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60

2020.10.21 | 20400次觀看

「我是來上班,不是來掃地拖地的!」員工的專業價值,不該被隨意揮霍

有些工作者會碰到「在工作之外還要支援公司庶務」的情況,起初總會用共體時艱、或是公司傳統、延續前人作業方式等理由來說服自己接受,但其實打掃與維護內外環境等工作,應該交由專門的負責人員來承辦,「術業有專攻」不該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公司效率向上提升的關鍵才對。

文/林佳儀 Lin ChiaYi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回想起我自2009出社會工作至今,在台灣為中小企業雇主工作時,常見一情形就是工作內容通常都會包含打掃及維護公司內外環境。

本來我也沒察覺這有什麼不好,覺得保持公司環境是大家應當地,況且我本身清潔習慣不錯,孰不知自從去了澳洲打工之後,開啟了我對職涯的眼界限。

前年我在澳洲打工時,最常做的一份工作就是居家保母(au pair or living nanny)。

除了因為我本身就喜歡與孩子相處,協助家母管理以及準備,已具備10年經驗之外,二來我具備自我管理、良好清潔習慣、以及與跨齡孩童相處的能力,都讓我在求職路上得到了眾多母親的邀約。

這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但剛好符合我喜歡在家以及不必外出趕工作的特性。

其中一個面試過程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名義大利媽媽(家裡單是客廳就比我家總面積還要大),看起來就已超越小康階級(家裡跑車3輛,工作車2輛),卻要求保母共同分擔家裡清潔,我覺得奇怪,跟她探問說為何不請專業清潔人員每周來打掃一次,應該不是付不起的。

她支支嗚嗚的說很貴再想想什麼的,可是警覺心強的我覺得內情不單純,雖然我也知道專業的清潔人員在澳洲真的有專業的薪水線起跳,但我要是答應了這份工作,我恐怕每天都困在被要求掃那個比我們家單層公寓面積還要大的客廳都掃不完,更別說房間、廚房了(天啊)

況且我領的還不是專業人員的薪水,卻要求我跨做範圍,被迫不能專心在本業上(陪伴孩子與文化交流),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打掃清潔不應該是附加的額外工作
ㄉPhoto by Daniel von Appen on Unsplash

揮別了那個看似有錢、實際上卻是在鑽洞節省人事經費的家庭後,我開始回想了很多以前在台灣工作時,被老闆要求一同清潔公司、維護環境的回憶

我好像被迫發揮“清潔功能”了。
被要求跨做了不屬於我的專業範圍卻不自知。

當晚幾年比我進社會的弟弟也進了比較有體系的外商工作之後,我們開始比較起彼此為小組織台商與大型外商工作的經驗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有組織系統的公司,會將專業分門別類,各職司其職,即使清潔人員也是有專業級組織性的,讓各人保持在自身的專業上發揮最大效益。

一個沒有組織功能的系統,卻只會想著如何把員工當多重使用的工具,以此節省經費,卻沒有讓員工專心地提升本業能力,發揮更高的創造力

一個組織的架構是老闆最應負的責任,自從我選擇創業之後,學習了組織管理與功能的必要性,更是因為知道雇用每一名員工的隱性成本都很高,所以我更不願意讓員工把時間花在這種機器可以取代的事務上,寧願讓單純的機器去取代例行事務,讓員工可以專心發揮在人類可以創造的事務上,去解決更複雜的細節。

當老闆的眼光一直停留在把員工多重利用卻不讓你專心發揮本職時,你可以有下列作法:

  1. 建議老闆現在有掃地機器人這種神奇物體存在,細心介紹這個跨時代、解除眾多家庭主婦煩惱的至尊神器,公司購置一台以外,在額外用不到的時間裡也可以出租(員工可以出租給企業)
  2. 離開這名無法帶給你更多成長的老闆,只會用阿信精神來催眠員工,以無意義地勤勉來要求員工承擔不是本業的負擔,其實是老闆把清潔成本轉嫁給你了,更該離開這名無法建構組織、讓你成長的老闆。

人類應該節省精力,
去發揮在更能創造價值的事物上。

這才是我們下一代人進化的潮流,
也是我們有自覺的選擇建構自己的功能價值,
而不是讓老闆只以成本來決定我們的未來。

(原文標題:【不只有打掃–你的自身價值是什麼?】)

【關於方格子】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在104發表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各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
方格子網站  方格子臉書粉絲頁

更多 職場心得 推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