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輸入關鍵字『%E4%B8%8D%E7%95%B6%E5%8B%9E%E5%8B%95%E8%A1%8C%E7%82%BA%E4%B8%AD%EF%BC%8C%E5%8B%9E%E8%B3%87%E9%97%9C%E4%BF%82%E8%84%88%E7%B5%A1%E6%98%AF%E4%BB%80%E9%BA%BC%EF%BC%9F』,共搜尋出2筆資料
2020.04.13
2949 次觀看
不當勞動行為中,工會活動涵蓋範圍有哪些?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1款所稱的「工會活動」範圍涵蓋到哪裡,相關法規並沒有加以定義[2]。最高行政法院認為,只要是工會為了維護與提升勞工的勞動條件及經濟性的目的,所為爭議行為[3]以外的一切集體行動,都應該被包含在工會活動的範圍內[4]。 另外,法院認為,考量工會法制定目的是為了促進勞工團結,提升勞工地位及改善勞工生活,所謂工會活動並不以工會會員大會、會員代表大會或理監事會所議決或指示的活動為限,即使是會員所為的自發性活動,只要客觀上是依循工會的運動方針所為的行為,也該被認為屬於工會活動,而受法律的保護[5]。 換句話說,工會活動涵蓋的範圍,只要符合以下描述:(一)工會為維護與提升勞工勞動條件的經濟性目的,(二)從事爭議行為以外的一切集體行動,(三)不一定要經過工會會員大會、會員代表大會或理監事會決議或指示,即使是會員的自發性行為,只要客觀上符合工會的運動方針,即可算是工會活動。

2020.04.13 | 2949 次觀看
2020.03.06
3817 次觀看
不當勞動行為類型有哪些?──(一)對勞工或工會有「不利益對待」

關於「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介紹的系列文章,第一篇先跟分享了「什麼是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1]」,在了解制度設計背後目的及功能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不當勞動行為指的是行為人意圖破壞或弱化工會活動,對工會成員所採取的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作為。因此,立法者參考外國勞動行政實務上常見的類型,在我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下將不當勞動行為分為「不利益對待」、「支配介入」及「不誠信協商」的三種不當勞動行為類型[2]。本篇先從「不利益對待」這個類型開始談起。

2020.03.06 | 3817 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