讓冰原中的『格陵蘭望遠鏡』可以進到下一步。科學這條路孤獨而寂寞,但是,我享受發現知識的美,這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原動力。」

這是全球三十多個研究所的兩百多位科學家歷經十二年共同努力的成果,台灣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八座望遠鏡當中負責三座;最新加入的格陵蘭望遠鏡,台灣更是從頭參與,向國際社會展現傲人的科學成就。

黑洞尖兵 物理跨界的海歸派

陳明堂,台南人,1986年成功大學物理系畢業,1990、1993年分別拿到美國伊利諾大學物理系碩士與博士學位。

 

雖然物理冷門、工作難找,但陳明堂在博士後研究時,已拿到美國半導體業界的offer。一度婉謝中研院工作邀約,卻敵不過天文學家賀曾樸(現任中研院院士)連續三天對他動之以情,加上父母都在台灣,職涯的十字路口,陳明堂決定回家。

 

1995年,陳明堂加入中研院籌備中的天文所,他是天文所第6位員工。當時的挑戰不少:要從物理(專攻固態物理和凝態物理)跨界到望遠鏡(涉及電機和系統工程),要忍受比美國還低的薪水,還要安撫想留在美國生活的妻子。

仰望星際 從「鎖螺絲」開始

陳明堂先到中研院在美國的合作機構見習一年,即便已是物理博士,但完全是天文望遠鏡的門外漢,他什麼都做,什麼都學,校長兼撞鐘,連鎖螺絲也自己來。

 

辛苦是必然,心酸更折騰!連美國錯的東西他也照抄回來,加上中研院當時沒有天文研究的聲譽,陳明堂一直得不到見習機構的尊重與重視。整整一年,他不停問自己:選擇到中研院天文所工作,到底為什麼?當時放棄美國半導體業界的工作機會的原因是什麼?一年後,從美國搬回台灣,又是從零開始。

穿雨衣開車 體驗草創的蓽路藍縷

回到中研院的前三年,天文所剛成立,陳明堂還在調適。他做計劃,只能成功、不許失敗;這心態和研究可以得到負面的結果完全不同。他爭資源,對外說服做得到的大科學,而且是「我們」做得到;說服之前,他得面對「別傻了!你確定?」、「怎麼可能?」、「你真的不要再做夢了」、「你就只是在浪費錢而已!」、「你們真的可以嗎?」。他有情緒,面對別人質疑他們做不到,他生氣、沮喪、自我懷疑。他曾退縮,想回美國,主管留不住他,把他帶到當時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面前,讓李遠哲親自慰留。 陳明堂壓力大,開車到荒郊野外,沈思兩小時;那時收入不高,還得養家,汽車漏水、漏到連鋼板都鏽蝕了,他穿雨衣開車,直到父親把車子給他。

困難當有趣 放膽向前move on!

陳明堂邊做邊學,這個不會,就學這個;那裡沒去過,就搬去那裡;設備要搬到山上,之前沒人做過,好哇!那更刺激了。當心態調整為,喜歡從無到有,喜歡開疆闢土,眼前的困難開始變得有趣,解題的過程都是一種學習。

 

陳明堂加入中研院25年至今,負責執行四項大型無線電波計畫,包括:夏威夷「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AMiBA」、夏威夷「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智利「阿塔卡瑪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北極冰原「格陵蘭望遠鏡GLT」等。陳明堂說,其實沒有太偉大,他只是不放棄;自評很ㄍㄧㄥ,很保守,因為人生沒有回頭空間,每走幾步路,就要回顧對錯,有沒有走得比較好?不算太壞,他才會繼續往前。

 

還好有這群科學家的不放棄,這次觀測的黑洞位在M87星系,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未來會再證實黑洞是真的嗎?有更多能源、更多信息嗎?平行宇宙間永遠有You never know的想像。

甘心架舞台 享受科學的美

人類史上第一次看到黑洞,對陳明堂的意義是,台灣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科學家光靠數學推論和邏輯分析,就能推導出和事實如此接近的結果,「知識的力量太偉大了!」

 

陳明堂把自己當成架舞台的人,不必站上舞台,但在幕後運籌帷幄。他要繼續挑戰新一代望遠鏡,讓冰原中的『格陵蘭望遠鏡』進到的頂峰基地,讓更有興趣、更有天賦的科學家大鳴大放,追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科學研究,孤獨而寂寞。陳明堂喜歡摸索,喜歡發現知識,感受知識的力量,讓他快樂、滿足、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