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面就叫人家「帥哥美女」或「大哥大姊」,往往是希望能盡快和對方「拉近距離、建立關係」,但剛認識就裝熟,有時反讓人退避三舍...... 除非你是早餐店老闆娘。除了未經對方同意的稱呼之外,還有3個大家常犯的NG裝熟法,明明想展現親切,卻容易被解讀為「愛攀關係」,你是否做過呢?
文/陳麗卿(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 創辦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叫大姐不會比較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迴響,看來大家對於別人不管熟不熟,就劈頭叫大姐、大哥的習慣,真的「忍很久了」!
其實在人際關係中,諸如此類叫「大哥大姊、帥哥美女」的行為,往往是希望能盡快和對方「拉近距離、建立關係」,而拉近距離、建立關係一直被認為是專業人士(特別是銷售業務相關)的重要技能之一。然而,關係的建立卻是需要時間與緣分的,如果明明剛認識,卻表現出一副很熟的樣子,不僅無法達到拉近距離的目的,反而會讓人感到虛假而退避三舍。
除了未經對方同意的稱呼之外,還有一些情況,也是明明出於想展現親切、拉近距離的善意,卻容易被解讀為「愛攀關係」;以下幾項人際關係地雷,你是否有遇過呢?
姑且不論你與XX是否真的很熟、是怎樣的關係,當你這樣回答時,對方很容易就會接著問「好巧,你們是怎麼認識的?」這時如果不是真的有相當的交情,就無法講出彼此交情的動人故事,而虛應故事很容易被對方察覺到,因而對你的信賴度打折扣。特別是金字塔頂端客戶向來注重個人隱私,一味地攀親帶故,只會挑起對方的防備心。
況且,你實在是不知道客戶和XX真正的「熟識關係」,當然有可能是親朋好友的熟,但也有同等的可能性是:他的「熟」,是欠債的熟,或是仇家的熟、前男/女友的熟…人與人關係的複雜度,不是三言兩語交代得清,在尚未掌握兩者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前,不需要主動附和「我也跟XX很熟…」等話語—說不定,當對方知道你和XX很熟,但他恰巧與XX有些不愉快經驗,於是就不敢,也不願跟你變熟了!
同樣地,如果有人跟你說:「喔!久仰大名,原來你就是OO,上次XX跟我提過你…」你會不會好奇:XX到底跟他提過我什麼?
人對於他人給自己的評論,總是忍不住猜測,「他有跟我提過你」這句話其實是一著險棋,除非你很確定雙方關係很好,否則這麼做不一定能達到拉近距離的目的,反而容易讓對方瞬間生起戒心,或者開始揣測而無法專注在你接下來的話語上。特別是如果對方曾經與XX有些不愉快,那麼對方很自然會產生「所以你可能知道我和XX之間的嫌隙…」等聯想,甚至想從你身上探口風… 面對以上兩種情況,其實你並不需要立即表明自己與XX之間的關係,比較圓融沈穩的作法是,即便你確實認識XX,也暫時不需主動說明,而是多聽一點資訊,如果情況適合再斟酌是否要表態也不遲。
相同地,由於現在網路的方便性,很容易就能在網路上蒐集到其他人的資訊,在會見重要客人之前,許多人會利用網路來「事先預習」。然而,雖然我們都對google的神通廣大心知肚明,在國際社交禮儀上還是要避免「直接讓對方感受到你google了他」—我想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有位從事醫療業的朋友曾打電話到一家Spa預約服務,當時留的名字是S小姐。然而,在她抵達時,接待人員卻用「S醫師」來稱呼她,她當下有些訝異,詢問下才知道是該店家為了提供最好的服務,都會事先搜尋客戶的資訊,而根據她留下的診所電話與名字,很容易就找到了。
朋友說,雖然她知道店家的做法是出自於好意,但是她並不想要在非工作場合表露自己的職業,店家這麼做讓她感覺到「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因此,就算你藉由網路或其他方式得知對方的資訊,都要讓對方掌握發球權,由他來決定是否要告訴你。在他親自吐露之前,都要裝作「不知道」,而不是自己急著表現—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更是體貼的真諦。
有人說,距離產生美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尤其如此。不論是人際關係或是商業場合,其實有很多事是雙方相熟時反而不好進行的,特別是在東方文化中講究人情義理的脈絡下,諸如講價、交涉、談判等牽涉到利益或買賣的事情,如果雙方沒有特別關係,往往可以不被情感關係所牽絆,而談出對彼此都最好的條件,誰也不需要賣誰的面子;相較之下,如果在談正事之前先「拉了關係」,可能會出現原本預計要提的要求不好出口,或者因為認識而得寸進尺多砍些價…等棘手的現象。
因此,在專業場合上,與其刻意營造親密熟稔的感覺,不如自然一點,用實在、真誠來與對方相處,更能贏得長久的信賴與合作關係!
(轉載自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粉專,原文標題:不攀關係,更有好關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