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高漲的房價和生活成本,現代年輕人比以往更難在畢業後迅速達到財務獨立,因此不得不依賴父母的金錢援助。然而,經濟上的支持常常成為親子之間的敏感話題,一不小心就會引發誤會或矛盾,甚至損害子女的自主性與自信心。
文/謝明憲 圖/THADEO MOSQUEDA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那些為人父母的人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我何時該閉口不言,何時又該表示意見?」如果你是成年子女的父母,你可能經常忍住不發一語。你可能每次都想知道你是該保持沉默,還是該表示意見。
父母對於多久、以及在什麼情況下發表意見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在決定發表意見時,其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我聽過一些父母描述兩種極端的觀點,而這兩種觀點都是有問題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父母應該總是保持沉默。根據這種觀點,發表意見等於自找麻煩,因為他們雖然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是成年人,有權以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這種做法在理論上聽起來沒問題,但在實踐中並不合理。畢竟,你也有一些成年的親密朋友,而當你擔心他們或許會犯下嚴重的錯誤時,你可能會坦率地告訴他們。什麼樣的人會在朋友犯下可怕的決定時袖手旁觀呢?按照同樣的邏輯,為什麼你不該給自己的孩子你的真實意見呢?即使你認為支持孩子的自主權很重要,但無疑地在一些情況中,你為了他們好而提出合理的擔憂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你擔心他們會因為你的發言而生氣,那麼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們的關係是否如此脆弱,以至於你們無法公開對任何造成重大後果的事情持有不同意見?
•發表意見的好處是否大於保持沉默的代價?
•對自己的孩子處處小心翼翼是否會影響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就算你發表意見而孩子不
聽你的建議,也會比你保持沉默而覺得自己被誤解的狀況感覺更好。
你可能聽說過某些父母因一些無害的評論而被成年子女拒之門外的故事。但根據嚴謹的研究,這種永久性的疏遠是非常罕見的。而且我懷疑,這種過度的反應是否因為言語的誤會所引起。如果是的話,那麼可能發生了其他未被承認的事(例如長期壓抑的憤恨),你應該和孩子討論一下。
另一個極端的觀點認為,當你與孩子有歧見的時候,你總是應該告訴他們。這種立場背後的邏輯是,你身為父母不僅有權表達你的意見,而且你有義務這樣做,因為你的角色之一就是保護孩子免於受到傷害──這是你一直以來的做法,現在也沒有理由改變。
你知道孩子有權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並犯錯,但你也知道你比他們年長、更有智慧和經驗。當你確信(或相當確信)孩子會後悔他們的決定時,你怎能不發一語?
問題是,隨意說出你的想法來與年輕人對自主權的需要直接衝撞,往往會使你的孩子產生防衛性反應,甚至可能會讓他們想要保持距離。
雖然你可能真心為了孩子好而發表意見,但他們並非總是這樣看待的。成年子女通常仍在試圖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完全能勝任的成年人──即使在很多方面他們可能已經達到這一水準。無論父母有多麼立意良善(也無論父母認為自己的善意有多明顯),批評往往會觸發子女的自我懷疑、不足感或尷尬。
這些令人不適的感覺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憤怒──不是因為你的批評,而是因為他們做了你批評的事。但由於我們在任何年齡段都不喜歡對自己生氣,因此我們通常會把這種憤怒轉移到最方便的目標上。而且因為你的話語引發了這整個過程,所以這個目標很可能是你。你的孩子甚至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可能對自己、伴侶或朋友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爸媽會給我這種感覺,但他們就是這樣子。」
我知道這種解釋並不能給予多少安慰。即使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當你的所言所行都是出自真心的關懷卻被孩子視為不體貼和侵擾時,你自然也會感到受傷。
告訴你的孩子「我只是想幫忙」,偶爾可能可以化解一些問題(如果孩子的傷口不深,或者他們特別有安全感);但如果你說得太多,那麼這句話將會毫無效果。這就是為什麼隨意發表意見對你、孩子和你們的關係都有害的原因。
這兩個極端的立場都存在著缺陷,因為它們遵循一套固定的規則。盲目地遵循一套信條當然很容易,因為這樣可以省去你真正思考如何應對每一個情況的麻煩。但作為父母,你的目標不應該是簡化事情。接受你必須對「是否應該忍住不說」作出艱難而謹慎的決定。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成為好父母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而現在依然如是。
當你試圖在那些危險的極端之間尋找平衡時,讓這個原則指引你:在必要時發聲;但除非你的孩子明確地提出請求,否則不要發表意見。
事實上,讓他們犯一個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錯誤比你的正確更重要。如果你始終遵循這一原則,你可能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孩子會越來越頻繁地請教你的意見。
首先,你的孩子是否即將做出可能造成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有害且可能造成長期後果的事?沒錯,子女(甚至是成年子女)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受益,但並非所有的錯誤都是良性的,有些教訓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與有家庭暴力史的人結婚是危險的;將買房的頭期款投資在「穩賺不賠」的投機項目可不是好主意;在沒有充足的積蓄或新工作的情況下,衝動地辭職是不明智的。如果你有合理的理由感到非常擔心,就請說出來,但你的解釋不要像是在說教,或是暗示你的孩子愚蠢或太年輕不懂事。「我知道你中意的那家幼稚園很方便,但你的描述令我感到擔心。他們不應該給三歲的孩子『家庭作業』,因為專家表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好透過遊戲來學習。」
其次,要認識到你們的分歧可能是意見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你認為孩子應該租下他們正在考慮的兩間公寓中更寬敞的那一間,而他們想要的是擁有更多設施的那一間。你的孩子和其伴侶對於養育子女的方法,可能跟你和你的配偶不同。事實上,關於養育建議方面的趨勢,就像鞋子、食物和家具的趨勢一樣,會隨著時代而改變(參閱第八章「如何給成年子女養兒育女的建議」一節)。在你早年為人父母時被認為是「正確」的養育方式,現在可能已經不再流行或不再為兒科醫師所推薦。(這幾十年來有關家庭關係的研究,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皆顯示,在養育實踐方面的微小差異,可能並不像他們的支持者所堅持的那樣重要。)只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如此一來,當你發聲時,孩子才會更認真地聽你說。他們不會總是聽從你的建議,但他們會更有可能考慮它。
第三,問問自己,你是否在自己專業領域的某件事上發表異議。如果你是建築承包商,你可能比孩子更了解在參觀待售屋時要注意什麼;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你可能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沙發或爐具的最優價格;如果你是小學教師,你可能對教孩子閱讀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你在給予或保留建議之間猶豫不決,我會傾向於在你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阻止一次災難性的購屋、為孩子省下一筆錢、幫助你的孫子發展重要的技能、或是以其他重要方式促進孩子的福祉時予以發聲。
在表達對一些重要事情的意見之前,想一想最好的表達方式。試著避免命令式的表達(「別把錢浪費在那上面」);可能被解釋為侮辱性的言論(「關於設計,你的眼光一直都很差」);可能會加劇孩子和他們的伴侶之間衝突的評論(「我知道你們倆的意見不同,但在這一點上,你是對的」);抑或用災難性的用語來概括問題(「不騙你,這樣做你會後悔的」)。
更好的方法是以提問的形式來表達你的意見,以幫助孩子更嚴謹地思考問題(「我知道你喜歡這輛車,但你有沒有想過,現在貸款買一輛昂貴的車子,可能會讓你對金錢感到不安?」),或者作為獲取新知的請求(「我對感應式爐具了解不多,只知道它們貴得嚇人。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人們認為它們比瓦斯爐好嗎?」)。溫和地鼓勵你的孩子思考或說明他們的理由,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意見或是你的意見,而這兩者都能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下緩和任何的爭議。
無論你處理的方式為何,如果你的孩子作出不良後果的決定,而你卻默不吭聲,那就別說你「早知道」他們作的是不好的決定,只是你不想點破而已。你的孩子可能會納悶、甚至可能會問,為什麼你當初不早說呢?(我懂,我懂,有時候你真的說不過他們。)如果你說出自己的看法,但孩子不理會你的建議而對結果後悔了,也不要提起你曾警告過他們。如果你的建議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你的孩子因為忽視它而陷入困境,那麼如果可以的話,就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是幫助他們脫離苦海,但不要提及他們的痛處,因為沒有人喜歡聽「我早就告訴你了」這句話,尤其是從父母那裡。
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開口之前就迅速提供協助或支持,那麼現在等待他們主動開口可能會感覺不太自然。但保持沉默也是一種幫助,因為你正在促進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這正是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所需要的。
節錄自:橡實文化《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如何參與二十、三十、四十歲孩子的人生?謝明憲著》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