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HR也可能踩到的雷!9個「面試官常犯的錯誤」

人資充電
2024.09.27
1244次觀看

人才難尋?總是和心儀的求職者擦身而過?是我們運氣不佳,還是犯了一些不該犯的招募錯誤呢?當我們陷入一些不適當的招募迷思、缺乏通盤計畫就貿然展開徵才,自然不容易取得好結果。《104職場力》綜合中外觀點,整理出「9個常見的人才招募錯誤」,千萬別犯了!

文/《104職場力

9個「面試官常犯的錯誤」(點選連結可快速跳至該章節閱讀)

招募不難,難的是「不犯錯」!

成功的秘訣,就是把平常的事做得異常的好。

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to do the common things uncommonly well.

約翰 ‧ 洛克菲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大缺工時代的招募期間,絕對是HR、用人單位主管充滿壓力的時期,特別是勞動力老化、少子化,以及新世代職場的價值觀快速轉換等因素影響下,現今求職市場的狀況已慢慢從過去的「公司挑人」已移轉為「人挑公司」居多。

正因為每次招募都非常重要,更害怕會產生「所託非人」的狀況,最後變成勞資雙方浪費彼此時間與心神,徒增困擾,後續甚至會因為一次失敗的招募工作,導致組織內員工士氣下降、浪費人事成本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降低「招募錯誤」、控制徵才風險呢?《104職場力》綜合中外觀點,整理出「9個常見的人才招募錯誤」,當中包括一些潛在的面試問題、HR常見的盲點,有些甚至有觸法風險,提醒大家千萬別犯了!

延伸閱讀:更聰明的人從「別人的錯誤」學習,同事犯錯時最好做到這件事


錯誤1:踩了「誤觸法規」的地雷

「不要誤觸法規」聽起來是非常基本的,但關鍵其實是在「誤」這個字,很多人在作招募工作時,常會不慎做出違反當前法規的事情而不自知,舉近年最常見的例子,包括:「未依規定揭露實際薪資(未滿4萬元)」、「涉及歧視」(包括容貌、兩性、年齡、星座血型等等)、「廣告不實」(如招募內勤行政人員,到職後卻要求要協助業務工作),都是常違規的項目。

104職場力》此前有依據我國勞動部所編寫的《從徵才到解僱都不NG的新手雇主指南》內容,從中篩選出招募面試常見的「5種違規觸法行為」,歡迎大家參考利用。

延伸閱讀:老闆小心!刊登徵才廣告、招募面試的常見「5大錯誤行為」

錯誤2:沒有事先制定「招募時間表」

每一次的招募專案都應該有時效,而不是無止境的延長招募時間,直到「找到想要的人為止」。

頂尖人才往往同時進行多個面試,一旦我們把招募時間拉長、決策時程過久,甚至還設計層層關卡,然後才「在一籃子的備選人才當中挑一個最好的」,最後的後果可能就是組織將與優先人才失之交臂。

Climate People的首席招募官曾說:「我們常看到的招募錯誤就是缺乏時效,如果你正在招聘高階職位,那些最優秀的候選人可能正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被搶著邀請。」

事先在徵才職缺開出前就先擬訂好本次招募的時間表,例如「為期三個月」、「至遲是Q2結束前」,然後縮小時間範圍後挑選在這個區間內所相中的人才,這是最保險的作法。

延伸閱讀:徵才務必掌握邀約黃金期,面試率天差地遠!

錯誤3:不要發布「幽靈職缺」

所謂的「幽靈職缺」(phantom jobs)是近年在西方商管書籍、雜誌常會提及的現象,台灣的人才市場偶而也會見到,即是「公司發布『其實目前還沒有缺人』的職缺」,希望藉此吸引符合條件、市場上優秀的人才前來投遞履歷,有些企業甚至有「即便職位已被填補,但招募廣告仍會保留」的習慣,為的就是為了將來的空缺職位持續搜集「候選人」,藉此達到公司搜集「潛在人才名單」的目的,在疫情時代後,美國不少科技產業的公司都這麼做。

但這種「不存在職位」的招募方式在近期許多回饋中都發現,廣受求職者的厭惡,大家都不喜歡那種「受騙上當」、「你其實根本沒有要找人」的感受,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觀察,時常有人會在網路上發問:

針對這些疑問,網友們的回應幾乎都是負評居多。

事實上,如果公司的期望是為將來預作準備、不要等需要人才時才胡亂找人,或許該採取的策略不是「一直打開職缺」、「持續徵才中」,而是透過建立「儲備人才」的概念另建公司的人才庫,才是正途的長解。

延伸閱讀:缺工問題、招募時間拉長,「104儲備菁英人才」建立人才庫提高延攬效益

錯誤4:面試官偏見、想「找另一個自己」

什麼是「面試官偏見」?指的是在人才招募的時候,從走進面試會場前就已經帶著「既定印象」來參與,譬如「他是某某學校畢業的,一定能用」、「某某同事推薦這位來,應該沒問題」,甚至有些面試官會先設定自己想要的人才輪廓,點列出特定背景、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科系等要素,懷著心有定見的想法參與面試。

GoodHire的高級人力資源副總裁Tina Hawk就表示:「優先考慮外表或行為相似的候選人,你會因為這個框架而疏遠許多真正有才華的人。」

面試官還很常會犯一個錯,就是想要「找到另一個自己」。有些人認為自己的表現優良才能成為組織內的領導者,因此得以「坐在這裡面試人」,甚至會有一種「想要組建自己團隊」的心態,進而將自己的技能、經歷投射到求職者身上,把自己作為面試准駁的標竿。

這麼做不是不行,但容易把「個人好惡置於組織成敗之上」,特別容易發生以偏概全、刻意偏袒的狀況,而且找進來的員工很容易因為最初的面試主管存有私心(納為己用)而產生更多的組織管理議題,不可以不慎。

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安排多位面試官,或是進行多輪的面試,透過交叉比對彼此的想法來交換意見,也可以使用「相同參數和標準」來評估候選人的表現,才可避免落入單向思維的招募。

延伸閱讀:如何在面試中消除偏見、公平審核?你需要一份客觀的求職者評估表

錯誤5:忽略「背景調查」的重要性

很多公司在徵才時,認為「背景調查」是最後確定入職前才需要做的,因此都把「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留在最後。

JCSI的執行長兼創辦人Jim Sullivan曾公開表示:「這可能是我見過最常見的錯誤了,而且對於那些急於填補職缺的公司幾乎是永遠在發生的問題。」,不進行「背景調查」的風險是導致組織僱用了「名不符實」的求職者,一旦等他加入公司、磨合不順時,往往已經為時以晚。

此前在《104職場力》所收錄的文章〈資歷查核技巧:Reference Check必備10問題、預防兩大錯誤〉,史丹佛商學院教授David Dodson指出:「不做資歷查核,就無法做出好的聘雇決定。面試流程能做到的精確程度有限,資歷查核又通常是最豐富的資料來源。」,直接跟與當事人工作過的人接觸,會是理解判斷求職者是否符合評分的重要依據。

但Dodson也同時指出,更常見的錯誤是一直到了流程的尾聲,也就是在錄取的前一刻,才做資歷查核。當面試已進入這個階段,決策者非常容易被「確認偏誤」牽著鼻子走。根據史丹佛研究顯示:最容易出現確認偏誤的三種情境,包括「弄錯的後果代價高昂」、「決策者已為這個決定投入大量的心血」以及「牽動情緒」,這會導致你將資歷查核草草了之,只想找到自己想聽見的答案(「他可以用!」)。

如何有效進行資歷查核?最重要的還是確認哪些資訊必須了解,詳細規劃相關問題列表。而詢問方式也盡量採開放、非簡答的方式讓受訪者回答,才能在有限時間內獲得充足資訊、實際發生的狀況以及不同面向看法。

延伸閱讀:「Reference Check」該怎麼做?30個提問範例

錯誤6:一心想找到「獨角獸」

想要在團隊中填補「特定職能專長」的職缺,通常會陷入這個盲點。

英國的研究機構指出,招募人才是最容易犯的錯是「描繪出理想候選人的樣貌、逐條列出他們應該具備的技能,然後依樣畫葫蘆想要找到完全一樣的人才」,但完美的候選人幾乎不存在世間,最後這份清單往往變成用來舉證求職者「不適任」的文件。

不要在面試當中尋求「完美無瑕的候選人」很重要,因為這種心態甚至會讓你對求職者懷抱著錯誤、過高的期待。

還有一種跟「想找到獨角獸」很容易同時出現的心態,國外學者稱其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即暈輪效應、也常被稱作月暈效應、光暈效應),意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會依據初步印象,去推論出其他特質」,常見的狀況就是求職者可能具備某項特殊專才、身為某種領域表現突出的人,在招募時就容易會「想當然爾」的提升其整體評價,特別是你會放大他「完美的一部分」,這其實多少有一點「過譽濾鏡」的風險,應該盡量避免。

延伸閱讀:開箱7大「獨角獸」人才!他面試3萬人 一語道破才華型員工被解雇真相

錯誤7:盲從潮流,招募「你其實不需要」的工作職位

千萬不要盲目追求公司現階段「根本不需要」的工作職位,這在當今的「AI浪潮」下特別嚴重,因為產業界、求職市場上大量談論「AI」、「人工智慧」、「數位發展」等詞語,因此無視公司目前的營運、準備階段,就大張旗鼓的「先搶人才再說」,但這其實是在浪費公司的人事成本。

在科技浪潮下,有些公司會懷著「只要設立了特定技術的部門」、「找進專業的人才」,公司就能一步到位的發展該項新技術。但公司若未準備好、也無法提供這些人才適合大展拳腳的軟硬體,最後只會讓他們英雄無用武之地,組織也會因為一開始抱持過高的錯誤期待,用放大鏡檢視所有的產出,把失敗歸咎於「所託非人」。

但非常有可能,你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貿然「找人」。

延伸閱讀:搶搭AI列車,先聽專家一句話!微星科技&聯成電腦帶你釐清對AI的想像

錯誤8:忽視「融入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就是一個小社會縮影,特別許多公司都有經年累月而形成的特殊「公司文化」,但很多人在招募新人時卻選擇忽略這個變因,導致很多人直到真的加入公司時,才驚覺自己有嚴重的水土不服。

徵才的HR和用人主管非常有可能只專注在人選的資歷、專業技能,錯過「人際相處」的軟技能,特別現代職場非常重視專業分工,往往認為「用人唯才」,只要你的技能可用、我們其實並不在乎你是不是個合群的人。

但是不少學者都指出「適應公司文化」還是建立團隊很重要的因素,美國高階主管領導顧問公司CEB就曾指出:當1/3在職的A咖員工開始感覺與雇主(公司)格格不入,絕對會開始另謀出路

在招募新成員的同時,應該如實的說明公司目前的組織文化、做事風格,成員的特色,確保雙方未來合作愉快。

延伸閱讀:最容易逼走A咖員工的八個企業文化:一視同仁其實是一種不公平

錯誤9:被「對比效應」給影響了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是指人們常會因事物的前後差異而導致判斷失準,譬如「明明是相同的顏色,當它出現在白底和黑底上你卻覺得明亮度有差異」。過去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實驗對象分為兩組,先後向其介紹兩間連鎖超市的商品部門。

  • 第一組:首先說明A超市的3個商品部門,接著說明B超市最賺錢的1個部門
  • 第二組:首先說明B超市的6個部門,接著說明A超市的3個商品部門

在這兩組對象中,A超市都被介紹了同樣的3個商品部門,但兩組人馬的認知卻大不相同,第一組認為自己「非常瞭解」A超市的商品部門,第二組卻認為自己對A超市的認識非常有限。

為什麼在招募期間容易發生「對比效應」,這是因為在招募期間常會大量的與求職者會面,照理說每個應試者的面談表現都是獨立的,但是卻容易受前後順序影響,出現「哇,跟剛才那位比起來,他還真棒」或是「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最棒的,後面的除非比得過他、不然應該就是他了」這種心態。

要避免「對比效應」,可以採取「錯開面試時間」,明確針對每位候選人紀錄優缺點、表現,並且經過多人考核的客觀評估,盡可能不要讓先入為主的印象去影響判斷。

延伸閱讀:關於招募選才:你該找的不是滿分人才,而是「最適合」組織的人

以上都是即便是招募老手都有可能會犯的「徵才錯誤」(甚至有可能經驗愈多的老練工作者、愈容易習以為常而不自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基本」不該犯的錯誤,我們一次列在下面:

  • 千萬不要遲到(盡量避免前後有會議、導致面試者空等)。
  • 沒做功課,進來「只是聊聊」。
  • 待人有禮,尊重每位面試者。
  • 不要自顧自的講話。
  • 疏忽與求職者間的連絡(如不發事前通知、事後不發感謝函等等)。

而「104獵才顧問」也曾撰文說明「新世代12個招募地雷」也歡迎大家可以參考,內容包括:

  1. 「罐頭文」通知面試,年輕人不買單
  2. 沒給水喝,待客之道不及格
  3. 測評一大堆,年輕人沒耐性
  4. 填寫企業系統資料,這不是HR該做的事嗎?
  5. 面試官珊珊來遲;面談職務與應聘工作不符
  6. 面試官未事前閱讀求職者履歷
  7. 洗臉求職者,讓新鮮人難堪
  8. 面試過於短暫
  9. 面試超過兩次
  10. 薪資不合理
  11. 面試無聲卡回應或搪塞求職者
  12. 送求職者到電梯口,新鮮人受寵若驚

相信只要避開這些基礎、進階的「面談地雷」,你我也都能成為出色的面談高手唷!

(參考資料:Rasmussen Univers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勞動部《從徵才到解僱都不NG的新手雇主指南》)

104人力銀行【2024人資F.B.I.研究報告

企業招募成效表現



下載完整報告


HR招募的「面談」該怎麼做?這些可參考

HR常用表單總整理!
免費下載【人資工具包



人資的各種疑難雜症,提供「人力資源管理」優質文章、產業新訊、各式人資工具以及時事議題,幫助您有效做好人力管理,歡迎一起了解人資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