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貧富差距擴大,富有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之間最明顯的差異是什麼?本文由教育、醫療、管理服務、旅遊、房地產等5個方面,盤點富豪家庭依然會買,而中產階級不再負擔得起的5種東西。
編譯/樂羽嘉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美國貧富差距的擴大,鮮明地反映在不同階級的生活方式與機會上,對日常生活的每個面向產生影響,從教育到健康保險都是。
從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來看,美國貧窮階級的淨資產中位數大約是6030美元(約新台幣19.4萬元),中間階級下層的淨資產中位數約4萬3760美元(約新台幣140.8萬元),中間階級的淨資產中位數約10萬4700美元(約新台幣337萬元),中間階級上層的淨資產中位數為20萬1800美元(約新台幣650萬元),而富有階級的淨資產中位數為60萬8900美元(約新台幣1960萬元)。
以下是富豪家庭依然會買,而中產階級不再負擔得起的5種東西:
教育地景已經愈來愈分化,菁英私立學校成了特權的象徵。這些機構通常每年學費要價5萬美元(約新台幣160萬元),提供遠超過教室知識的好處。
私立學校和寄宿學校通常班級規模比較小,老師可以提供更個人化的注意與更量身訂做的學習體驗,也提供專業化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課程、藝術或國際研究學程,讓學生申請大學及更高等教育時享有競爭優勢。
或許比學術機會更有價值的,是人脈機會。私立菁英學校的學生,可以跟有影響力家庭的孩子肩並肩走著,建立往後能為他們人生開啟各種大門的交情。這種社會資本可以成為實習機會、工作機會甚至企業合夥關係。
私立學校的學費增加速度比通膨更快,使得這些學校對於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漸漸變得更加不可企及。有些私立機構提供獎助學金,不過這些機會相當有限而且非常競爭。
公立學校儘管有許多傑出的教師奉獻心力,通常依然受限於較大的班級規模、較有限的資源以及標準化的考試壓力。這種教育上的分化可能對學生的前景造成長久的影響。
研究顯示那些從菁英私立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頂尖學府、擁有高薪職業生涯的比例高得驚人。隨著就業市場更加專業化、大學申請入學的競爭變得更激烈,私立菁英教育提供的優勢可以經過時間帶來複利,進一步深化社會與經濟上的不平等。
對健康保險的需求是一種基本需求,但這種照護的品質與深入程度可能會依照每個家庭的經濟資源產生非常大的差異。富有的家庭通常會選擇高級的健保方案,這些方案提供全面保障,自付額和自費上限都比較低。
這些計畫通常涵蓋全面性的頂級醫療供應者和專家,確保醫療需求得到高水準的照顧。
除了傳統的醫療保險,富人家庭也會投資「禮賓醫學服務」,他們每天24小時、一個星期7天都可以找到醫生,可以當天預約看診,並獲得個人化的照護方案。這類服務強調預防醫療及早期干預,有助防患未然。
這些高級醫療服務的益處,也包括心理健康服務。有錢家庭能夠接觸頂級的治療師與心理健康專家,處理心理與情感上的需求,而且不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候時間及標準醫療保險方案的次數限制。
低收入家庭決定醫療保險方案時,常常要做出困難的取捨。高額的自付額和共付額可能導致延遲就醫,或必須在醫療需求和其他基本開支之間反覆思量苦惱,做出取捨。
富有家庭可以吸收醫療保險成本的上漲,但許多中低收入家庭可能就沒有保險,或者面臨嚴重的醫療負債。這會造成長期健康、壽命及普遍生活品質的極大差異。
富有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之間肉眼可見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就是是否使用專業服務來管理日常生活。富豪家庭常常有一隻專家團隊來處理生活中個人私人和財務問題,他們自己則因此獲得時間和精力來追求職業生涯和休閒活動。
財務顧問在管理財富、增加財富方面扮演要角。這些專業人士提供個人化的投資策略、稅務規劃、遺產管理服務,大幅影響富有家庭的長期金融健康。
經由專家引導的高明投資決定會產生複利效果,讓富有家庭的財富可觀地累積、成長。
個人助理則是另一種常見的奢侈服務,他們會替雇主安排行程和旅遊計畫,也包辦購物和雜事,讓雇主可以聚焦在高價值的活動上,維持更好的生活與工作平衡。
私人主廚也會按照家庭成員的偏好和飲食需求,打造健康美味的餐點,不只省時,也能促進整體健康和營養。
管家則維持乾淨整潔的生活空間,保母提供個人化的育嬰服務,有時還包括教育活動和語言指導。
這些服務累積下來的效果非常大,富有家庭可以把消耗時間的工作外包出去,降低壓力,為職涯發展、家庭感情和個人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
這些服務的花費通常很容易達到每年好幾百甚至幾千美元,多數家庭負擔不起。
中低收入家庭通常會親自動手做這些事情,造成時間上的匱乏、很少放鬆時間或個人成長機會的減少,這種時間與精力的不平等會造成職業發展、家庭與整體生活品質的差異。
富有的家庭通常旅行的頻率很高,而且傾向高端旅遊。對他們來說,坐頭等艙或私人飛機旅行再正常不過,不需要忍受飛行時的壓力和不適。
到達目的地之後,他們會去專屬的度假勝地、私人別墅或度假村,享受隱私與個人化的服務。有錢人的旅遊活動也同樣奢華,包括私人訂製行程、獨佔的文化景點、高端的購物體驗和老饕美食。很多富有家庭每年會這樣旅行好幾次,拜訪全球各地具有異國情調的景點。
相比之下,中低收入家庭常常每年只能普通地旅遊一次。美國每人每年平均一個星期旅行的花費大約是1984美元(約新台幣6萬3857元),這個數字包含交通、住宿、食物與娛樂花費,一個四口之家可能需要存錢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有錢出去玩。
奢華旅遊的好處不只是享受而已,接觸不同文化、語言與觀點可以拓展眼界,讓你學會有價值的技巧,跟富有家庭一起常常旅行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全球化的視野。
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是發財的基石,有錢家庭通常持有許多不動產,既滿足生活需求也當成投資。這些投資組合中的房地產包括在富人區的主要住宅、度假區的別墅、各式各樣的投資物件。
富人區的主要住宅通常代表好學區、低犯罪率、房產增值機會高。度假別墅不但方便,也可以在家庭不想使用的時候出租。
而投資型物件不管是住房還是商辦,都能夠帶來被動收益,增加家族的淨財富,也是管理稅賦的工具。
目前的房市更突顯不同收入群的不平等。有錢人可以持有很多房產,中低收入家庭則因為升高的住房成本苦苦掙扎。美國有很多州的房價過去十年漲了快1倍上,例如2013年以來愛達荷州的房價漲了165%,佛羅里達州房價漲了158.5%。
擁有房子曾經是美國夢的象徵,而現在對比較沒錢的家庭來說變得更加不可企及。很多人被迫長期租房,錯失房地產上漲的紅利,這種不平等又擴大了貧富差距。
資料來源:New Trade U、Yahoo Finance
(原文標題:美國有錢人會買而中產階級不再買得起的5種東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