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演講談及當年德儀來台與台積電初創時期,科技業來台投資的艱辛,但展望未來,他預言許多年輕人的工作可能被AI取代,未來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張忠謀給年輕人4個建議,包括:數據、運算能力、創業家及終身學習,他提到:「在大學時期就學會這個,以後AI把你工作搶去的機會就減少了。」
文/鍾張涵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現場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現在還辛辛苦苦地念書、念台大,以為自己出去會變成社會菁英,其實20年後,你的命運可能是:工作被AI搶去了!」張忠謀在「台灣IT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演講上這樣說。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19年6月5日出席「李國鼎先生百秩晉十紀念講座」,作為壓軸登場的演講貴賓,談「台灣IT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用2個小故事開場,談當年德儀來台與台積電初創時期,科技業來台投資的艱辛,但展望未來,他也預言未來很多年輕人的工作將被AI取代。為此,張忠謀提出4大解方:數據收集、運算能力、具備創意的創業精神,以及終身學習。
以下是張忠謀演講:
我要講的這2個小故事,其實是台灣IT產業的寫照。第一個故事是1968年,相信那是現場很多人出生以前。
當時我在德州儀器(TI)已經是積體電路(IC)部門副總裁,當時李國鼎是台灣經濟部長。當時德儀的董事長是派翠克.哈格提(Patrick Haggerty),他是理想主義者,他認為TI假如要降低成本,不應到低工資的地方去、應該走自動化,因為他的理想,所以TI到海外建立裝配工廠的事耽擱了好幾年。
最後,德儀執行長馬克.謝波德(Mark Shepherd)實在忍不住,認為別的競爭者都已到海外建廠,我們不能等到自動化,那哈格提董事長就勉強同意。
當時我是相當新的副總裁、被認為很有前途。於是執行長馬克打電話給我,說你是從亞洲來的,他認為德儀應該去香港,因為很多競爭者都去香港。當時我已從史丹佛念完電機博士回來了,台灣去的同學都跟我說,台灣勞工非常勤勞,我去過香港,一直覺得香港是滿浮華的地方,馬克打電話給我,認為要去香港,但我告訴他,台灣恐怕比香港好。
他當時遲疑了一下,但他說,「Ok,我聽你的話,去台灣。」
1968年,我來台灣,那也是我第一次來台灣。
其實馬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是美國海軍的水手,他當時對『遠東』的印象就是:酒吧和舞女,是很不好的。當時他們對新加坡、香港、台灣、日本,印象一致都是酒吧和舞女。
於是我們到了台灣,我們從機場乘車到圓山飯店入住,搭計程車,馬克是一位6尺多、200多磅的人,很勉強才擠進計程車,他印象就不太好。
隔天見了李國鼎,我只在旁邊偶然插話幾句。馬克提了2個要求:我們看好了中和的地、打算建個廠,我們也很重視智慧財產,所以想請政府尊重我們的智慧財產,要保護智慧財產。
但李國鼎先生說,不要去中和,桃園有塊地,你去那邊吧!
馬克就說,德州儀器的習慣是不跟競爭對手在一起,(旁邊先去的RCA)雖然是很low的競爭者,但我們還是不想跟它在一起。
李國鼎說自己無權決定,還要跟省政府、縣政府談,會盡快談。
我現在在講的,就是當時台灣科技工業的寫照。
李國鼎當時還說,智慧財產是帝國主義的東西,用來欺負我們落後國家。
結果兩人就吵起來了!到最後,馬克說會為台灣帶來很多工作機會,李國鼎才說會考慮讓德州儀器設在中和。他也說,等我了解一下智慧財產權,我也會考慮。
我們就回圓山飯店了,晚上去吃牛排,因為德州人喜歡吃牛排,我們就去吃牛排,但飯店竟然給他醬油當沾醬,讓馬克非常不滿。
結果隔天吃早餐時,馬克竟然心情很好,他說昨晚達拉斯的助理打電話來,說新加坡投資辦事處發現我們在台灣,所以他要去新加坡,所以我們不回達拉斯了,今天就去新加坡。就這樣,我們就改變了飛機行程,轉道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是我們要什麼、他們就答應什麼。
我本來在達拉斯已經準備好要到台灣來的,團隊中還有台灣工程師,現在變成不來台灣了,但當時團隊中(除了那位台灣工程師)沒人覺得有什麼關係,反正新加坡、台灣對他們而言都是「亞洲落後地方」。
但過了7、8個月,1969年,李國鼎那裡有消息了,說可以再談了,當時提的2個條件,李國鼎都答應。
這個故事證明:當時(台灣發展科技業)相當辛苦,並非一帆風順的。
第二個故事,同樣也是過去與現在的寫照,故事跟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有關係。
1988年至1989年左右,當時我已經在台灣創辦了台積電,那是台積電在新竹得了一塊地,準備蓋廠房。
當年科學園區的地很難得到,我們很慶幸可以拿到那塊地。
苗豐強當時來看我,他說半導體會需要很多氣體,「你現在用的氣體都是罐裝的,很不經濟,我現在要在園區蓋一個氣體公司,但是我沒有地,你的地可不可以分給我一塊。」
我說,「啊?這好像不太好吧!這是政府給我們的啊!而且得到地很困難,不能分你一塊。」
但我還是問,「分你一塊地,對我有什麼好處?」
苗豐強就說,「啊!你有好多競爭者,華邦、聯電、旺宏,你要是分一塊地給我,我賣氣體給你,便宜;賣給他們的,貴。」(全場大笑)
苗豐強最大的長處就是笑嘻嘻的,嘻嘻哈哈地看我不太願意,就說沒關係、再談再談。
2個月後他又打電話來,說要來看我。我先問他,「你的地找到沒有啊?」我以為他一定要重提上次的建議。
沒想到苗豐強說,「地已經找到了。但我今天來,是要你投資我的公司!」
我問,「我投資,有什麼好處?」
苗豐強回我,「不是投資有什麼好處,而是不投資、有壞處。因為你的競爭對手都投資我了,你假如不投資,你的氣體價錢會比他們貴!」(全場大笑)
那我就只好投資了。
這個故事,也是過去與現在的寫照。這表示,台灣的手段多靈活啊!我感覺我被玩弄於股掌之中。
故事講完了,現在要講稍微嚴肅一點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IT產業有兩波,第一波就是半導體和電腦。那是很多人翻身的機會,台灣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三個發展中國家成功利用了半導體和電腦的機會翻身,那三個國家就是日本、台灣和韓國。
大家別以為日本一直是先進國家,其實並非如此,1940、50再到60年代中期,日本都非常落後,但他們後來抓住了半導體和電腦的機會。台灣在70年代也成功抓到這一波機會,韓國則是在80年代。
第二波是網際網路。我認為真正的開始是在90年代,你現在看到的成功公司如Google、臉書、亞馬遜、阿里,都是網路公司。那一波中國利用到了,台、韓、日都沒利用到,理由很簡單,就是網路科技需要整個國內市場支持才能佔到很大便宜,這就是為何中、美可利用到這一波。
我現在要講台灣IT的未來了,我覺得講未來是很危險的事情,對一個人的名譽是非常危險的!(全場大笑)
我相信未來還是物聯網(IoT)跟人工智慧(AI),物聯網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預期20年後,你們身上會有很多感測器。
這不是不可能,就像30年前我剛到台灣,要解釋電晶體給人家聽,他們都聽不懂,因為他們身上沒有電晶體,不像現在帶著手機,都內建了很多顆電晶體了。
我相信20年後,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感測器,量測你的身體功能如血壓、成分等等,量完後,數據會自動連線到醫院,若有嚴重的異狀,你就忽然會發現身上有鈴會響了、叫你去醫院,這就是物聯網。
從正面看,你的生活將變得方便、舒適,回到家燈就開了、冷暖氣都開了,門自動會打開。
我家現在燈都會自動亮了,晚上睡覺,假如半夜我要去廁所,我一開臥室的門,外面的燈都嘩地亮起來了。
所以,感測器會收集資訊,會知道你的生活方式,能連結更多物聯網,你的生活會被物聯網影響。
人工智慧則會衝擊你的工作,簡單地說,就是:會把你的工作搶走!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寫了一本暢銷書,預期30年內會有45%工作被AI取代,我記得的數字可能不是很精確,但重點是,45%是很大的。
現場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現在還辛辛苦苦念書、讀台大,以為自己出去會變成社會菁英,其實20年後,你的命運可能是:工作被AI搶去了,要小心喔!
後面我會告訴大家怎麼解決。我是不用擔心啦,因為那時候我已經不在了。
將來的年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其實解決的方法很基本:
我認為數據是使未來很難預期的東西。現在大家都在收集數據,但現在有個很強的反應是不讓臉書、Google等大公司收集太多數據,我認為這是對的。美國政府現在也希望能限制數據收集,也針對「反壟斷」打官司。
最近MIT(麻省理工學院)新設立College of Computing(運算學院),因為運算(Computing)是AI一定需要的,這是個跨學系(Interdiscipline)的學院,不只是學電腦的、學歷史、建築等,通通要學Computing。
年輕人,假如你還要工作20年,開始學習Computing吧!學會怎麼用它!
第三是借鏡苗豐強模式,他有一大堆公司,那就是未來模式:人工智慧要給人用。你的AI若是可讓很多人用的服務,你就該成立一家公司。
我相信以後成功的小公司,一定比現在多。
創業已經不是少數人的天分,應該是更多人要學習的:學習怎麼成為一位創業家。這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如我常說的:沒有創意的創業,通常是不會成功的。
我現在還是這樣說,但現在有了AI,創意會變得比較容易、比較能頻繁發生。
總之,數據、運算、創業家!還有,未來還需要很多、很多工程師,就像我奉行、鼓吹幾十年的一句話:「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的習慣、終身學習的紀律,你要在大學時期就學會這個,以後AI把你工作搶去的機會就減少了,因為你自己也會進步。
(原文標題:如何不被AI取代?張忠謀給年輕人的4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