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2.08.16 | 2877次觀看

不是菁英學霸,能出國工作嗎?在台求職失利的他靠自創「LIST原則」成為矽谷工程師

能出國工作都是菁英吧?普通人是不是一輩子只能在台灣上班?未必!他是矽谷資深工程師謝宗廷,當年在台灣求職失利、創業失敗,沒有留學經歷,也不是超級菁英的他,將自己的海外求職經驗整理成「LIST 原則」,提供有意海外工作的人一個測試自己、了解不足、增進自我能力的方式,逐步踏實勇敢追尋理想與目標。

文/謝宗廷(現於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

第一次出國旅行的時候人總是會特別緊張:錢帶得夠不夠、行程應該怎麼安排、應該要準備什麼文件過海關、衣服是否足夠、保暖,這些都能成為旅途中的困擾。有經驗的旅人都會有自己的旅行清單,記錄好這次出門要帶的東西、準備的文件、行程等等。事實上,出國工作也是一樣的。一份好的出國工作檢核表,可以幫助你在出國工作前準備好,不必到了夢想的國度才開始擔心準備得不足,或者在當地承受「買貴」或「語言不通」的困境。

LIST 原則是下面這四個步驟的英文縮寫:

  1.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2.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3.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4.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這四個步驟並不是一條線性的過程,而是如附圖一樣的循環,將不斷地在你每個國際職涯的選擇點出現。如同精實創業的本質,最重要的是怎麼加速這個循環的速度,讓你用最小的成本,找到自己這個獨特產品的PMF,並在你的職涯中持續實踐,越變越強!讓我們先簡略解釋每一個步驟的要點,掌握架構,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更深入探討每一個步驟的細節。

Localize(融入當地):讓自己像個當地人

第一步必須要先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當地人。不是外型或口音上像個當地人,而是讓雇主相信你是屬於當地人力市場的人。如同前一節所提到,雇主也怕用錯人,所以大部分的公司也都傾向先在當地找人,至少在最低程度上可以確保你是有合法工作權的,而且不會有語言障礙或是文化適應的問題,至於能力相關的問題可以在面試的流程中進行篩選。反過來說,如果能讓雇主知道你並不會有簽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直接使用當地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就能夠和其他當地的求職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一般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留學,取得畢業後延簽的機會來解決簽證問題,如美國的 OPT 和英國的 PSW,不過其實也有運用打工度假簽證(英國、澳洲)或特殊的求職簽證(德國、荷蘭)來解決的辦法,甚至有的國家請雇主直接發工作簽證也相對容易(瑞典、日本、新加坡)。

至於語言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像個當地人」呢?關鍵其實是在「當地可接受」這件事。有的地區即使官方語言不是英文,你也可以只靠英文在當地工作,也有的地區其實口音非常多元,以台灣人普遍的英文程度是足以起步工作的,這些詳情都會在《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的第三章中細談。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第二步則是讓自己能夠被世界看見。當然你直接堵在理想公司的門口也是能夠被看見,但是更有可能是被警衛看見,然後將你拒於門外,而不是用人主管看見你,而且更糟的是:只會有一家公司看見你。這隱含的意思是,即使你飛到當地也不見得有用,因為你的本質上是個來該國家遊歷的觀光客,而不是在當地人力市場的人。

要進到當地人力市場,就必須要能夠被負責招募的人搜尋得到,所以必須讓自己的存在出現在對方會去搜尋的地方。你存在的證明就是履歷,而對方會搜尋的管道除了求職網站之外,就是公司自己的人力資料庫和 LinkedIn 了。招募人搜尋人才的方式其實和我們使用 Google 進行搜尋是類似的,皆使用關鍵字來找目標,最常使用的關鍵字就是職稱和職務所需的技能。換句話說,你必須要確保自己履歷上列出的內容包含招募人會使用的關鍵字。

這邊又以職稱特別關鍵,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知道自己想要找的工作的所有英文職稱嗎?舉個例子,想要找 PM 的工作,你知道自己比較想要的是 Project Manager、Product Manager 還是 Program Manager嗎?你想要找客戶服務相關的工作,你覺得 Customer Support 和 Customer Success 哪一個機會比較多呢?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必須實際去蒐集目標公司的職稱和職務內容才能確定。重點在於:必須在對的平台,把對的關鍵字放在自己的履歷上,這樣才會實際出現在當地的人力市場上。

Strengthen(強化專業):建立國際通用的專業能力

第三步則是培養自己的實力,而且是跨國認可的專業能力。對方找到你之後,還得讓對方相信你是值得被找來面試的,而在履歷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你過去的實績和技能樹。之前曾提到,國際職涯不是一條直線,當你蒐集了大量的職務說明後,應該也能歸納出自己和目標職缺的能力落差,而要填補這個落差就只能靠工作的積累和下班後的努力,這些都需要時間,那也正是你必須優先從職缺出發,再回頭思考要培養哪些能力的原因。

不同工作的專業技能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加強,而團隊協作、溝通領導等軟實力大抵而言則是全球適用的,不過除了工作上實際會用到的「職場力」之外,面試能力或者小時候老師常說的「考試技巧」,也是要能夠順利通過面試不可忽略的一環。國際職場代表的就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競爭,你終究必須靠硬底子的實力來證明自己。要怎麼辨別自己的專業是不是可跨國適用的專業,要選擇性地加強哪些技能,這些我們會在《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第五章提到。

Test(不斷測試):用免費的人力市場指標來檢驗自己

第四步則是去測試自己。不像找國內工作,你可以以很低成本的方式進行面談,在決定辭職挑戰海外之前,你可以先進行簡單的市場測試,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成功出現在國際人力市場上了,具體的檢核點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辦法人在台灣就獲得面試邀約。

這邊的檢核重點不是是否能通過面試,而是是否能獲得面試機會。如果你能夠常態性地得到面試機會,那就代表你已經順利進到目標地區的人力市場了。這時候也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夢幻職缺清單,主動投遞履歷到理想的公司。業務工作有一個概念叫銷售漏斗,每個業務人員都必須從發掘商機開始、篩選潛在客戶、建立潛在客戶清單、進行業務拜訪和提案,最後完成簽約,這裡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押時間,以確保工作品質。

找工作也是一樣,在實際開始面試之前,可以先整理出「夢幻職缺」和「備選職缺」,然後想辦法進入面試關。有的公司面試流程比較長,有的比較短,用一張表格將它完整記錄下來,就能幫助你調整步伐、進行面試,甚至透過追蹤成功進到面試環節的職缺,進一步篩選出比較適合你的求職管道。

實際面試的過程中,你也會不斷蒐集到當地同類型工作的面試熱門考題,關鍵是盡可能從前一步的實驗中取得大量面試機會,以戰養戰,慢慢優化自己的面試能力和需要加強的核心技能。大量的面試機會也能夠累積你的自信,不至於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裹足不前,進一步讓整個面試的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篩選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的過程,而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被施捨一個機會」的煎熬,最重要的是,那會成為你最終談薪的籌碼。

把這四個步驟連起來,就是 LIST 原則,把每章開頭的 TO DO 待辦事項集合起來,也就是你出國工作的第一份檢核表,完整版的檢核表也可以直接參考本書的附件。這裡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測試的過程,不用太在意一次的成或敗,每一次測試都是為了認知自己的不足,關鍵是學習指標,而不是成功數量。不用追求完美,你能越快速地優化自己的履歷和 LinkedIn,就能越快抓到市場需要的訊號,找對方向強化自己的專業。

如果經過多次測試還是不順利,也許就是需要軸轉的時刻了,你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目標地區,先以第三地為跳板,著陸之後再思考下一次跨國的機會,甚至開始思考轉職的可能性。不妨試著以 3~6 個月為一個循環,持續精進。

掌握了大方向之後,讓我們拿這份地圖,一一清點每個待辦事項,勇敢啟程吧!

節錄自:圓神出版社《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謝宗廷 著 》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