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文章找職涯建議,卻愈讀愈茫然?職涯發展師建議:謹記三個「不要」才是你該做的

面對「職涯規劃」,很多人都會採用師法成功者,希望參考那些職場偶像的經驗談、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來。但是無論最終選擇哪一種作法,請務必小心謹慎的篩選職涯資訊,從中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正確分析和解決職涯當中的大小問題,而非邯鄲學步般的妄想完全複製別人的成功法門,最後落得自己的原有特色也一併抹除。

文/邱騰穎(人力資源管理師)

在臺灣,職涯服務提供者的職稱紛呈,有職涯顧問、職涯諮詢師、職涯規劃師、職涯輔導師……等。

在其中,筆者認為最合適的,是國際證照「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原文名稱所使用的「引導師 (Facilitator)」一詞。Facilitate有「引導」、「促進」的意涵,指「使事物變得可能或更加容易」;作為職涯發展引導師,其任務僅是協助當事人釐清整體局勢、剔除雜訊、直指問題痛點,並賦予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如何解決問題與採取行動,乃交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這種「案主自決」的精神是職涯服務的核心,畢竟解鈴仍需繫鈴人,當事人的人生課題還是要由當事人自己完成。

「案主自決」的道理,不僅是職涯服務提供者應遵守的職業道德,也是每個工作者應銘記於心的自我提醒。面對職涯問題,外界的資訊與意見最多只能當作參考,最重要的是秉持獨立思考並做出符合個人需求的最佳決策,才能做到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怨天尤人或徒留憾恨。

因此,筆者建議工作者在探索或規劃職涯的階段,謹記以下三個「不要」,有助於思緒保持清晰、獨立思考:

1. 不要漫無目的閱讀職場文章

許多職場文章為了提升點閱率,會過於強調一些去脈絡化的結論,導致看久了會發現:同一件事情,正反兩面的答案都有「專家」支持。

例如:有建議所有人都要學會從事斜槓者,也有建議應專注發展自身專業、避免廣而不精者;又如:應不應該頻繁跳槽、要不要脫離舒適圈等話題,都找得到正反兩派專家的答案。

會有這種情形,是因為每一個結論背後,都有其立論基礎;完全不同的背景前提,導致截然相反的建議卻皆言之成理。若讀者僅是淺薄地吸取文章結論,最後將如同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再也搞不清楚怎麼做對自己最好,只能全盤放棄。

閱讀職場文章前,應該帶著具體的問題意識,希冀透過閱讀找尋所需要的資訊,以輔佐自己做出合理判斷;在閱讀職場文章時,須留意作者立論的背景前提與自己的情境是否相符,以免參考到錯誤或不適用的建議。

2. 不要依賴他人給予職涯建議

需要為職涯方向做出抉擇時,總是希望有人可以幫忙提供意見,特別是對前途茫茫感到迷惘或對未知將來無所適從的人,不免渴望能有貴人現身指點迷津。然而,除非經過深度訪談,否則沒有人可以完全知悉另一個人的一切處境,並有辦法設身處地提供精準的建議。

更何況,有時求助者所提供的資訊也不夠客觀(可能是因未發現自身盲點,或無意識掩蓋部分不想透露的資訊),導致旁人僅能從有限的資訊做出判斷及給予回饋,這些回饋自然未必真的有其參考價值。

求助者在尋求他人建議前,應先做好自我檢視,通盤了解自身處境、所有資源、潛在決策選項等個人狀態,才能進一步判斷他人提供的建議能否適用;若無法確切掌握個人狀態,可尋求專業職涯服務提供者的協助,透過其引導逐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並為自己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對於漫長的職涯旅程能有更長遠的助益。

3. 不要盲目仿效成功人士楷模

時常有人將成功人士當作崇拜的對象或學習的標竿,這樣的做法須留意,學習到的究竟是外表皮毛還是內含智慧?

他人的成功經驗無法複製,是因為其人格特質、所擁有的條件及資源、發跡的時空背景及因緣際遇等一切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貿然模仿的結果,多半無法達到相似的成效;更有甚者,恐落入倖存者偏差的陷阱,或因邯鄲學步而連自己原有優勢特質都一併抹除。

普通人不會因為每天喝五罐可樂就成為巴菲特,也不會因為總穿同款的衣服就成為賈伯斯。從成功人士經驗中值得借鏡的,並非其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是其內在的心態與決策思維。

頗負盛名的哈佛商學院「個案教學法」,其教育重點從不在於研究個案的成功祕訣,而是透過思考個案的時空背景、商業困境及決策過程,進而培養學員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地,成功人士的經驗,也需要學習者透過獨立思考判斷,萃取出適用於自己的智慧精華,才能有效內化為職涯助力。

職涯規畫的方法百百種,但無論採取何種作法,皆應謹慎篩選職涯資訊,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正確分析與解決職涯問題,順利朝職涯目標邁進。

(原文標題:謹記三個「不要」,以獨立思考面對職涯規畫)

本文為作者投稿,獲授權同意於《職場力》刊載 >> 歡迎投稿


★ 最新求職情報不漏接,《職場力》電子報每週派送 → 免費訂閱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