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社交場域就自己創一個,隔著螢幕也能拓展個人品牌力的8大重點!

「在家工作」或遠端作業,成為全球疫情影響之下的新風潮,人沒坐在辦公室裡面,該怎麼拓展社交圈呢?其實善用幾個小技巧,就算隔著螢幕、使用麥克風,還是能讓你個人的鮮明品牌力,被人牢牢的給記住呢!

文/Kyria (張淳絪) 專業職場職涯教練/個人品牌教練
原文標題:8大重點,在家工作也能駕馭個人品牌

2020年一場延燒全球的 COVID-19 疫情突襲,讓 remote work(遠距工作)、working-from-home(在家工作)忽然成了熱門話題。許多公司因為各國政府的防疫政策,不得不要求大部分員工在家工作,而各種視訊軟體、遠端團隊協作系統也忽然加速普及,使我們的職場範圍更快打破場域限制。

然而這個趨勢,並不是因為疫情才突然開始火熱的。根據 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 (GWA) 的統計報告,以美國為例,從 2005 年到 2017 年,遠距、在家工作人數就已經增長了 159%!

而這份資料中的人數,僅指「超過一半工時皆在家完成的受薪人員」,還不包含企業負責人、創業者和各種獨立工作者,因此總體人數其實還要更龐大。而這場疫情,其實只是更加速這個趨勢發展,讓更多公司被迫去面對、測試讓多數員工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和效果。

上述 GWA 就大膽預測,經過這場疫情影響,到 2021 年底很可能將有 25-30% 的受薪人員,每週都會有幾天是在家工作。另外也有許多統計趨勢指出,未來主要的在家工作族群,多半會是高學歷的白領,而且城市多於郊區。也就是說,並不再僅僅是因為員工住得遠、團隊分散各地等理由,不得不讓員工在家工作,而是「只要工作內容特性在家就能完成」,公司組織就會越來越主動採取地域彈性方案,減少提供固定硬體資源。

想想看,這一切將為我們的產業型態、工作模式、領導和團隊管理方式、家庭生活安排、個人時間分配…… 帶來多大的演變。或許這一場疫情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每個人都重新思考、選擇:重新定義工作和生活的意義,重新建構公司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和重新面對工作和自己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趨勢中最讓我們立即有感的,或許是「和固定同事相處的時間變少了」這一點。或許,根本連出門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頻率都下降了呢。

上次在什麼是個人品牌?找出⟪個人品牌⟫的迷人力量一文中強調過,「個人品牌的出發點其實是貢獻與付出」。因此,個人品牌在深刻汲取自身獨特資產後,總要走出去、伸出雙手與人群產生連結,才能散發它的光芒。

更重要的是,品牌溝通重在傳達「清晰、一致、有持續性」的理念訊息,品牌力更來自於「與目標族群創造獨特而可經驗的長期關係」– 在家工作的情況下,人都不在同一個場域了,要怎麼駕馭以上關鍵,展現個人品牌呢?

過去我做了十幾年的上班族,自從成為教練,工作型態就變成「沒有固定同事、沒有固定辦公室」了!這個轉換的經驗,還蠻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品牌溝通「清晰、一致、持續」的策略原則,和個人品牌「貢獻與付出的精神」,發揮一點創意吧!

不藏私全部公開:

掌握這8個重點,在家工作也能駕馭個人品牌!
1. 傾聽的功力
2. 更多元的溝通方式
3. 小細節營造個人品牌經驗
4. 善加利用專業形象小物
5. 虛擬的「真實身份」
6. 珍惜每一次見面的機會
7. 多花一點心思在情緒連結
8. 創造遠距個人化社交場域

1. 傾聽的功力

人與人溝通時,其實我們接收的訊息,只有很小一部分來自字句本身,而表情、動作、音調都是溝通的一部分。在家工作的情況下,與上司下屬、工作夥伴們的溝通方式瞬間變得「不夠完整」。用電話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即使用視訊,常常因為畫質或網路問題,導致臨場感被大打折扣。

這時,我們更需要提升語言溝通的成效。從個人品牌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更仔細關注對方的需求和請求,釐清這段談話的目的,以便更好地給予貢獻和支持

缺少畫面輔助的溝通中,最讓人不安的就是不確定對方有沒有專心、有沒有聽明白。於是我們越想掌握,就講越多話,好像雙方說越多才會越清楚。其實正好相反!別忘了,好的溝通關鍵是讓對方感到你與他同在,而不是「我不是說過了嗎?」。當我們以「全然迎接對方想告訴我的事」的態度,耐心聆聽,適時以覆述、重整內容等方式確認彼此理解同樣的重點,即使各處異地,一樣能達到彼此同在的效果。

怎麼讓對方感到你「全然迎接對方想告訴我的事」呢?其實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沈默」。意想不到吧!

善用沈默,能為對方創造一個傾訴的空間,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重視。沈默往往也能使雙方對談的速度放慢,彼此有更多斟酌字句的時間,讓對談更精準有效率。同時,閉上自己的嘴巴,等於關閉一部分「準備自己要說什麼」的大腦功能,讓大腦更有餘裕專注於「聽」。沈默中,我們不只會聽到更多對方傳達的訊息,包含言外之意和情緒,同時,也會聽到自己的聲音。其實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自己腦中也同時閃過許多自我對話。同時聽到對方的聲音、自己的聲音,相信一定能給你更多靈感和智慧去做出反應,讓你的回答更有影響力。

當然,我不能說「善用沈默」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從小就是個講話奇快無比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說過聽我講話像被機關槍掃一輪,呈現令人哭笑不得的偏執狂的狀態。但是,走上 coaching 這條路的訓練,讓我變得可以自由轉換成慢速模式,甚至靜音模式,積極傾聽。所以我只能說,這就跟騎腳踏車一樣,反正就是多嘗試、多練習,有一天你也會自然到忘記自己怎麼學會騎車的。

另外,別忘了為你的手機錄一段個人化的未接來電語音。想想你的價值觀、個人特質、目標族群,即使你暫時沒空,這段個人化的錄音也是最具有個人品牌風格的「迎接」。

two women looking and pointing at macbook laptop
Photo by mentatdgt on Pexels.com

2. 更多元的溝通方式

如果你是第一次在家工作,很可能會發生整天黏在 e-mail 上,或是各種通訊軟體叮咚叮咚敲個不停,信件和簡訊永遠回不完扯不清的困擾。(其實就算正常在辦公室工作,都容易發生這種狀況了,何況回家遠距工作…)

不要再依賴我們習慣的「即時訊息」式溝通了!老是想要方便的話,只會帶來更多不便。我們需要一點創意,開發出更多元的方式。

你知道自己對視覺、聽覺、還是肢體經驗哪一種溝通管道比較敏感嗎?那你的目標族群又是哪一種呢?

  • Visual 視覺型人:對圖像傳達特別有感、好吸收,溝通時腦中常常出現畫面…
  • Auditory 聽覺型人:以聲音、語調為主要訊息接收來源,對話中邏輯特別敏感…
  • Kinesthetic 肢體型人:以實際身體感受、經驗為主要訊息接收來源,溝通中很重感覺,擅長體會對方情緒…

從你的個人品牌風格出發,搭配你的溝通對象,就可以開發出更多的「複數組合溝通方式」。例如:我本人是個聽覺和視覺型都比較突出的人,面對非常視覺型的攝影師,與其用 e-mail,我們直接在 Pinterest 上開私密釘板溝通,言談中善用「畫面形容比喻」,與其回覆一句「我懂」,不如回「嗯看得出來」更讓對方安心。面對非常聽覺型的夥伴,不要再浪費時間傳訊息了,趕快打電話直接談,並注意整理對話脈絡,最後才補一封 mail 留下結論重點記錄。而面對非常肢體型(我的弱項)的合作廠商,則要提醒自己,別忽略寄個實際樣品過去給對方參考,勝過千百通電話討論。

別忘了,品牌力最重要的就是「與目標族群創造獨特而可經驗的長期關係」,個人化的交流體驗,也是展現個人品牌重要的一環。

3. 小細節營造個人品牌經驗

遠距工作少了許多相處的機會,等於少了「官方主流展現管道」,於是,反而是由許多四散各處的小細節,像拼圖一樣地建構別人對我們的整體印象。

我們在形塑個人品牌時,很重要的就是從一個人的願景、使命感和價值觀出發,組織出一個明確的「品牌訊息」,再依此發展出溝通策略。

根據你的品牌溝通策略,你可以在許多細節上花點心思,做出具有一致性的設計:e-mail 簽名檔、你的專屬顏色(主顏色、輔助色、點綴色三種,不要太多太花俏)、你的 e-mail 和各種文件統一字型、固定的頁首和頁尾、固定的排版方式、實體信件的信紙和信封設計、視訊會議時分享螢幕的畫面設計、個人化的開會邀請通知…

列舉出來好像很費力,其實只是一個模板設定的工作,一年大概做一次就夠了,之後反而輕鬆寫意,很容易保持個人特色。

我以前在大公司上班時,習慣有一個「開會急救包」,裡面固定擺一套文具、便利貼、隨身碟、淺色唇膏、面紙、髮圈等,這樣就算緊急開會,也只要抓了筆電、手機和急救包就能立刻進會議室,避免慌慌張張進去,又窘態百出地中間跑出來找東西。自從變成在家工作,我的急救包已經進化成「視訊急救箱」了,裡面除了那些元老小物,還加上視訊燈、耳機和麥克風,以及一張警告圖「✈︎!」,把手機關飛航模式,以免視訊中被電話打擾。

此外,我還有「去 co-working space 跟客戶面談急救包」和「去咖啡店工作 check list」…… 其實這些細節掌握工具,對傳達「清晰、一致、持續性」的品牌訊息真的很有幫助,讓自己能隨時以從容地狀態去應對,也讓別人每一次與我們接觸的時候,都能重複加強同樣風格的經驗。

4. 善加利用專業形象小物

在家工作,視訊會議就是最主要的對外形象窗口。要怎麼加深專業形象的印象呢?很多人都說,在家工作最好還是要規劃一個辦公區域,且穿戴整齊,有點儀式感才好。我完全同意。不過在家工作真的不太可能還繼續腳踩高跟鞋、積極搭配項鍊胸針等,搞得那麼緊繃也有些奇怪。所以,對於在家工作的女性朋友們,我非常推薦剪裁簡單的上衣,然後善加利用三大視訊形象小物:領巾絲巾、形狀簡單但尺寸顯眼的耳環、顯色的唇膏!

因為說真的,設計過於複雜的上衣或項鍊,其實會讓人很分心。簡單圍上一條領巾或絲巾,立刻就能讓正式感 level up,並用色彩營造形象觀感(例如令人信任的海軍藍、令人安心的棕色、活潑的橘黃色、溫柔的粉紅色…)。而形狀簡單但尺寸顯眼的耳環,顯色的唇膏,也能立即在視覺印象中,創造一個記憶點。

但凡事過猶不及,不需要三件小物一次全部上陣。不然,那個畫面就留給大家想像吧……

最後,手機開揚聲器講話或視訊直接用電腦對談時,很容易讓人不自覺地越講越大聲。其實只要注意下巴不要上抬,就能幫助自己保持輕聲細語,不然還是建議投資一個形狀比較低調的耳機和麥克風,讓自己擁有好音質,別讓無意間的獅吼功壞了品牌形象。

公司要求Reference Check是什麼?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5. 虛擬的「真實身份」

我們對一個人的「身份識別」,多半來自於真實的相處經驗:他的臉、表情、習慣動作、說話方式,隨著時間被存檔在我們的腦海裡。然而,遠距、在家工作的結果,就是別人最常相處的並不是我們本人。

想想看,與他們相處的是「誰」呢?其實是你在各大虛擬接觸點的「個人檔案」

如果你的公司有使用團隊協作系統,或你和我一樣是獨立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將這些作業平台、e-mail 帳號、常用視訊工具上的「個人檔案」填寫清楚。清楚指的不一定是完整,而是根據你的品牌主要訊息,選擇適當的內容、聯絡方式,更好地呈現你的身份、你的特色,讓目標族群能更輕易地辨識你的存在和理念。

一張在各大平台都一致的「個人頭像」,這時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常常在參加線上研討會時,看到許多人鏡頭一關起來,他的那一格就是一片黑,相當可惜。相形之下,即使鏡頭關閉時仍顯示一張親切頭像的人,就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更有相遇認識了這個人的感覺。投資一張好的頭像專業攝影,真的很划算喔!

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照片或個人檔案內容,都需要與你當下的狀態一致,隨時更新,照片也是跟你本人相像的,才不會反而造成落差感。別忘了我們這麼做的理由,是為了創造更多「獨特而真實的體驗」,真實兩個字很重要!

6. 珍惜每一次見面的機會

其實就算主要活動都在家進行的人,也總有要進辦公室、要外出約談拜訪的時候。對在家工作的人來說,這種機會非常珍貴,是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時機。因此,值得我們多花一點心思準備,以便更有效率地辦好正事,並保留時間給一點個人交流。

如果當天除了你的主要對口,還有其他與會者,請記得保留時間與其他人交流,延伸你的社交圈。

此外,別忘了有始有終:在這次見面的末尾「你想讓對方帶走什麼」呢?除了無形的約談成果,還有什麼有形的東西,能強化這次與你見面的印象?最簡單的就是一張有個人風格的名片(如果是公司制式名片,背面也能寫上你的座右銘,加深個人價值印象),或一張有個人特色的便利貼紀錄約談重點,或一份事前印好的提案紙本,或是你精心選擇的會面咖啡店的一顆 Logo 巧克力…?

與其說「好,我等一下回去再 mail 給你 xxx」,既然品牌力來自於建立獨特而可經驗的長期關係,可以一起、可以共感、可以留念… 就不要什麼都「等一下我回去再…」。

7. 多花一點心思在情緒連結

這第七點心得,其實來自於多年來法國人對我的影響。如果你也在外商工作,特別是遇到拉丁民族的人,這點一定要多多注意。他們重視的是跟你這個「人」一起工作,而不是跟你這個「職位、功能」一起工作。

在職場上建立個人品牌,不能凡事都只公事公辦。在電話、e-mail 的開頭和結尾,其實可以多多關心對方的個人狀態,特別是目前這種疫情緊繃的時刻,發現對方記得自己的事,甚至還 follow up,其實是非常令人感動的。畢竟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有誰真誠地重視關係經營呢?

另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情緒的連結比言語更直接、更真實。在遠距工作的情況下,彼此少了交集,更需要注意情緒的連結來強化團隊合作的默契。

特別是對中大型團隊的主管來說,工作已經不是針對專業內容了,更多時間是花在團隊運作的系統上,怎麼分享自己的願景目標、激勵團隊、創造能幫助大家一起達成目標的運作模式。而這其中,主管展現在團隊面前的個人品牌,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情緒共感上。當我們感到「同一國、同哭同笑、同講義氣、同享成功、同度艱難」,領導者的影響力也延伸得更廣。

8. 創造遠距個人化社交場域

大家如果在同一個地點一起工作,午休可以一起吃飯聊天,傍晚還可以一起喝杯咖啡、吃點心,稍作休息。但在家工作就沒有這種「一起經歷生活」的真實感了。

於是社群網站,成了「讓別人參與我們的生活」的場域。從 Facebook 紅起來之後,報章雜誌就有許多案例,敬告我們身為求職者或員工,要小心自己在社群網站上的言行。不過,其實我比較想正面地來看待網路社群。回到個人品牌的觀點來說,個人品牌其實是以貢獻為出發點,真誠地以自己的獨特附加價值投入為目標族群付出。所以與其視社群網站為洪水猛獸,我反而認為可以選擇一至兩個與你風格相契合的社群,根據你的願景、使命感、價值觀做分享,自然吸引到許多同好,做更豐富的交流。

注意我說的是「為目標族群付出」,所以你的檔案頁面完全沒有必要設定成大眾公開,而是選擇你舒服的方式,和最能因你而受益的族群對話。

個人品牌的精神,並非在社群媒體上創造一個公眾關係身份。相反地,社群平台只是個人品牌的載體。當你使用它作為個人品牌的交流場域時,要想的是「我想要運用這個平台和目標族群的哪一個子群組,建立怎樣的關係?」例如,若對你來說 LinkedIn 是用於工作夥伴、潛在合作專業人士交流的地方,而 Facebook 是與親近的家人朋友維繫情感的地方,那麼,你選擇展現、溝通的品牌面向自然不會相同,但品牌精神和價值觀卻是相通一致的。

在職場上的夥伴們雖然很少見到你本人,但從你選擇展示的社群管道也能看見你的生活,和其中展現出的「清晰、一致、有持續性的訊息」。他們能夠在你願意的程度上,與你對話、參與生活,經驗到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作專案中的一個 AI 功能。

為自己列一張「品牌溝通」清單吧!

其實談了那麼多創意方式,最終還是要回到「你的個人品牌」:

列一張清單,寫下所有在你生活中可行的方式吧!然後拿出一支螢光筆,把「你一看就覺得充滿熱情動力」的那些方式畫重點,先從他們開始。

相信你在這些螢光項目上一定很能盡情揮灑、展現自己,並且很快就能感受到清晰、一致、有持續性帶來的品牌力量!

【關於作者-Kyria (張淳絪)】

專業職場職涯教練 / 個人品牌教練,熱衷於陪伴國際職場上的企業經理人及獨立工作者,透過教練會談和個人品牌輔導等方式,支持他們實現工作目標和職涯理想。曾任 L’Oréal 等國際美妝及精品珠寶公司主管職,歷經15年國際品牌行銷、管理顧問背景及外派經驗。現居法國巴黎,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教練協會組織 ICF (國際教練聯盟) 執業成員,具個人品牌分析師認證、專業形象師認證、法國國家CNCP認證個人形象顧問。

★ 教練服務網站 https://tw.reinventingcarriere.com/

更多有關 個人品牌 的《104職場力》必讀好文: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