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挑食人資 瑞秋
原文標題:求職第二步,寫履歷前先認識一下工作的樣貌
我們在上一篇認真了解自己後,你應該會有一張清單,列出你自己對於應徵的期待。
但這時候,你的期待、要求,不見得接近目前的現況。
如果這樣就跑去投履歷,通常會非常痛苦,這有點像有人把自己要找男女朋友的條件列出來公開後,結果因為太不現實被噓到不行的狀況。
所以在開始真的找職缺之前,我建議「先花一點點時間,認識一下現實中的工作長什麼樣子」。
這裡講的是去廣泛認識產業、職務(例如軟體工程師、會計師)、公司類型…等資訊,讓你對於整個領域有一個基本認識,而不是特定去鑽研某個特定的工作職缺、公司(但如果你急著找工作,我建議你先把有興趣的工作看好後,冷靜一下再來規劃求職策略,細節我會在第4步寫到)
對於產業、職務有一個全面的基本認識,能夠幫助你,除了判斷適不適合你之外,也能夠幫助你建議一個簡單的職涯規劃。
我們也還是一樣,分成3個類別來說說這一階段正要做或注意什麼事呢?
(如果你覺得已經有不少經驗,或自己很了解某個產業、職務,可以先拉到下面看「總結」看看對於求職時的幫助,再決定要不要看中間~)
為什麼要認識?搜集後如何做分類?
先對某個領域有清楚認識,能夠讓之後寫履歷、面試增加說服力外,也會在討論待遇或聽到人資主管介紹工作時,不容易產生太過美好到會讓你報到後很失望的假設。
再來複習一次,人資在找人選目標 90%是放在找「最適合這職位的人」
,所以你在整個應徵的過程中,不是把目標放在「證明自己是所有應徵者中最優秀的」,而是應該設 「能說服公司自己是這群應徵者中最適合這職位的」
為目標。
我們想像一下,要買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買到後會很滿足的條件: 「你知道你喜歡它」
、「你有能力可以買下它」
、「買到後發現這東西跟你想像的一模一樣,甚至更好」
,基本上這3點缺一不可。
所以要去說服自己是真的想要投入這個職位的,上一篇文章是透過對自己的了解,透過「你很清楚知道你想投入這職位」去提高說服力。
而認識產業、職務,然後有基本而且有規劃,是增加了
「你已經知道這職位有很高的機率跟你想的一模一樣」
這方面的說服力。
這個階段簡單說可以用4個步驟來完成:
首先你先拿出上次寫出來的「理想職缺」清單,上面應該會有你在意的項目,接著開始在 104 看看,把相對應的資料填進去
例如:
光是簡單一下後,你可能會發現:
這有點像是你要挑房子住(買鞋、買衣服、買車的概念也可以適用~總之請找一個自己有共鳴的概念去想)你會在租屋網上看到現在的房子有什麼特點,大多是怎麼樣做排列組合的,例如交通方便一點的可能比較貴、越靠市中心就很容易坪數比較小…,有可能你會不小心發現同時找到又大又方便又便宜的這種黃金組合,通常背後也都有一些特別的狀況啦!
在交叉比對後,就會知道你在意的要素在就業市場中的狀態,跟你自己可接受的排列組合大概在什麼位置。
例如說,通常大家可能會找交通方便一點的地方租房子,但比起通勤你更在意房型大小,你就可以避開高房價地段,選擇遠一點但空間寬廣的房間。
除了比對原來的「理想職缺」清單之外,如果還比較沒有設限時,可以先大量蒐集、然後找出幾個代表性的來源、做分類。
有點像是用找餐廳、商品評價的概念來做這件事。然後你的IG可能會有幾個分類:地名、價位、類型…等。這邊其實也是這樣,蒐集完之後,你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指標來分類:
尋找的管道跟一些注意事項
搜集資料時,除了對於資訊要判斷是不是全盤吸收外。
與來自公司的主管、人資、學長姐、朋友互動,會影響你想不想加入,也會成為面試時的參考資訊之一。
找資料的管道有很多種:
在尋找時,每個管道也都要可以注意的地方。就像你在IG、Dcard搜尋時一樣,你可能也會注意:這個人的風格是不是跟你接近、是不是業配…等。
拉到求職來說,除了對於資訊的判斷外,還要注意互動的過程。
有幾個小地方也可以注意一下:
這邊有另一個面向要注意一下:其實你在接觸來自某家公司的人時,你們的互動也是未來合作於不愉快很重要的一個參考(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所以基本的禮貌要注意外,接觸前該做的準備也不要少。
適度檢查標準,也可以簡單做職涯規劃
對於你接下要面對的世界有認識,除了可以判斷自己方向對不對,如果現在就知道不對的修改成本,遠比加入公司後都來得小。也能知道接下來還有什麼可以繼續學習的。
在對於市場有基本認識,也做了交叉比對後,接下來除了可以簡單安排職涯規劃外,也可以選擇性看要不要進行「反省自己」這個動作。蒐集資料後,通常建議的指標是,當你發現你的理想,如果符合以下其中一點:
如果你還沒有馬上要就業,可以把這職缺當作目標,找出你現在缺少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去做補足,或者慢慢作為未來的工作目標也是一個選擇。
但如果你有不得不趕快找到工作的壓力,可以開始試著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或者是階段性的建立一個「可接受」指標,或者自己去創業其實也是一個選擇(加油!)或者說,你可以做出一個排列:
簡單的狀況像是有兩種:
這樣有漸漸排出一個Lv.1、Lv.2….Lv.5的排列,評估你現在在哪裡。
但如果太不具體或太廣泛的話,之後再找工作也會很辛苦。
這狀況大概就跟「我只要是女生就可以」或「我只要年紀比我大的男生就會有興趣,」這種「有跟沒有是很類似」的狀況,你這樣跟你朋友說,大概10個裡面有9.5個人會給你白眼,可以再更限縮範圍,或者是用分類的方式將範圍限縮。
最後一步,綜合來說你有了一份可以參考的清單。這清單上會有這些東西:
總結:了解市場行情,降低風險外,也能做長遠職涯規劃。
從人資端來看:要找一個合作有一定穩定度的人;
從應徵者角度來說:要找一個自己加入後不會後悔的工作。
而做好這步正好可以幫上忙!
人資要找一個合適的人來,那也會期待找一個對於這職位、產業有正確認識的人,這樣比較能確保有機會穩定的合作。
雖然,現在的就業風氣漸漸不像十幾年前一樣,不見得所有公司會期待你在這裡做一樣的職位直到休,但公司、主管或人資,心裡通常對於職位的人選,還是會有一個設限,希望接下來加入這團隊的人(錄取的人),「會做多久」、「培養什麼能力後調轉到XX職位或開始挑戰OO任務」這種規劃。
相對的,他們就會去看應徵者的期待,會不會符合這樣的規劃,就算不能符合,也會看看這中間有沒有溝通、妥協的空間。
這狀況有點像是說,有些人在找對象時,會對於這段感情有預設一個「時間」或「階段」的目標,例如說,時常(或你年紀再大一點時)會聽到有些人會以結婚為前提開始交往;有人可能就是期待這個暑假在一起,結束後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之類之類的,他們就會找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這樣狀況的人在一起。如果硬是委屈自己去接受呢?那你可以去看《戀夏 500 日》跟討論這部電影的討論(像這篇演員回應整理或這一篇影評)。
對應徵者而言,去認識現實中的工作樣貌,不為什麼,就是讓你「做風險更小的選擇」。
拿投資來說,我們會看到「資訊越多,風險越低」,你手上有的情報越完整,理論上越能判斷,以這個 「待遇」
加入「這家公司」
擔任「這個職務」
適不適合你。上面這些「」
的部分就是需要情報,來幫助你做決定。
那你需要的就有「內部」與「外部」情報,簡單來說大約有這些:
另外,當你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小小的目標後,能夠協助你更有目的性地學習。
你可能會說:「人生怎麼可能這樣跟著預測的走」…這我明白啦!畢竟我人生真的跟自介一樣,除了國民義務教育是因為戶籍指定學校,我可以預測國中要唸哪所外,從高中後我的人生從來沒有按照規劃在走。
確實人生充滿很多意外跟轉機,但每一個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和學起來的技能,都會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這次也很謝謝你看到這裡。
下一篇會開始講「盤點自己」的主題,但如果有問題想了解,可以留言,或到匿名提問箱 來提問。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夠在各位求職的過程中,幫上一點忙~
工作快找:最多職缺,線上編輯履歷,一鍵應徵超方便
履歷診療室:給有履歷的你,24 小時免費線上履歷健診,與前輩聊聊
職涯診所:各種職場上的疑難雜症,快上 104職涯診所 發問諮詢
找公司:協助求職者了解公司薪水排行、評價、福利,找到心中的好公司
學習精靈:找到職業必備技能,提供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室共學社群!
職業適性測驗:分析你的性格優勢,推薦跟你個性最速配的工作
一對一職涯諮詢:求職障礙、轉職焦慮、升遷瓶頸,資深顧問帶你走出職涯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