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輸入關鍵字『雇主與勞工簽訂承攬契約規避勞基法的適用可以嗎?』,共搜尋出9筆資料
2023.03.08
1654 次觀看
「僱傭」跟「承攬」到底怎麼分?兩者工作權益差異差在哪?

某知名網路書店爭議讓「假承攬真僱傭」的問題再度浮現,而「僱傭」和「承攬」契約究竟有何不同?兩者工作權益到底差在哪?會因為簽了該契約便受其形式與名稱約束嗎?一同了解這兩者實際會影響勞工的具體權利。

2023.03.08 | 1654 次觀看
2022.12.27
4395 次觀看
新聞上說的「假承攬真僱傭」是什麼呢?|法律小教室

近期的熱門時事:知名網路書店與在公司服務20餘年的清潔人員爆發「假承攬真僱傭」的不當解雇事件,導致社會嘩然之餘,也讓許多人注意到「承攬」與「僱傭」兩種勞動契約的差異和認定,常見的「假承攬真僱傭」到底是什麼狀況呢?

2022.12.27 | 4395 次觀看
2022.12.27
16687 次觀看
你知道「假承攬真僱傭」爭議在哪嗎?一次搞懂「承攬」、「僱傭」、「委任」、「派遣」4種契約型態的差別

近期知名網路書店與清潔服務人員因合約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其中包括「承攬」、「僱傭」的契約差異引發社群關注,其中的權益差異、法規規範,以及事後勞動部出面認定,讓外界對於「承攬」、「僱傭」的權益更能理解。提醒勞資雙方:雖基於契約自由原則可約定不同勞務提供方式,但在法規上的認定,仍需依勞務事實綜合判斷。《104職場力》透過本文、帶您一次了解「承攬」、「僱傭」、「委任」、「派遣」等勞動關係與權益。

2022.12.27 | 16687 次觀看
2022.08.15
4109 次觀看
暑假「打工換宿」正夯!老闆供吃住就不給薪,這樣合法嗎?|職場熱議

暑期是許多短期兼職工作的旺季,不管是「一日衝浪店長」、「來去海邊民宿住一晚」,雇主透過提供飲食、住宿不給薪的「打工換宿」模式,一直是年輕人寒暑假熱門選擇。但「以勞務換取住宿」的新興勞動型態也易生爭議,這樣的勞僱模式適用勞基法的保障嗎?如果單純只供吃住、不給薪資,合法嗎?

2022.08.15 | 4109 次觀看
2022.04.28
4136 次觀看
公司為防疫要求WFH在家工作,卻要求自備筆電、網路等設備,合理嗎?|法律小教室

疫情嚴峻,許多企業因此調整工作型態,在家工作、遠端作業的WFH模式成為常態,但有勞工提問:公司竟然要求遠距工作期間必須自費購買筆電等設備,這種要求合法嗎?究竟勞工與雇主間基於何種契約關係才需要提供生產工具?WFH設備真的該由勞工自備嗎?

2022.04.28 | 4136 次觀看
2020.06.24
4079 次觀看
僱傭或承攬?攸關企業是否應依法提撥勞退金

一家企業跟業務員之間,到底在法律上屬於僱傭關係還是承攬?因為這攸關著該企業是否應依法提撥勞工退休金,多年以來,相關法律爭議一直未能獲得解決。而相關行政法院判決又做出了什麼判斷與依據?

2020.06.24 | 4079 次觀看
2020.04.15
2327 次觀看
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上路!外送勞工該注意什麼?

伴隨資訊科技的發展,近年來平台共享與零工經濟的工作型態在全球崛起,食物外送為新興經濟型態產業之一,這產業提供從業人員自主、彈性與便捷的接單模式,讓許多勞工選擇轉職或兼職而投入該產業。食物外送員於交付任務的交通期間,易發生被撞、碰撞等事故災害,亦可能因戶外高氣溫環境,引起熱疾病危害,為避免外送員發生災害,造成家庭及社會安全風險,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108年10月2日公告實施「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勞動部亦於109年3月2日公告實施「食品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希望勞資雙方能運用管理作業盤點、強化執行作業的安全意識,並搭配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保障下,建構食物外送員執行勤務的整體安全架構。

2020.04.15 | 2327 次觀看
2019.12.08
4724 次觀看
勞動契約 vs 承攬契約之認定

近期勞動部研擬制定「偽裝承攬認定之參考原則」,目的係為避免不肖雇主利用承攬規避相關勞動法令,產生「假承攬之名,行僱傭之實」之現象。按照相關新聞資料顯示(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10000277-260202?chdtv),勞動部就此主要係以「實質指揮監督」為判斷依據,如新聞中所舉的例子,工廠承攬貨運業者負責運送,貨運司機很單純負責點對點的運送,就是承攬。但如果工廠承攬作業員需要受到工廠指揮監督,實質上來說就是僱傭關係。

2019.12.08 | 4724 次觀看
2019.12.05
5332 次觀看
雇主與勞工簽訂承攬契約規避勞基法的適用可以嗎?|法務長專欄

雇主若圖規避勞動基準法的適用,而與員工簽訂「承攬契約」,是否真能達其效果?首要區辨承攬契約與勞動基準法所規定的勞動契約,二者有何不同?因此,當事人間所存在的實質法律關係,不能僅以表面上契約名稱為何定之,仍須探究契約的真正目的。

2019.12.05 | 5332 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