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戲國寶的故事 陳錫煌

做甘苦的代誌 才會堅強
陳錫煌,91歲,掌中戲大師,不但操演戲偶,也幫戲偶做頭盔、縫製衣帽,2008年79歲高齡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2009年文化部認證「國家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2011年文化部認證「布袋戲盔帽及相關道具製作保存者」,2012年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更多精彩故事>

「伊是阮爸爸,被伊打,阮嘸怨嘆,但有時太入戲,演到最後,自己攏會哭!人生毋通失志,再甘苦的代誌,咱也要去做,人才會堅強。若基本功夫學好,大家就會很欣賞。」

一生苦學,八、九十歲的耄耋之年,才晉升國家級藝師,陳錫煌自謙「走老人運」。言談舉止或逗弄戲偶,有長者的人生智慧,也有返老還童的純粹簡單。

臨老,他才敢說超越父親李天祿

陳錫煌是布袋戲宗師李天祿的長子,李天祿入贅陳家,所以陳錫煌姓陳、不姓李。李家陳家都是戲班子,陳錫煌13歲開始學戲,當父親的二手。一生父子,一輩子糾結,有主角與二手的競爭與合作,有父子天性卻不同姓的矛盾。

 

陳錫煌說,父親李天祿從小被祖父打,父親應該知道這很痛苦,但是父親脾氣不好,忙著走演戲班子,累了,既沒時間、也沒耐性教他。他在旁邊看著學,不管對錯,父親都不講,如果不是怒視瞪他,就是一陣打。

 

他被打到受不了,也曾逃家,也曾改賣水果、改當鉛字印刷工人,但都不長久;誕生在戲班子,天註定的DNA和血液,他最終還是回家,告訴自己要忍耐。陳錫煌說,有時候,一邊操偶、一邊唱口白,想到自己,他會邊演邊哭;但李天祿是他父親,他說,他不會怨嘆,過了就算了。

紀錄片《紅盒子》切角「如果,你一生最大的敵人是父親,你會怎麼做?」 陳錫煌接受「104掌聲」訪問尾聲時說,「我每一項都要贏他,我每項研究都更好,我比他還厲害!」

就怕台灣的孩子看不到掌中戲

戲偶在陳錫煌眼中不只是戲偶,有生命,也是傳統文化。他會和戲偶對話,自己一人、分飾兩角,戲偶就是的他生活,他的一生。

 

從我們前訪陳錫煌、陪他喝茶、陪他搭車、邀他進攝影棚拍攝,每次問他最煩惱什麼?陳錫煌都說「煩惱袂無去」。他擔心掌中戲消失,以後的孩子看不到野台戲;他感慨愈來愈多年輕世代聽不懂台語、不會講台語,與古冊戲和演義傳奇的掌中戲傳統文化會愈來愈遠。

「尪仔進博物館,就死了!」當戲偶和陳錫煌分離,靜躺在博物館的展示櫃,動不了、出不了聲,沒了魂的木頭和布料,他當然捨不得。

 

製作「104掌聲」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陳錫煌2分鐘影片「戲偶大師和他的戲偶們」(The Puppet Master and His Pupppets),陳錫煌在車上看到BBC影片既高興又難過,高興掌中戲讓更多人看到,難過國外比台灣重視掌中戲消失的問題,他「研究到要死,也沒人要傳承。」

掌中戲,時代印記的傳統與創新

掌中戲的繁華與凋零已是時代印記。聽陳煌細數,早年農業社會,民間喜歡看野台戲;百姓求解或風調雨順,三不五時聘戲班子酬謝神恩。進入工商社會之後,電視台、電影、遊戲娛樂產業興盛,金光布袋戲搭上電視和手遊,以聲光效果和緊湊劇情成功轉型;傳統掌中戲質樸經典、素淨嬌小,既沒有華麗舞台,也難進戲劇院大堂,目前他在傳藝中心展演、或是參加廟會慶典。

我們跟著陳錫煌到桃園參加「大溪大禧」城市慶典,這是大溪「第二個過年」。這天下午,他要為大溪普濟堂「與神同巡」揭開序幕,傍晚再到李騰芳古宅的「神嬉舞夜」演出《巧遇姻緣》。

 

陳錫煌說,傳統是很好的東西,如果不見了,很可惜!他讓戲碼年輕化、也和搖滾樂團合作,至少讓群眾接近掌中戲,以傳統為基礎,添加新元素。

《看國寶陳錫煌操偶,用彎通示範小旦溫柔撥髮和嬌羞美步》

《透視陳錫煌操偶,感受老藝師的十指風華》

獨老生活 樂天知命

陳錫煌有二子、二女、十個孫子,兒子們做水電和油漆,女兒已嫁人,住在新北蘆洲、板橋一帶,他自己一人住在台北市延平北路的陳悅記祖宅三合院,一年和家人見面一次,兒孫輩鮮少看陳錫煌的掌中戲,也沒興趣學,他也不清楚十個孫子在做什麼。

 

陳錫煌年近90,除了糖尿病之外,身體硬朗、腦袋清楚,演戲一站四小時,訪談一次兩小時,一樣精神。

問他累不累?想不想睡?他說,有事,就不累。平常想睡就睡、有時候睡不著,天亮了才睡;喜歡泡茶,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不喜歡吃青菜;第一次出國去香港,最遠到澳洲;喜歡看動物頻道,看了才知道豹子的叫聲,對於演掌中戲很有幫助,但不喜歡看新聞,新聞只是傳聲筒、不好看;重要的表演,他會帶供奉的田中元帥出場。跟他學戲的徒弟約有十人,18到55歲都有,陳錫煌其實也擔心徒弟沒出口,學了卻找不到工作。

陳錫煌的掌中風華,十指搖動古今、撥弄百萬兵符,他是一本掌中戲的活百科。我們也喜歡叫他阿公,拍照不忘用手指比愛心,鼓勵我們不要失志,不要占人便宜,不要貪,學好基本功,就能獲得大家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