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工作真的存在嗎?學會現代工作生存術「視改變為常態」

一份工作的優與劣有許多指標可以判斷,從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工作與生活平衡...等,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優先序當然也不同。104人力銀行就有發現人力市場上有一群以「工作是否穩定」做為找工作依歸的族群。然而穩定的工作真的存在嗎?《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中指出成年人每隔一年半會經歷變動或失序事件。職場、財務、生活、婚姻、健康的各種波折,改變或失序是看來就是人生的必然,它究竟是負面或正面,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回應它。

文/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 圖/fauxels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全體人類每十年都會見證一些顛覆性的變化,例如戰爭、新科技問世(例如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社會與政治動盪、經濟衰退,以及環境危機,這些變化有愈來愈快速與劇烈的趨勢。在個人層面上,失序事件顯得更加普遍。例如,新工作、離職、結婚、離婚、生小孩、失去親人、生病、退休等。研究顯示,一般人在成年時期會經歷三十六次的失序事件,大約每一年半一次。我們往往認為,改變與失序是特殊情況,事實上,它們是常態。你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會改變,包括我們。人生永遠不斷變動。

建立適應變動的新模式

我們的文化總是教我們要追求穩定,但這種教導並沒有反映出現實的情況: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只要我們擁有對的能力,改變可以成為成長的強大推力。改變是無可避免的,剛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時,可能會令人害怕,但我後來意識到,擁抱人生的變動性其實可以賦予我們力量,甚至是優勢。毫無疑問,改變可能帶來痛苦,但也會帶來各種好處。

學習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想像改變,以及與改變合作,可以把苦惱、不安與憂慮降到最低,同時增進深層的幸福感與持續的滿足感。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哲學,以及最先進的神經科學之最新研究都指出,改變本身是中性的。它究竟是負面或正面,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它,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回應它。

為什麼我們害怕改變?

由來已久的偏見導致大多數人在面對改變時,會以下列四種方式的其中一種來回應改變。

1. 試圖逃避改變或拒絕承認改變的存在

我們試圖將自己與周遭發生的事隔離,有時甚至完全否認改變的存在。例如,企業拒絕轉變成數位商業模式;籃球運動員在年紀變大之後,仍然努力加強自己在黃金時期的優點(但那些優點現在對她已沒有益處);某個人在與伴侶的關係破裂後,拒絕正視問題所在。

2. 積極的抗拒改變

我們試圖阻止改變發生,盡一切所能拖延改變,即使改變已經無法避免且排山倒海而來。例如,網球選手即使雙膝的軟骨不斷退化,仍然一直拖延手術;新手父母想方設法要維持過去一天睡九小時的習慣;父母在孩子上大學之後仍然一直告訴孩子該吃什麼、該穿什麼。

3. 在混亂中犧牲主導力

我們把改變視為無法控制的事,並因此完全不再掌控情況。例如,在得知自己罹患某種疾病後,不再堅守健康的飲食習慣;有焦慮症狀的人拒絕尋求協助,告訴自己要認命,情況不可能改善了;某個人整天坐在電視前,觀看不斷循環播放的新聞,不篩選節目。

4. 試圖回到原來的狀態

我們想著失序事件發生之前的生活,拿現在和過去比較,並且自動回復適用於過去生活的態度和行為。例如,結婚之後,依然希望自己一個人做所有的決定;因為產業規模縮減而失業之後,依然期望在其他公司找到相同的職位;某個家庭搬家之後,立刻把新認識的每個人拿來和以前的好友比較;某公司被迫資遣20%的員工之後,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

我們過度看重並抓住舊秩序,而不是向新的可能性敞開。這個策略或許一時之間行得通,但長遠來說,幾乎必然會造成問題。

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譯者/廖建容》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