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銀行拒絕開戶、必須依靠外幣或國外信用卡消費,這些外籍白領在台灣遇到的真實困境不僅造成生活不便,也凸顯台灣在接納國際人才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而這項導致外籍人才流失的隱形推力還會造成什麼警訊?
文/黃嘉倫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隨著Google等國際大廠在台擴展業務,愈來愈多外籍人才來到台灣,且需親自打理生活大小事。面對逐漸多元化的人才,台灣準備好了嗎?
「你確定要在我們這裡開戶嗎?」銀行職員冷淡地看着陳漢隆,表情好像在說:請你不要給我添麻煩。這已經是陳漢隆(Adrian Lui)當天跑的第3家銀行。
在菲律賓出生長大的陳漢隆幾年前來到台灣Google工作,生活第一關就卡住:被7間銀行拒絕,長達5個星期無法開戶。這代表他無法支薪,一切消費都得靠外幣換現金或是刷國外信用卡,生活極度不便。
一家知名科技業華裔美籍高管,前年底調派來台,頭兩個月最折騰他的也是跑銀行。「我已經有工作簽證、公司擔保,但到了銀行後,卻又要我出示公司的薪資單才可以開戶,等於白跑一趟。」對於曾有多國工作經驗的他來說,這個要求不可思議。 回去一問之下,公司裡其他外籍同仁都曾在銀行發生過各種情節不同、但一樣令人匪夷所思的遭遇。
「我當時已經很絕望了,所以我向所有可能的聊天社群發出求救訊號,然後在辦公室,我遇到誰就開始問,」陳漢隆回想。終於在他發出的眾多求助中,一位國外校友幫了忙,介紹他到一家銀行順利開戶。回憶當時的無助,他開始把自己的經驗書寫下來,進而組織「國際谷歌人在台灣」(International Googler in Taiwan)社團。近年來社團漸漸壯大,還建立起夥伴制度(buddy system),協助初次來台的外籍工作者排除落地障礙。
當時陳漢隆的求助,吸引到Google人資長呂亞樵的注意。「我當時很驚訝,因為Adrian可以說中文,怎麼會有問題呢?我才意識到原來這對外國人來說是這麼大的一個挑戰。」
呂亞樵發現,陳漢隆的故事並不單一,尤其是這幾年Google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同事。
2017年併購宏達電之後,Google台灣迎來了最大規模的投資和招募,員工數3年間翻倍成長,辦公室也增加到5個城市的7個辦公區,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硬體工程研發中心,而且還在持續擴張。
Google獨有的全球招募理念,不設任何身分限制,只以技能(hire by skill)為出發,讓這一波的擴張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來到台灣。
「你一定要會講中文嗎?你一定要現在就有工作簽證嗎?你一定要有健全的身心條件嗎?No!」呂亞樵舉例,「這些都是非必要的限制,我們都盡可能地把它拿掉。」如今,Google台灣共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人才,外籍人才規模達到數百人。
過去來台擔任外商高階主管的白領,多有顧問公司包辦一切,但Google近幾年吸引來的外籍中階幹部,大多得親自打理自己的生活大小事,這也測試著台灣對外國人的友善度。
「一個國際人才要進到台灣,最關鍵的是60天,從降落往前推30天、往後推30天,他能不能得到他最基本需要的?」呂亞樵說,Google台灣透過內部訪談,盤點國際人才最常遭遇的困難,最大的挑戰就是金融服務。從抽號碼牌、到帳戶姓名、匯款流程、辦理信用卡等,都可能帶來極大不便。找房、子女就學也是困難重重。
▲Google台灣人資長呂亞樵。(攝/曾瀅倫,由Cheers授權轉載)
在台北生活了10年的美籍台灣女婿賈泉德(Trent Jackson)形容:「每一個在台灣的外國人都有一個銀行故事,他們如何在銀行等了老半天,填寫一大堆資料,然後什麼都沒有辦成。」任職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他,協助很多外國企業和外國人來台設立辦公室或工作。
他們發現,外籍工作者的共同心聲是:台灣人民友善但移居不便。當一個異鄉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融入當地銀行體系,等於食衣住行、花費都受到限制。
為了應對台灣即將面臨巨大人才缺口的未來,國發會預計至2030年吸引40萬外國人才留台工作。但外國人在台的生活挑戰,無疑嚴重影響這一目標。
截止2023年底,在台專業外籍白領的整體人數確實有所提升,但值得關注的是成長速度正在下滑中,尤其是鎖定專業人士的一般聘雇許可證,更呈現-7.58%的成長率。
從統計數字來看,109年的高成長率,部分原因可能與許多外籍人士來台躲避疫情有關,但自2022年世界各地逐漸解除防疫禁令後,近兩年的外籍白領人數成長都明顯下降。
目前國發會對外多以「累計人次」公布數字,看似年年增加,但若仔細觀察就業金卡和一般聘雇許可兩類高技術工作者的「有效人次」數字,則會發現成長大幅放緩,跟台灣缺工的壓力反向而行。
(資料來源:國發會;圖表製作:黃嘉倫,由Cheers授權轉載)
政府不是不知道外籍人士在台生活的困難。
金管會在2022年底號召國內銀行優化對外國人的金融服務環境,除了辦理座談會了解外國人需求,還推動升級ATM多語化、整合開戶相關資訊等。雖然政府在努力,但銀行是否跟進、每間分行或各別行員是否願意承接外國人業務,並沒有統一標準。
賈泉德就曾因之前合作的銀行來了一位風控長,更換了公司政策,原本可以辦理的業務又變得困難重重。陳漢隆則自力救濟,將願意幫助外國人辦理帳戶的銀行彙整,細緻到連行員姓名都記錄下來,供其他谷歌人參考。
「其實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台灣銀行過去做了多少優化措施,而是能否追上世界進步的潮流。」在台灣定居24年、曾任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執行長、現為廷漢企業執行長的裴士誠(Steven Parker)說。「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但是台灣有追上這個腳步嗎?」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一次發布的「2020經商環境報告」,台灣的排名從10年前的第46名提升到第15名,不過金融體系相關的信貸,卻還停留在104名。而新加坡和香港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全球前3名,韓國擠進了第5名,馬來西亞則排在第12名。
「我們要去思考的是,這些問題裡面,有多少流程很糟糕,只是台灣人習以為常?而且放到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競爭力?」裴士誠反問。曾經派駐新加坡的他,體驗過新加坡的效率:僅需提供薪資單,15分鐘就能開戶,同時還能申請到信用卡。
「請不要為我們外國人改流程,因為這本來就是該做的事。」裴士誠語重心長。
為了幫助外國同事適應在台灣生活,呂亞樵也曾與國發會就業金卡辦公室建立互通機制,即時反映外籍人才的痛點。「我覺得我好像一隻金魚,一直活在魚缸裡,直到進了Google才意識到水的存在,」呂亞樵形容自己第一次聽到陳漢隆求助後的轉變。
她說:「台灣是一個同質性相對高的社會,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較少經歷文化衝擊,所以面對一些事情很容易習以爲常。但隨著更多外國人才來台灣,現在正是一個打開自己、勇於傾聽不同意見、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機會。」
呂亞樵的期許,也是所有企業以及外籍人才的心聲。
(原文標題:外籍白領在台共同心聲: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銀行的恐怖故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