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見的缺工潮,加上當前職場吹起一波「DEI」熱潮,讓「員工薪酬」成為極受重視的管理議題,不只是薪資條件、薪資平等、薪酬結果,愈來愈希望資訊公開的聲音也促進「薪資透明化」的發展,實證研究顯示,薪資透明確實可為企業帶來多方正向影響,但是該怎麼做?專家建議企業可由4個角度切入。
文/鍾文雄(104資訊科技 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
近年來各國政府與企業正積極倡議永續發展、公司治理與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共融(Inclusion)的政策,員工薪酬的公平對待逐漸受到政府與企業的重視。薪資透明度是指企業或組織對於員工在薪酬結構、薪資範圍、績效獎金、員工福利等方面資訊進行公開和透明化的程度。根據實證研究,薪資透明可以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正向影響,包括可以吸引人才、提升員工滿意度、組織信任度與工作績效。
根據104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工作價值觀的研究調查,台灣上班族對於工作的價值觀、求職優先考量因素與轉換工作的主因,薪資條件符合期待都是排在首位*註1。
有求職者在社群平台反映,花了許多時間跟企業主管面試,到最後錄取階段才得知開出的薪酬條件跟預期的差距太大,覺得浪費時間。此外企業如果能夠透過薪資透明政策,讓員工了解公司的薪資水準符合市場競爭力,也兼具內部公平性,員工便能安心、穩定地留任下來,為企業貢獻心力。
關於薪酬公平對待的勞動法令主要在勞動基準法第25條規定:「雇主對勞工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之待遇。工作相同、效率相同者,給付同等之工資。企業對於不同背景與特徵的員工,必須設計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的薪酬制度,不應該有差別待遇。」
其次就業服務法第5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0條也規定雇主對受僱者薪資之給付,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其工作或價值相同者,應給付同等薪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第16條規定身心障礙者之人格及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對其接受教育、應考、進用、就業、居住、遷徙、醫療等權益,不得有歧視之對待。
在薪資透明政策上則規範在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6款:「雇主招募或僱用員工,不得有下列情事:六、提供職缺之經常性薪資未達新臺幣四萬元而未公開揭示或告知其薪資範圍。」違反者,依就業服務法第67條第1項規定可裁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隨著各國政府與企業擁抱多元化、公平與共融政策,未來的工作職場與文化將變得更開放、透明與公平。2022年12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就薪資平等與薪資透明度的政策與措施達成政治協議,歐盟正進入薪資平等與薪資透明度的新時代。
歐盟薪資平等和薪資透明化的企業政策涵蓋三個領域:
某些形式的性別薪資報告是歐洲和全球越來越多國家的法律要求,而對於薪資透明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員工期待企業建構更平等與透明的文化與做法,讓員工可以安心貢獻更好的勞動成果。
薪資透明度與穩健管理制度相結合,有助與員工了解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的真實狀況,支持更公平的薪資和職業平等*註2。
另外在美國有近10個州已經執行工資透明法(Pay Transparency Law),加州也在今年跟進實施,足見薪資透明度也是歐美國家政府持續推動的重要政策。
薪資透明度僅是實現DEI策略和目標的一個部分,要能實現真正的多元性、公平性和共融性,需要公司採取整合性的措施,包括改善人才招募流程、員工教育訓練晉升與調遷、驅動組織文化的轉變等。
有些企業和組織採取了不同程度的薪資透明政策,具體案例如下:
薪資透明度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會採用的策略,部分公司可能因為人才競爭和商業機密等原因,選擇不完全公開薪酬資訊。薪資透明政策需要謹慎的實施,以確保合理的薪酬差異和激勵機制,並降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才招聘網站Indeed的最新數據發現,該平台上超過40%的美國職缺,會發布企業提供的薪資訊息,這在過去三年中增加137%。在政府的政策法令推動與人才競爭的態勢下,就業市場的薪資揭露會是必然的趨勢。企業在執行薪資透明政策時,如果要避免員工的比較心態,造成不公平感,建議可採行措施如下:
近年台灣企業正面臨前所未見的缺工潮,許多公司為了吸引與留任人才,在薪酬政策上採用調高固定薪、降低變動薪的方式,讓求職者更透明、清楚地了解薪資待遇。
在內部員工方面,則建議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公布薪資級距與津貼額度,建構以職務職能為基礎的薪資結構,員工可以透過終身學習提升專業技能,獲得職位晉升與調薪的機會。
透過就業市場薪資調查可以確認公司薪資水準是否具備競爭力、採取薪資透明政策讓員工理解公司薪酬公平的政策與事實,如此更能建構勞資雙方穩固的互信基礎,一起為實現企業願景而打拼。
(原文標題:薪資透明政策在人才招募與留任的效益)
104人力銀行的人資長觀察:當前的職場趨勢與AI潮流、世代融合非常相關,此外過去數年海內外企業愈來愈重視的「永續淨零」、「勞動權益」、職場DEI、薪資透明化等議題的討論度也很高,在缺工潮之下,企業面臨的是徵才、留任的雙重考驗,如何讓您的企業在其中脫穎而出,端看能掌握多少「2025職場關鍵字」的趨勢。
想藉由獵頭服務 (Headhunter) 提升企業競爭力,在台灣半導體與AI科技產業中找到關鍵人才?與其依賴獵頭公司排名,不如學會如何挑選合適的獵人頭公司!面對人才短缺、勞動法規與少子化帶來的挑戰,企業需要更具策略性的招募方法。如何挑選優質的獵頭公司?企業該如何應對人才短缺與高離職率問題?AI科技如何提升獵才媒合效率? 本文提供五大技巧,教您如何透過專業獵頭/獵才顧問提升人才招募成效,在競爭激烈的台灣人才市場脫穎而出。
現今台灣企業儘管擁有核心技術、資金與設備,卻常因缺乏優秀的人才而陷入發展困境。面對人才短缺的挑戰,許多企業對獵頭公司的專業服務充滿疑問,例如:「獵頭是什麼?」、「獵頭工作和服務內容有哪些?」、「獵人頭公司收費高嗎?」、「企業有人資部門了,為什麼還需要獵頭?」、「我該如何挑選優質的獵頭公司?」。本文將深入探討獵頭公司運作模式、獵頭服務內容及其對企業的價值,並分享選擇優質獵頭公司的關鍵5要素。透過專業獵才顧問的協助,企業能夠快速精確地找到最適合的關鍵人才,降低招募成本,提升整體效益。
隨著勞工意識的抬頭,加上主管機關在勞動關係議題上日趨重視,企業在面臨上市櫃申請、對外投資審查、外勞申請及提升企業形象上,人資相關法令的依循,逐漸成為企業營運的重要議題。為因應社會、經濟與政治等環境的變遷,政府持續制定與修訂人資相關法令,透過行政解釋來界定主管機關的立場,加上法院在勞動訴訟的判例,構成企業在執行人力資源業務上的主要依據。企業在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營運趨勢下,建立以人資法令為基礎的管理制度,促進員工關係,已成為現行人力資源部門的重要工作。
企業在勞動法令的遵循上,常會看到必須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備」與「備查」的作業程序,二者在定義上及法令效力上究竟有何不同,請參考以下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