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年輕人出社會開始工作後,常常會有許多不適應、無所適從的情況。談起「社會新鮮人」的職場眉角,真是說也說不完!究竟職場新人該注意哪些「工作情況」與「同事相處、溝通面向」呢?「新人」該如何開會發言?如何請求幫助?「新人」要怎麼「避免加班」?怎麼「受人歡迎」?本篇精選文章都有講!就讓經驗豐富的麥肯錫資深顧問來深入淺出、鉅細靡遺的告訴你吧!這四條給社會新鮮人的職場建議,你一定要聽!
-
現在的職場雞湯又美又多,「善於學習」「擁抱不確定的生活」「學會在拒絕中找機遇」……可是,第一,記不住,第二,用不來,是不是?
對於職場新手,這些看起來全是真理、做起來無從下手的箴言,卻幫助有限。我想分享四條職場建議,全是主管、同事給我的小提示,經過多年試練,它們已變成我的習慣,而且實操性強。
-
「我來總結一下,看看我理解的對不對。」
不少新人都希望有所表現,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參與討論,而不是個沒有存在感的「小透明」。但是,眾目睽睽之下,哪個新人沒有一點緊張,怕問傻問題,怕說傻觀點。
那麼,你可以嘗試在討論告一段落時,弱弱地說一句:「那我來總結一下,看看我理解的對不對?」
舉個例子,有次公司討論怎麼優化商標圖案,設計師在微信群裡扔出幾個方案,大家一通按讚,「設計師辛苦啦」、「老闆發個紅包吧」、「能不能再圓一點」、「我不喜歡那個」、「要像企鵝一點」……
持續兩小時的七嘴八舌後,我說:「那我來確認一下,大家的意思是:(1)用卡通形象,不用字母組合;(2)方案一和方案二最接近理想;(3)卡通形象是兔子的變體;(4)整體是圓形;(5)調子要呆、萌、暖……對嗎?「
然後主管回答「對」,討論結束,設計師執行去了。這樣做,好處太多啦!
其一,這不太難吧?微信群裡「爬樓」,會議上回看筆記,就可以做到。
其二,總結很必要。哪有討論不「歪樓」、不跑題的,討論到最後,貌似大家都明白了,但沒有總結,印象還真是模模糊糊的。
其三,結語「對嗎」很重要。「對嗎」表示我只是謙遜地徵求意見,再次澄清一些模糊之處。如果你是下一步的執行者更需要澄清,保證理解正確。
其四,對自己是很好的訓練。專心聽講,善於總結,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到此一遊」或是「插個嘴」,而是對整個會議、專案目標要有理解與把握。
漸漸地,你就用這樣的方式進入大家的視野,對職場發言也有經驗啦!(別人也會在心裡想,這孩子挺認真、挺負責、挺有條理。)
最後提醒一下,總結要編號,有條理,方便大家反駁澄清;同時,「對嗎」很重要。
-
十多年前,我在麥肯錫的第一個專案,讓我緊張得每天走進辦公室心都在嗓子眼,哭過好幾次鼻子。有一天,我和大主管(一個德國人)同車去客戶那裡。一路上,我愁容滿面,因為有件事我不會做,又不敢開口問。
這時大主管的建議讓我受用了一輩子,他說:「Ask questions with options! 」意思就是,帶著靶子求批評指教!
舉個例子,主管簡單布置了任務,我不會,去問同事。
方法A:「親,我不知道怎麼做,你給我講講。」
方法B:「親,我這樣想,你看對不對。」
我當然用方法B啦!當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時,先自己扔出個方案來當「靶子」。不管你的理解有多錯誤,不管你的初步方案有多爛,絕對比「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告訴我」強!
為啥呢?
其一,所有人都更擅長評論,跟帶男朋友回家同理。
你問你媽,對男朋友有要求嗎?
她說,沒有,你喜歡就好!
你真帶人回來,「太醜了」、「太胖了」、「太老了」、「穿得太潮了」、「不要學文科的」……意見一大堆!
因為真實方案往面前一放,立刻激發各種反應,而一張大白紙,更加可能得到的答案是「都行啊」、「等我想想啊」。
其二,不要讓人覺得你沒有努力過,把自己的挑戰丟給別人。
你知道嗎?你用方法A,被問的同事心裡一堆不情願:
「這不是你的工作嗎,憑什麼我幫你想?」
「大方向說了,細節也要我想啊?」
「一點點困難就說不會了,試也不試?什麼態度!」
對新人,大家其實都願意「扶上馬,送一程」,但是都不願意托管只會說「我不會」的小寶寶。當你拿上草圖求批評指教時,你傳遞的信號是「我上路了,我會努力,請求支援」。
其三,讓別人更清楚你需要什麼幫助。
當你想過備選答案,把想法丟出來,幫助你的人才知道你的水平如何,你思考到了哪一步,他們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給建議。
如果給別人一張大白紙,別人的提點可能是你早已想過的,並沒用;或者別人的建議依然太高屋建瓴,不知道從何下手……所以,千萬不要怕你的方案太爛,基於上述三點好處,把真實想法亮出來,批評能幫你走得更遠。
-
千萬別憋大招,而應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加班的元凶(除了某些主管特別變態,專門週五晚上發活週一要,至少我沒有遇到過)是方向錯了,重做!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你埋頭一星期,搞出個「笨蛋」文案,主管卻想要一個《人民日報》社論體的,你能不加班嗎?怎麼辦?早請示晚彙報,雞湯體叫「及時溝通」。
接到任務,當天(以後熟練了變成「當場」)想想打算怎麼做?首先,郵件、微信、口頭說給主管聽。其次,每隔一兩天(長的專案每週,頻率不能低於每週),計畫、方案、進展、難點等給主管一個更新(字不用多,會不用長)。最後,提前預約老闆的時間,問問老闆(或者秘書)下週出差嗎、週四有空嗎。好處是,一方面及時得到反饋,避免氣喘吁吁做出方向不一致的東西;另一方面,給出專案節點,給出自己「死期」。這樣,老闆、團隊和自己,對專案的方向、進度、節奏都有個底。(來不及可以延期哦,但一開始得有個譜。)
舉個例子,我週一例會分配任務。其中一個同事當天告訴我,他今天去導用戶數據,但數據量比較大,估計要跑一整天;明天寫初稿,找設計畫圖,簡潔、高端、大氣、上檔次,三百字以內,晚上讓我抽時間看看,可以嗎?
我立刻就安心啦,不會一天三催,有建議馬上提,週二晚上留時間看方案,不會拖到週五讓團隊加班修改。
所以,千萬別憋大招,不要打算等專案結束時亮瞎所有人的眼。嚇壞人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加班指數也會直線上升啊!
-
感謝感謝再感謝,讚揚讚揚再讚揚!
這年頭,有「獨角獸」,沒有獨行俠。你告訴我,在職場上有哪件事只需要自己就可以搞定?如果沒有,那麼請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懂得感謝就是第一步。感謝是有技巧的,它其實反映了做人的態度。
首先,對所有人都感謝,將它變成一種習慣。
職場中有很多模糊的界限,別人不是理所當然應該幫你幹雜活、熬夜、加班的。一個懂得感謝的人,才能激發更多的人,幫助你也幫助更多的人。
其次,在老闆面前要給別人榮光,自己不爭功。
前一陣,我的團隊完成一個任務,群裡一片讚揚,我私信給負責的小男生:「快,去感謝下給你導數據的開發哥哥,@他們。」如果短期你收穫了所有榮譽,那麼長期就沒人跟你幹了。
再次,花一點額外的小心思,為別人多做一些。
我在商學院做助教時,聯繫過一個外面的大咖來校講座。我怎麼感謝呢?
大咖表示之前有個電話會議,於是我在教學樓裡提前訂了個會議室,讓他可以坐著、有網絡、安靜地打這個電話。大咖的秘書前後費了不少功夫,我寫封郵件說「謝謝」,又網購個小禮物(讀書時我很窮,只花了幾美元)快遞給她,秘書收到後給我回了封好甜的郵件。或許以後這門課再請他們會容易點。
這並不難,對幫你收快遞的小姐,微笑地對她說「添麻煩了」,有時候給她也帶杯優格。
最後,也是大招,發現別人優點,然後說出來!
-
我在麥肯錫工作的第一年被批得滿頭包,甚至懷疑自己要被開除了。有一個普通話說不利索的香港哥哥是專案經理,他跟我說:「我來告訴你,你的優點。」於是,我就從這個專案開始滿血復活了。
表揚人要儘量具體些,要告訴主管、團隊、同事(對,不僅僅對下屬),他的強項是什麼,哪個方面做得好,支持他們重複最優行為。不是「你真棒哦」,而是「你做的表格邏輯特別清晰,對數據處理很有天分,加油」;不是「你辛苦了」,而是「這麼耐心地把所有人的意見整理出來,想得周到,我得學習」;不是「你好能幹」,而是「我知道你同時有七八個專案進行,還能考慮周全,怎麼做到的」。
在我離開麥肯錫之前,麥肯錫在新人培訓中增加了一項──「基於優點的反饋」(strength-based feedback),就是每個人要學會表揚別人。有科學實驗證明,讚揚傳遞正能量,增加個人信心,提高團隊表現。
這樣做也有功利的好處。但總體上我相信,人不能太功利,不能只拍主管馬屁,只籠絡對自己有用的人,只呵護下次肯定還用得到的關係,而是要尊重別人的付出,激發別人的潛能,傳遞正能量。
這些年,我也沒有能完全做到,有時一忙就顧不上了,我也說過狠話,拍過桌子,傷害過別人的自尊。我一直在反思,說出別人的優點有沒有必要、有沒有成效。說好話,尤其是只說好話、說違心的好話,也不見得是正確的事。這個話題太深。但是,職場新人可以試試傳遞正能量,從謝謝開始!
-剛剛出發的職場新人,嶄新的世界這樣在你面前打開,一切都來得及。
-
文章授權:平安文化《是誰出的題目這麼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麥肯錫資深顧問、華頓商學院MBA的「人生選擇學」 / 邱天 著 》
延伸閱讀:
【幫幫新鮮人】畢業生請超前部署!近 30 萬份工作向新鮮人招手
從小到大名列前茅,踏入職場卻處處碰壁?3個給職場菜鳥的生存建議|給社會新鮮人
沒有特殊專長、沒有特定興趣、也沒有自信,該怎麼辦? 給找工作的新鮮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