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點跟西雅圖的客戶開會,主導會議進行的技術團隊領導者是印度人。
9 點跟新加坡另一個客戶開會,資深副總是印度人。
10 點跟芝加哥應徵 FAE 的工程師透過 Skype 面試,她也是印度人。
這樣的場景已經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
《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表示,世界 500 強企業中,有 30% 的掌舵人來自印度。不僅止於高科技產業,更涉及製藥、餐飲、快速消費商品、銀行業等領域的巨頭公司。
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有多少美國頂尖公司的 CEO 是印度人?
這些只是眾多印度 CEO 一小部份,更不用說還有多少印度高階主管了。還不只這樣…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副手 — 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她是牙買加與印度移民的第二代。
「我將是一個『過渡期總統』。」拜登自己這樣說。外界也認為她就是拜登欽點、並準備親自培養的「次代接班人」。以拜登今年77歳的高齡,如果有一天,賀錦麗以一個印度後裔正式成為美國總統,我也不會太意外。
我前公司微軟的 CEO Satya Nadella 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印度人,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微軟股價六年漲七倍?!轉型的幕後秘辛》描述他如何帶領微軟走出低谷,邁向高峰。
雖然我對 Satya 如何領導微軟重返榮耀有些了解,但這幾個問題還是常在我腦中盤旋,揮之不去。
「印度崛起」不只是印度人掌舵美國頂尖企業,隨著中美衝突加劇,印度人口紅利,在可見的未來,無論你是把印度當成「世界工廠」或「世界市場」,或你跟全球做生意,這股「印度崛起」的旋風都不容小覷!
在讀了相關研究及資料後,我整理了印度CEO成功最重要的 6 件事,希望藉由理解這些印度 CEO 成功的背後原因,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在分享之前,我想先說明幾個關於「印度崛起」常見的迷思。這些迷思往往過度簡化印度人成功的原因,而造成誤導。
有人說因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文,所以印度人比較容易在美國公司出頭。
如果這樣說得通,那美國人的母語就是英文,難道就更容易當上CEO?
有些人說:「印度就是因為人口多呀,他們有13多億人口,優秀的人當然比較多」。
如果這個論述成立,那中國人口更多,超過14億,那不是應該有更多中國人當上美國頂尖企業的 CEO?
也有人說:「印度人比較重視管理能力,你看,這些印度 CEO 都有名校的MBA學位」。
這樣的論述就好比我們去分析諾貝爾獎得主,發現大部份都是博士學位,我們便說博士學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因素。
英文跟MBA(管理能力)當然重要,但這些都只是基本條件,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這些印度 CEO 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美國企業脫穎而出。
就在看這些資料的時候,我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這些優秀的印度CEO當然有很多共通點,例如Google CEO Sundar,IBM CEO Arvind 及哈曼國際CEO Dinesh 都是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而Microsoft CEO Satya,Nokia CEO Rejeev 都是讀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
但真正有趣的是,Microsoft CEO Satya ,Adobe CEO Shantan及萬事達卡 CEO Ajaypal 竟然都是唸同一所中學 — 海德拉巴公立中學 Hyderabad Public School (HPS)!
這一切難道只是巧合?
海德拉巴公立中學的校訓是「Be Vigilant」(保持警惕)」。提醒學生時時保持警惕,準備好生活帶來的各種考驗。
海德拉巴公立中學有二個特別的教育方法及哲學。
微軟 CEO Satya 說:「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在課堂外追求興趣。有的人攀岩,有的人騎馬,而我則是打板球,每個人都學到了不同課堂外的東西。」
「很多學生像我一樣,恨不得每周七天都上學,因為我們真正熱愛自己在學校做的那些事情!」
印度首席經濟學家 Ramandeep Kaur Samra 表示:
「海德拉巴公立中學的教育,要教出的是『將軍』,而不是『士卒』,它希望學生未來可以成為一個領導者。無論他們以後在哪個領域發展,都以熱誠的態度面對!」
微軟CEO Satya 說海德拉巴公立中學影響他最大的是 — 鼓勵主動思考問題。
海德拉巴公立中學鼓勵學生思考、學習和追求大膽且偉大夢想。
鼓勵學生在任何事情上抱著正面積極的態度,相信凡事都有可能,並踏出第一步,即使是迴異於常人,亦無不可。
學生於是能夠長時間思考,觀察周圍的世界,而這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成一個成熟成年人。而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學生更有可能在人生取得成功。
就在印度的中學鼓勵學生在課堂外廣泛涉獵不同領域時,台灣有些學校還將音樂課,體育課拿來升學考,我們的教育是要教出很會考試的學生?還是要培養未來的領袖呢?
如果你有小孩,除了學校課業,你也讓他發展自己的興趣?你也鼓勵他勇敢做夢?你應該思考如何培養小朋友課堂外的興趣。你永遠不會知道打籃球或參加管樂團會對他未來產生多大影響呢!
除了印度的教育理念之外,以下是我整理的印度CEO成功最重要的 6 件事,希望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就讓我們開始吧!
這些印度CEO並不是美國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他們幾乎都出身於印度普通家庭,遠赴美國深造,通過進入美國大學進入「國際化」軌道。
他們大多數都不是所掌管公司的創始人,而是憑藉強大的技術背景,在公司出任多個職位,一步一步從底層幹上來,才成為美國頂尖跨國企業的CEO。
這樣的成就與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有關。他們通常很有耐心地在同一家公司慢慢升職,而不會為了更多的薪水就跳槽。
「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沒有捷徑。」
當然,如果只有堅持,但卻沒有出色的表現,在公司待再久也無法進入高層。
你每家公司都只待 2 年就跳槽?那有比較高的薪水,你就往那去?遇到不如意的事,合不來的老闆就想翻桌走人?如果你一直都沒有把一份工作做到出類拔萃,你很難在任何公司獲得重任。
除了「熬得住」的能力,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印度 CEO 還有什麼獨門武器吧!
仔細看這些優秀CEO的學歷,無庸置疑,他們都畢業於一流的學府,除了專業的學位之外,幾乎都有MBA的學位。
他們除了本身的專業能力很強之外,也都有很優秀的管理知識。這跟只有專業學位的「純工程師」或只有管理知識的「純MBA」完全不同。
印度 CEO 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讓他們可以綜合專業及管理能力做出卓越的決策及判斷。
你現在是「純工程師」或「純MBA」或也具備綜合的能力?
如果你只有其中一項,那你應該立刻採取行動,馬上去加強另一個能力。當你又懂專業又懂管理,即使只做一個技術或行銷人員,也會有更大的優勢!
很多人誤以為印度人在矽谷混得好,是因為他們英文很強,這完全誤解了印度人的強項。
他們的英文再好,也好不過美國人。台灣人也有很多人土生土長在美國,英文好到不行,那為什麼沒有印度人的優勢?
不要搞錯了,關鍵從來都不是「語言能力」,而是「溝通能力」。
溝通最重要的不只是「傾聽」,而是傾聽之後能「理解」,理解之後能「表達」。
溝通能力跟理解能力相關,而理解能力跟文化相關。
在德國住過2年、到非洲旅居10年、並在台灣創業超過10年的印度人Priya Lalwani Purswaney說:「印度人數學好,不只是因為計算能力強,理解能力也很重要。」
「我們念書時講究題目的計算過程,而不是死背公式。到了企業裡,遇到問題,我們會看它背後的陷阱,想辦法解讀資訊,而非只是找答案。」
「這跟印度的種族、文化、語言、宗教都有關,因為多元特性,我們看事情也很宏觀。」
印度有 10 大種族,包含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 7 種宗教信仰,再加上區分階層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影響,獨特的環境背景,人們必須得不斷對話、解決衝突,深化印度人的「溝通能力」。
舉例來說,耆那教(Jainism)奉行「無所有」的價值觀。教徒會全裸修行,與一般的法律規範、道德觀衝突,此時就必須互相包容、理解,尊重彼此。如何和觀念不同的人「溝通」,顯得相當重要。
印度人的語言思維和歐美相近,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使他們更加適應及融入歐美文化。
印度人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時就喜歡辯論,也使得他們大多口若懸河,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團隊。
這點我認為是東方人的「天缺」。大多數的東方人,包含台灣人、日本人都比較不敢表達,不善表達。
別人實力只有 80 分,表達能力強,最終表現 90 分;你的實力有 85 分,但表達能力差,最終表現只有 75 分。這樣一來一回,足足差了 20 分,原本「贏」也變成「輸」!
如果你也想要更上層樓,你一定要鍛鍊你的溝通能力,特別是對各種文化的理解,並加強你的表達能力!
美國南新罕布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在一項跨文化研究「印度管理者的領導風格」(Leadership Style of Indian Managers)發現,印度 CEO 在領導力方面的排名最高。
特別的是印度 CEO 擁有看似矛盾的「謙遜氣質和強勢的專業作風」。這種混合特質,特別受到各大科技公司的青睞。
「印度 CEO 集真誠的個人謙遜態度與強大的職業意志於一體。這些領導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低調地建立優秀的組織」。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自從 Satya 接任微軟CEO之後,微軟所做的事是 Bill Gates 和 Steve Ballmer 當 CEO 的時代絕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如開放原始碼,與 Apple、Google 進行合作,而不是將對手當做敵人。
另一個例子是 Google CEO Sundar ,他為人內斂,但觀察、協調的能力卻很突出,深諳掌握人心的技巧。《日本富比世》(Forbes Japan)曾報導,Sundar 的人緣極佳,好到從未有人在他背後說壞話。
你具有「謙遜態度」或「強勢專業作風」或二者兼具?如果你只有其中一項,那不妨思考如何強化另一部份。能讓你脫穎而出的往往不是單一的特質,而是綜合的能力!
在印度,混亂也是一種優勢。
印度一直以來被視為一個亂無章法的國家,經常聽到有人說,印度人不守信用、印度人懶、印度人沒有效率,並且因為印度有太多未知的風險而卻步不前。
但在如此混亂的「劣勢」中生存下來的印度人,反而將這些混亂,視為他們成功生涯中的最大優勢 — 養成「在沒有架構的情況下工作」以及「建立能夠運作的架構」這樣的能力。
世界銀行 2017 年的企業經營難易度指數(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印度在 190 國中排名 100。
印度企業流程管理公司 Vivtera 共同創辦人哈比特.杜格勒(Harpreet Duggal)說他必須從零開始建構商業模式,所以到了制度相對健全的全球企業工作,更游刃有餘。
身價高達39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的印度「電視之父」蘇巴斯.錢德拉(Subhash Chandra)是媒體、娛樂業的指標人物。他說:
「印度人思維靈活,不論大、小事情都能耐心應對,長期下來,有助匯集成高度洞察力。」
錢德拉比喻,如果他和一位卡車司機相處,他可以放下身段,使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同樣地,他也能立刻「切換」腦袋模式,和總統級的高官打交道,他說:「我們在創業、經營市場時,也是這樣做事,這就是印度領導者的靈活。」
如果你習慣在一切井然有序的環境下工作,那你必須要思考是否缺少像印度人這樣的「彈性」,能在「混亂」中找出方法,建立架構,如果可以建立這樣的能力,將會是你的一大優勢!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授彼得.坎佩里(Peter Cappelli)曾率團隊進行一項「印度領導力的 DNA」(The DNA of Indian Leadership)調查,訪談100位印度企業的執行長,探究他們的領導模式、競爭優勢,希望能歸納成功原因。
結果顯示,與美國商業領袖相比,印度執行長較不在乎財務問題、討好利益關係人或消費者,反而更傾向 「內部管理」 。例如,他們認為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是打造頂級團隊最重要的能力。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印度式領導」的訪談調查,當印度執行長被問到,過去5年最重視的領導力時,57%的受訪者說,要能鼓舞團隊、作為員工的依靠,只有22%的人提及,要了解競爭對手與市場。
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在2014年2月4日上任的那天,發給全體員工的電子郵件裏面有四個重點 : Who am I?Why am I here?Why are we here?What do we do next?其中有一句話,他說:
「我們的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尊重創新。」
Bill Gates在1975年創立微軟時說 :「讓每張桌子、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經過多年之後,這個願景早已完成,但有多少員工知道現在微軟的願景是什麼?每天到公司到底是為誰而戰,又為何而戰?
Satya Nadella於是這樣重新定義微軟的願景:「幫助全世界的每個人、每個組織都能貢獻更多、成就更大。」
如果你問你的員工關於公司或團隊的願景,結果每個人回答的都不一樣,那你就應該重新思考你的願景是不是表達不清楚或無法真正凝聚大家的共識了。
世界是平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跟全球的人才競爭。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你輸在哪,也不清楚別人贏的地方,你就很難再進步。
真正的危險並不是來自任何現實的危機,而是根本就沒意識到挑戰。
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印度崛起」不只是印度人掌舵美國頂尖企業,在接下來的幾年,印度非常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這股「印度崛起」的旋風,你怎能置身事外!
希望以上印度 CEO 成功最重要的 6 件事,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很多人說未來我們即將被 AI 取代,你真的確定那個時候,AI 指的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者其實是「American Indian」呢?
相關推薦文章
Google地圖革命:賈伯斯的4,000杯拿鐵
觀點|外商企業的跨文化管理,康熙CEO最瞭
馬克祖克柏、巴菲特、比爾蓋茲等9位成功企業家建議,年輕人該在30歲前學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