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開刀要麻醉,不少民眾都心慌慌!台灣人對於健檢、手術要進行麻醉,有許多擔心和迷思,常認為「會不會麻了就醒不來」、「麻到一半突然醒來怎麼辦」,甚至因為不願接受麻醉,而放棄必要性的醫療處置。但麻醉科醫師提醒,其實民眾可以在手術前,主動要求確認麻醉醫師身分,共同討論在麻醉過程中擔心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以便讓自己安心又安全地接受治療。
台灣麻醉醫學會公佈「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針對共500位、2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問卷統計,發現70%成民眾對健檢或手術的麻醉過程感到擔憂,60%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等風險,而避免接受麻醉;36%民眾則因怕麻醉副作用,拒絕手術或檢查,還有33%民眾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
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高達67%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甚至有70%民眾不記得為自己執行麻醉的醫師科別。針對該研究結果,台灣麻醉醫學會常務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管部副院長廖文進表示,目前國內已有新型麻醉藥物,有較高安全性,精準麻醉可減少近8成的副作用。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麻醉部副部主任余黃平指出,隨著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麻醉醫療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目前全台麻醉專科醫師約有1,500名,若民眾希望降低手術麻醉風險,就必須注意「麻醉前3大須知」,以安心接受麻醉治療,並有助於提升術後的恢復品質。
余黃平列舉,麻醉前3大須知為:
廖文進說明,民眾在手術前,應留意自身是否為麻醉高風險族群,但不代表就不適合麻醉,建議積極與麻醉醫師討論,才能找出安全性高的最佳治療方式。麻醉高風險族群包括:
廖文進解釋,若符合上述2項以上條件,便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建議術前先諮詢麻醉科醫師,主動告知相關病史,並選擇高舒適、低風險的麻醉藥物,來進行麻醉。
廖文進表示,目前臨床上已有新型鎮靜麻醉藥物,與傳統藥物相比,新型麻醉藥物發生低血壓機率降低75%、缺氧機率減少85%,副作用風險皆大幅減少,而針對肝硬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患,自費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並減少近8成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
余黃平提醒,麻醉手術不僅複雜度高,更攸關治療品質,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諮詢,尤其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可與與醫師討論、擬定適合每位病人身體條件的給藥計畫,實踐「醫病共治」原則,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就能安全、舒適地接受麻醉醫療與照護。
(原文標題:台灣人超怕麻醉!最新調查曝:6成擔憂恐致死、4成因此不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