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畢業生如何擬定求職策略,讓中間不要有太長空窗期?本文作者曾經在6週內經歷23場面試,她分享求職策略及時程掌控,包括:設定評分表篩選理想工作、利用表格管理求職面試進度,祝即將畢業的新鮮人都能求職順利!
文/艾小姐的日常筆記
如果是這學期要畢業的同學,應該已經開始找工作了吧?假如經歷過找實習,應該對於「求職」是怎麼一回事不陌生。就像面對所有問題一樣,先釐清要處理的問題或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再一步一步實踐,講得容易,但求職跟約會一樣,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偏偏應屆畢業生通常會希望能畢業就順利就業,中間不要有太長的空窗期。雖然離開校園後,就沒人管你何時開始工作、何時才能離職,但求職仍有一點時間急迫性,我們這篇假設以「畢業即就業」為原則,整理求職策略還有時程的掌握。
好比去旅行,可以像流浪一樣「漫遊」而毫無目的,也可以規劃好行程有清楚的「目的地」。除非你對於做什麼工作毫無想法,才能遵循前者,不然多半得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用「產業別」、「功能」、「工作內容與職能」初步分類,例如:科技業/行銷研究/數據分析,或FMCG/行銷企劃/社群經營、廣告投放與實體活動設計。然後再進一步把符合這樣分類的知名公司名單、徵才計畫找出來,研究他們的徵才形式與時程。
延伸閱讀:趁畢業前做準備!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攻略5大步驟、注意2大盲點
常常聽到有人說「做什麼都可以,我真的都沒差啊」,我自己大學畢業時也曾經這樣想,「不過是一份工作嘛!」天真地以為自己不挑。但進入職場才發現,不對,我其實很挑。我問這位說自己「做什麼都沒差」的同學,他比較喜歡做什麼類型的事?他說喜歡研究,但不喜歡只面對螢幕做後台都接觸不到人,因為他是喜歡跟人互動的人;可是做業務又覺得「銷售」不是他喜歡的工作性質。我進一步問,除了他原本熟悉的金融業,是否考慮過其他產業?他說喜歡金融業原因之一是「辦公環境好」,都是裝潢不錯的辦公大樓,看起來很氣派,環境舒適;另外是薪資不錯,感覺賺比較快。
整理一下會發現,他雖然說「都可以」,但其實心裡是有標準的,包含「研究性質(動腦)」、「人際互動多」、「金融業」、「環境好」、「薪資高」但「非推銷性質」。畢竟工作不只關乎收入,還占據了我們醒著大半的時間,耗用我們很多的心力勞力,也關乎別人如何看待我們,而很少有人能完全超脫他人眼光、我行我素過一輩子。工作牽涉的範圍這麼廣,我們在挑選的時候,需要一套評分標準,幫助我們在篩選時更有系統、有效率。
建議拿出一張白紙,寫下面對工作你在意的事,先別思考太多,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例如「某某領域相關」、「企業文化活潑」、「pay要好」、「辦公地點在雙北」、「不用穿制服」、「有機會外派」等等,什麼都可以。全部都發散地寫完後,再歸納成幾個面向與標準,然後依重要程度,分別給予權重。例如圖一是筆者開發的評分表,羅列個人在求職過程中在意的面向和標準,相信每個人自行發想的評分表都會不一樣。
透過最後的分數,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篩選掉不適合的選項(例如圖一的公司A、B),就剩下的選項,更仔細評估。有的項目其實是「質化」的問題,例如影響力,但這裡我還是會給一個主觀的分數,是以公司A到F互相比較來取出相對數值,幫助我看出區別而已。當然,有時候兩份工作機會並非 apples- to-apples,評分表只是幫助我們盡量就可比較的面向,作周全的考量。
推薦工具:用產業、薪資福利、公司規模找公司!「104找公司」找到心目中的好公司
有經歷過畢業求職季的人,應該都很難忘那段密集面試、忐忑不安的日子。個人面試最密集的高峰期曾經在6週內經歷23場面試,面試到虛脫真的不誇張。每個職缺的面試進度都不一樣,要如何管理呢?我自己會如下表列個pipelines,追蹤每個職缺的求職進度,讓自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進度,畢竟拿到offer後公司會希望你一兩週內給回覆,如果每份的進度差很多,也會有點困擾,因為你不知道放棄一個是否會有另一個更好的(人生就是這麼無常)。
延伸閱讀:收到錄取通知怎麼回覆?可以要求時間考慮嗎?面試錄取/未錄取通知回覆範例
最後提醒幾個點,就是如果有認識的職場前輩,就盡量找推薦人幫助你;還有,求職過程中與公司的聯絡互動都要有禮貌,因為台灣很小,隨便都有共同朋友,打聽打聽就知道一個人的評價,所以要愛惜羽毛。
另外就是,求職時程的長短跟求職範圍的大小呈反比,你越堅持要某個特定職缺,就越難找,因此需要越多時間,而如果把範圍放寬一點,會比較好找,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如果很堅持要某類職缺,那就給自己多點寬限時間,永遠要保有備案Plan B和最壞的打算Plan Z。
預祝即將畢業或正在尋職的人,求職順利,得償所願。
(原文標題:【求職經驗談】求職策略與時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