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台灣職場板塊大位移

文/ 王淑華 (小黛)    原文出處/ Yahoo

一株病毒席捲全球,帶來失控的疫情,更重創各國經濟。雖然,防疫有成讓世界看見台灣「Taiwan」,但我們仍無法逃離病毒所帶來的各種衝擊。從今年二月開始,產業受創、百業蕭條、數萬人被迫放無薪假,不論是企業、個人都籠罩在不確定陰影中。 

政府陸續推出紓困方案,設法幫助弱勢族群、嚴重受創產業在短期內渡過難關;但職場發展趨勢的改變,就業市場的萎縮,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過往水準。 

建新主修日文,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日系資訊設備公司擔任業務助理,主要負責處理客戶訂單、回覆產品相關問題,大都是日常庶務性工作。這次公司營運也受到新冠肺炎影響,九成訂單被取消,多位工程師因無法協助客戶售後服務,已被告知留職停薪,最近他也接到資遣通知。 

建新說:「雖然薪水少、工作成就感低,但相對穩定、沒有業績壓力;沒有一技之長,不知接下來我可以做甚麼工作?」 

逸凡主修觀光休閒產業管理,前幾天才參加大學畢業典禮,她說:「雖然大學期間有許多打工經驗,但從五月底我就開始投履歷,截至目前沒有任何公司回覆,難道還要繼續打工賺時薪嗎?」 


產業板塊大位移

根據第一季數據統計,台灣受創最嚴重包括下列三種產業,雖然餐飲、航空旅遊、運輸相關人員需求仍存在,但回流速度端看產業復甦情況: 

1. 交通運輸

境內境外管制措施下,航空公司停飛大部分國際航線;因為在家自主管理、在家工作,減少對計程車、陸上運輸需求。在沒有營收情況下,企業只能減薪、裁員、尋求國家協助度過難關;自營商只能停工自救、咬牙苦撐。 

2. 觀光休閒

觀光旅遊業受害最深,包括旅行社、飯店、旅遊運輸、餐飲、遊樂休閒,因為等不到客人,多數店家自行縮短營業時間,降低營運成本,或乾脆選擇關門。相較於前半年,端午連假報復性的消費,讓景氣開始回溫,但真正的復甦仍視疫情發展。

3. 百貨零售

害怕群眾聚集被感染,不論百貨公司、KTV、酒吧,逛街消費人潮銳減,許多業者也都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停止營業。雖然近日疫情趨緩,假日期間人潮回籠,整體業績仍然無法回復以往水準。 


這次疫情在歐美各地迅速擴展,造成駭人的染病、死亡人數,國人對於醫療、自身健康防護意識大幅提升,估計可能從中受惠產業包括: 

1. 醫療保健

從口罩到相關防疫醫療物資被瘋狂搶購,生技醫療相關產業再次受到青睞,尤其是疫苗研究、藥品開發都受到國家重視;除了投入政府基金,派駐醫療研究專家,希望透過產官合作快速發展出解決方案。 

2. 宅經濟

不敢出門怕被感染,大家只好在家滑手機上網購物,消費型態從線下轉到線上,包括線上學習平台、影音串流,近期新客戶數明顯增長。另外,遠距工作也帶動相關設備需求成長,例如筆記型電腦、耳機、錄音設備等電子設備。 

3. 人身保險

新冠病毒感染率已從年長者擴及至年輕族群,加上COVID-19被列入台灣法定傳染病後,大家為了更周全的醫療保障,對於醫療險、人身壽險需求也隨之提升。 

4. 物流、宅配服務

網路電商業務暴增,助長物流業發展,短期內我們可以預期,物流商家將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外送、宅配服務。業者為了提升服務效能,大量使用數據分析,相關IT技術工程職缺也跟著大幅增加。 

5. 新興行業

A.  健康產業:科技、醫療是台灣最具優勢、實力兩大產業,將來如何結合催生智慧醫療,更是企業大廠的新商機。運用創新科技,開發數位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防疫、長照醫護等,將趨動台灣健康產業大躍進。

B.  線上知識服務平台:遠距帶動線上學習人口成長,將吸引更多人投入線上講師、諮詢師、教練行業。 


面對失業潮,台灣勞工該如何應對

根據勞動部最新資料顯示,因宅經濟、科技製造產業仍有穩定人力需求,相較四月底,七月總人力需求預估增加約2萬人左右。雖然暑假到來,可為旅遊休閒帶來另一波商機,但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多數企業基於營運考量,仍選擇放無薪、減薪假。面臨被裁員後轉職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失業,減輕自身衝擊? 

1. 做好心理建設

已被停薪、減薪的勞工,在面臨短期經濟壓力、對未來前途茫然的焦慮,除了透過心理諮商輔導,必須主動尋求公司、政府協助,例如延遲繳納信用卡、房貸款項、申請失業補助,協議勞資合約從正職轉為兼職或時薪支付方式,讓勞資雙方都可渡過短期財務衝擊。 

2. 避開受創產業

年輕人較喜愛從事行業如餐飲娛樂、觀光零售業,這次受創最為嚴重,建議求職、轉職者要避開這些易受景氣影響產業,例如原本從事觀光旅遊,轉職到電商客服發展。 

3. 接受不同的工作型態

碰到景氣反轉,企業在無法獲利狀況下,勢必採取緊縮政策。大家需共體時艱,企業提供不同工作型態,如時薪制、彈性工時、兼職,除了維持服務品質,也能有效控制營運成本;勞工接受不同工作條件,讓自己可以維持生活開銷,渡過失業難關。 


首當其衝的新冠世代

印象中,青年人就業應該比起中年族群來得樂觀些,事實不然,因為產業結構改變、國內接單國外生產,自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青年失業似乎已和景氣循環脫鈎。根據主計處統計2019年全國失業率約3.7%,但20~24歲失業率卻高達12%,主要因為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穩定性不足,經常換工作。 

分析青年失業情況,資料顯示53%年輕人雖有工作機會,但因為「待遇太低」不願屈就;有3成人說:「找不到想要的職業類別」,所以未能及時就業。另外,年輕人喜歡從事與景氣波動敏感行業例如餐飲、零售服務業,當經濟衰退時,就業機會將大幅降低。 

在此提醒,即將步入社會畢業生,準備履歷時應該注意以下事項;同時,為了提升面試機會,必須加強自己的優勢。
 

準備履歷時,一定要避免 

1. 應徵不同職缺,使用同一份履歷

有些畢業生貪圖方便,一招一式走天下,即使應徵不同職缺,使用同一份履歷。如果你是人資,收到應徵貿易業務助理的履歷,卻標榜擁有多張金融證照,你認為有加分作用?可想而知,一定是已讀不回。 

2. 未附上自傳,或自傳冗長,完全看不出個人特色

畢業生面臨最大的求職挑戰,就是沒有相關工作經驗,透過自傳說明背景、優點、未來工作展望,可以加強求職優勢。基本上,沒有附上自傳,或是附上缺乏個人特色自傳,毫無疑問,就是已讀不回。 (延伸閱讀:履歷自傳不能這樣寫!搞懂人資想看的四大重點

3. 未附上照片,或使用可愛造型、模糊不清生活照

照片可以加深人資對你的印象,未附上照片,可能是見不得人,或刻意搞神秘?更糟的是,使用可愛造型、模糊不清生活照,代表不重視職場文化。當然,人資也會選擇已讀不回。 (延伸閱讀:履歷表要不要放照片?|人資老實說

4. 個人優勢、強項和應徵工作內容無關

就是雞同鴨講,表示你不清楚職務內容,更不了解需具備的條件。除非有其他適合你的職缺,人資看到這類履歷,也是已讀不回。 

5. 履歷的編排太過花俏、雜亂,毫無重點

在畢業季裡,人資每天收到上百封履歷,只有整齊、條列式、有重點的履歷才會被看見。請不要使用網路公版、格式花俏的履歷格式,否則人資會直接跳過,不想讀也不回。 


準備履歷時,擅用優化技巧

四年的大學生活,除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一定參加過許多校內、校外活動。不要低估這些所學、專長,試著找出你最擅長、最佳表現,轉化成求職優勢。 

1. 利用SWOT分析,條列自己競爭能力

列出優點(S)、缺點(W)、具備的競爭能力是否可以勝任應徵職務(O)、面對競爭的反擊能力(T),先通盤了解自己的強項、優勢,才能強化履歷。例如平常愛打屁,代表活潑主動、喜歡與人交往,就有機會找到行銷、業務相關工作。 

2. 運用職場能力分析,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

通知面試後,有些企業會透過性向、職業能力測試,了解應試者職務適合度、團隊合作力、應變處理能力。建議畢業生先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符合企業看重的行為,例如認真負責、主動積極、團隊合作、分析思考、溝通協調等,就可以在面試中好好表現。 

3. 加強非工作經驗

詳列你曾主持、參與的專案、學術研究、得獎記錄、社團活動等。運用活動的積極參與度、貢獻度,加強你的主動性、溝通協調能力。雖然乍看這些不屬於職場工作範圍,實際上都必須運用職場能力才能完成任務、目標;同時,利用圖片、影像、數字加深人資對你的印象。

● 數字化:如果主辦過大型活動、專案,可以列出活動參加人數、活動經費、成效分析等來展現你的規劃、分析能力。

● 圖片影像:截取2~3張具代表性、影像清晰圖片,增加履歷趣味性、可看性。 


創造具彈性勞動市場

後疫情時代新生活,數位科技帶動的商業模式崛起,進一步影響消費型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我們已經看到宅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這些多元、新型態工作模式需要政府、企業聯手制定有別於傳統的勞資規範、工作條件,並提出因應對策,解決目前勞工就業困難、轉職機制不足問題。

● 因應數位轉型、數位人才大量需求,聯合企業提供就業媒介平台、技術培訓計畫,幫助現有勞工轉職、再就業。

● 修訂相關勞動法規,以因應新創產業發展,讓企業願意提供多元工作選擇。

● 提出相關基本工作保障,鼓勵勞工從事非傳統型態職務。 

企業轉型從實體銷售轉向電商模式,由內用轉向外送,由真人服務轉向無接觸經濟模式。這些轉變讓大數據分析、資安工程師、網路行銷人才需求大增,薪資行情也可能因為缺人、搶人而水漲船高。這時,建議畢業生、尋求轉職工作者,盡量朝宅經濟、遠距、數位科技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