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人的故事 楊元慶
「一堆人問我,溜溜球能玩一輩子嗎?將來會讓兒子以溜溜球維生嗎?至少我證明,溜溜球讓我成為絕對少數,出國比賽表演提高我的眼界,到偏鄉演講還能傳遞動人的故事。沒錯啊!收入是不穩定,但是,只有不穩定才能超越穩定(低薪)的收入,不是嗎?」
溜神!溜出名堂來
如果您經常到台北華山或信義計劃區,應該對溜溜球表演有印象。他是溜溜球玩家,楊元慶,他玩到什麼程度?
2012年他和前總統馬英九出訪非洲友邦。
2014年在中國達人秀第一關獲得三位審評YES過關。
2014年溜溜球雙項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
2015年世界溜溜球大賽冠軍。
父親的給予,母親的祝福
楊元慶14歲那年,用一張一百分的考卷,換得父親送他人生中第一顆溜溜球。溜溜球,只是父親眼中一個很簡單的玩具,卻是楊元慶開啟街頭藝術表演的開端。
楊元慶家住台南,念台南二中,父母都是老師,他是家族裡的長子、長孫,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期待他當醫生或當老師,找份傳統受人尊重且收入穩定的工作,他卻對溜溜球情有獨鍾。同學玩溜溜球耍帥把咩,咩把到了,溜溜球也不玩了,但他還繼續練,他喜歡站上舞台,獲得大家的掌聲,一路玩到英國愛丁堡、法國亞維儂、法國貝納頌、捷克布拉格、美國克里夫蘭、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地。
楊元慶的父親從反對到支持,還幫他編寫維基百科的資料。他表演時的打賞箱上貼著母親的毛筆字「美夢成真」。他靠自己的成績,成為家人的祝福。
「街頭日記」最真的人生教室
楊元慶享受觀眾最直接的回饋。曾經,他表演失誤,多次救場依然不成,他請大家給他掌聲,總算成功接住拋飛中的溜溜球。表演結束,一位媽媽和他說,「謝謝你給我兒子上了最好的一課,失敗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對,努力做好!」另有一次他表演扯鈴,結果扯鈴砸到觀眾,他馬上停止表演,詢問對方是否受傷,回頭,他發現,所有觀眾都還在,觀眾會期待他完成演出。
街頭表演,是人生百態,也是環境創作。父親帶女兒看表演,父親卻只顧滑手機。眼前觀眾聊天,他其實聽得到對方描述的生活故事。在信義計劃區的忠實汪汪,每見到他,總是隨著音樂又吠又跳,和他共同演出一場溜溜球即興表演。
30立不立?自信自由
街頭藝人經常要卡位,才有表演空間。信義計畫區下午一點開始演出,楊元慶曾在清晨六點就去排隊,風吹日曬雨淋,辛苦啊,但他自嘲比喻為大學畢旅的集合出遊。楊元慶的妻子是編舞老師,兩人育有一子,即將邁入「三十而立」的門檻,再次面對溜溜球能不能養家的問題時,楊元慶展現自信!他說,以前他靠「量」取勝,每週表演三天,衝場次、增加收入;這幾年,他的表演更精進了,每週只要表演一天,總場次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就能達到相同的收入,他的收入公式是:表演質感X觀眾人數。
楊元慶曾公開提到,如果有機會,他想進國際知名的太陽馬戲團;如今,他已練就一身功夫,且有個人品牌、FB粉絲數超過九萬人,他追求的藝術是自由展演,而非機器人一般的重覆操兵,每天只為上台的三分鐘而活。
父親一句恭喜,勝過千言萬語
楊元慶曾公開提到,如果有機會,他想進國際楊元慶的人生低潮,發生在舞台上。2012年,他以溜溜球達人身份參加《中國達人秀》,順利過了第一關,媒體大肆報導光榮成就之後,卻在第二關因為嚴重失誤而慘遭淘汰!
舞台上,面對評審,他落淚哽咽,坦承「有點閃神了」,但堅定回應評審「如果會因為(淘汰)結果,而影響到我是不是真的喜歡溜溜球,那我就不是真的喜歡他了!」舞台下,長達十個月的時間,他懊悔沮喪,在上億收視人口面前失了榮耀,也失了背後龐大的商機,聽了導演李安的演講「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兩年後,他站上更高的舞台,在一分鐘內,用溜溜球抽出12張餐巾布,打下16個硬幣,成為溜溜球項目雙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那天,他帶著榮耀回到台南老家,在父親的書房裡,父親對他說「恭喜」,這才是他最大的成就。
如果沒有溜溜球,會是夾娃娃機嗎?
採訪楊元慶的過程,我們反覆推敲,到底眼前這顆溜溜球存在什麼價值?
一顆球和一條線,可以是人生的特殊事件和發展軸線嗎?楊元慶說,如果沒有溜溜球,他會變成一個普通人吧!長得很普通、興趣也很普通,或許會不斷重考醫學系、或許會當個普通的上班族、老師、賣雞排、經營夾娃娃機店。
因為他有了溜溜球,就國際意義,他曾六次參加世界比賽、跟國家元首出訪友邦、名列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還到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藝術節表演,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就社會意義,他已累積超過374場演講,對企業、偏鄉小學分享他的故事,觸及影響人數上萬。街頭十年,曾有觀眾私下跟他說,很早之前看過他的表演,多年後,看到他仍堅持,這激勵自己(觀眾)繼續走自己的路。
artist、策展人…人生下一步,無限可能
楊元慶的下一步是什麼?
他說,國外很多街頭藝人都是六、七十歲了,當一位藝術家artist沒有年齡的限制,但仍必須「每天練」,練到手長繭、練到溜溜球的白線因為沾滿了血而變成紅線也在所不惜。楊元慶相信,把想追求的事情當成夥伴;有時候,繞遠路不代表走的比別人還遠,在故事裡會被人們記得的,永遠是會走到最後的那個人。 他目前和幾位同好共組「台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試著策展,也試著化零為整,讓街頭藝人能更有系統、更有組織的爭取外界資源,最終目的是,讓街頭藝人被看見。 會讓自己的小孩玩溜溜嗎?他說,一定會,如果不喜歡就算了,但無論如何,都必須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