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未來的關鍵:德國職場教我們必須具備的5種能力

德國人向來給人注重效率、專注且極具實力的印象,哪些技能是在現今德國職場最被看重的項目呢?針對8000位德國企業人士的調查指出,有5項能力是未來職場上務必要具備的。

文/Dave Huang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技能是德國企業界選人時最看重的?StepStone與Kienbaum Institute @ ISM針對8000位德國企業界人士做了一項調查,幫我們整理出來哪五項能力是未來職場上最重要的技能。

比起強調哪些hard skills在職場最實用,更重要的是軟實力soft skills,因為在劇烈變動的年代,科技淘汰的速度只有不斷加快,今天學的硬技能,明天可能被取代,然而只有個人的軟實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唯一能限制你的不是外在,只有自己的心態。

那在現今不斷加速的年代,有哪些軟實力能夠幫助我們順利適應不斷變遷的職場與生活?甚至在求職時,是我們可以特別去強調的?

1. 適應能力(Anpassungsfähigkeit)

第一個關鍵字出現了:適應能力(Anpassungsfähigkeit)

適應能力指的是在變動中不斷地學習與調整,接受新的挑戰與刺激,讓自己能夠持續站在浪頭上不被拍落在後。在工作上代表著接受新業務、新專案的挑戰,甚至快速融入新的團隊與環境。

對於公司來說,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三天兩頭組織改組是家常便飯,人員流動也比以往快速許多,甚至一整個function都被替換也不無可能。在2018年德國電商zalando砍了傳統做行銷與廣告的部門,用AI與演算法替換了250位行銷人。當時看到這個新聞嚇了一跳,因為我先前曾短暫加入過這個行銷部門,想到以前的同事們被迫轉型或換老東家,確實有點不捨。即使是像行銷這種傳統的功能領域也正在接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趕不上變化,那只能被淘汰。

來到德國的朋友們相信都練就了一身不錯的適應本領,就算適應不良,這種願意挑戰新環境的心態,已經讓我們具備站在浪尖上不怕摔落的勇氣,剩下的,就是站在浪頭上的本事,而這個是需要時間慢慢磨的。

2. 彈性(Flexibilität)

第二個能力與適應力息息相關:彈性(Flexibilität)

如同先前的文章讓我們用經驗談,「相較於德國人,你有什麼樣的優勢?」中所提到,彈性是我們的優勢,這源自於我們的民族性與原生環境,我們相較於德國人更願意接受不同的挑戰,另外由於在德國非主場,我們努力抓住每一個機會不輕言放棄,畢竟是「win or go home」的生存戰,每個人來到這裡,都想在德意志這塊土地上佔有一席之地。

3. 學習力(Lernbereitschaft)

再來是學習力(Lernbereitschaft)

如果用德文字去看的話,意思比較像是「學習的意願」或是「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跟前面兩項能力綜合起來,說穿了就是這八個字不斷調整,與時俱進,更白話的說,就是保持彈性來接受改變,透過不斷學習來適應新環境

然而彈性與適應,都是先有改變的產生,我們才去做應對,多少處於被動的態勢,但學習則不一樣,這是我們可以主動去掌握的,決定我們可以往什麼方向走。

為什麼StepStone的這篇報告不特別強調有什麼硬技能要學習,反而是軟實力?我個人的解讀是,因為科技與工具不斷的推陳出新,個人很難掌握所有的工具,所以談論要學會什麼樣的工具沒有太多意義,反而要抓準大方向大趨勢,回推應該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然後運用軟實力來達到目標。

我記得在中學時的電腦課,很重要的一個訓練就是打字速度,誰在一分鐘打的字多又準確,除了能得到一張證書外,還能得到眾人欽羨的眼光。但現在,手寫甚至語音輸入已經不是幻想,當初我在糾結是否特別學習倉頡輸入法來提升打字速度,現在想想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另外過去我們著重學習用Excel畫出精美圖表,但現在有越來越多軟體工具幫我們自動化這件事情,美感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從龐雜的資料中提取出有價值的訊息。這樣的變化在生活中各個層面不斷發生,大從企業轉型失敗(最有名的柯達軟片例子),小至個人(Zalando解僱傳統行銷部門)的例子都顯示,努力固然重要,但選對方向更重要

4. 組織能力(Organisationsfähigkeit)

第四個值得注意的能力是組織能力(Organisationsfähigkeit)。

相信沒有人喜歡鬆散、沒有紀律的工作環境與夥伴。前述提到的各項能力要能持續落實,需要有良好的紀律以及有條不紊的組織能力,而我認為組織能力的體現在methodology(方法論)上。

企業流程裡有非常多的methodology,生產流程有所謂的Kanban管理,軟體系統專案有傳統的waterfall model以及近年來強調敏捷開發的scrum methodology,在不同領域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論來幫助企業達到最有效率的管理,而我們個人,也有獨一無二的方法論來幫助我們處理每日大大小小的事情。

就像所有的理論都存在有缺陷,我們個人的方法論一定也有盲點(不然不會有所謂的番茄鐘工作法、子彈筆記法等),透過學習並改進自身的方法論,可以加速學習與適應新環境,讓做事更有效率。

5. 溝通能力

最後一個能力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我們最缺乏的能力:溝通能力

不僅僅是我,跟許多在德國職場的台灣朋友聊過,大家不約而同都有從主管得到類似的回饋:在組織裡需要多說話、多表現自己。

說實在的,這確實不是我們的強項,因為我們從小習慣的教育就是背多分,多說話常常只是被認爲在找碴。但我們不能把這個習慣帶到德國學校以及職場。

如果要我簡單總結溝通能力的話,「不說話,就不被看到」是我體認到最重要的職場心得之一。這裡的說話不僅僅是在會議討論中發言,平時對上對下的溝通也要持續進行。主管們在每月跟你一起的Jour fixe,以及與中午吃完飯的coffee corner,都是被看到的好機會,但除此之外,不要去「等」這個機會。

我的意思是,不要去等這些時刻的發生,反而主動去創造這些時刻。例如與其在每月的一對一例行會議裡報告事項,不如每個禮拜主動向你的老闆、你的教授更新你的近況,因為他們要管理的人事物太多了,等到他們主動問你的時候,可能往往已經太晚,甚至在注重agile的公司裡頭,越早試錯,就越有改進的空間。而當你總是等到老闆問你才要回報的話,在主管心裡,可能已留下「不積極主動」的標籤。

在任何場合裡,我們都希望擺脫這個標籤,而你可能僅僅只是惜字如金、少說多做,你就留下了這個「被動」的標籤。

結論

這五項能力並不互斥,反而相輔相成,歸納出來就是利用組織能力(方法論)與彈性來持續學習以適應環境,並且將所做所學傳達出去

Elon Musk喜歡從事物的本質去思考事情,這五項能力同樣是最基本的,一再被強調,卻也一再被當作常識而忽略的能力。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面向,不管我們正在求學、求職或在職場,這五項能力都值得我們深思並強化,並且,試著展現出來,就像這篇文章正有幸被你閱讀一樣。

(原文標題:德國企業最重視的五項軟實力,幫助你在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力)


【關於方格子】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在104發表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各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

方格子網站  方格子臉書粉絲頁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怎麼樣才可以找到適得其所的工作?
104 專業諮詢顧問,一對一引導帶你找到【興趣】與【能力】的交集點
高年級諮詢

提升自我「職場力」,職涯再向上:

★ 追蹤【104人力銀行】粉絲團,更多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