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長期放任部門裡的小錯,小心讓組織崩壞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2.05.09
6885次觀看

以「企業組織」來說,通常最先破掉的「窗」是內部制度和規範,例如某員工經常開會遲到,卻沒受到責罰,漸漸地,其他同事也會跟著仿效,導致開會效率愈來愈差。避免破窗效應的最好方法,就是「零容忍」,一看見漏洞,就要立刻補起來,不要輕忽了日後可能產生的連環效應。

文/李宥臻 由Cheers授權轉載

談到「破窗效應」,不得不提及1980年代的紐約地鐵站。曾經,它是紐約市民的惡夢、犯罪的溫床;後來,卻憑著一些「微小」的改革,順利扭轉局勢。

不以嚴法來遏止犯罪,當年的警察局長反其道而行,從「小地方」做起:嚴格抓逃票、整頓環境,一面清除牆面塗鴉、一面修繕窗戶。沒想到,短短數月,治安大幅提升,獲得市民肯定。

這位警察局長的做法,正是應用了「破窗效應」的原理。

破窗效應:第一扇破窗背後真相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oery),是由犯罪學家威爾遜(James Wilson)和凱林(George Kelling)提出的理論,表示一棟大樓,若有一扇窗戶破了,久久都無人理睬,接下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窗戶遭到破壞,甚至開始出現小偷和罪犯。

他們認為,「第一扇破窗」等同於「示範性的縱容」,間接給人一種無秩序、可以任意妄為的氛圍。

這就是為什麼在生活中,愈是髒亂的地方,愈容易有人亂丟垃圾;愈欠缺打掃的廁所,也愈容易有衛生紙散落在地面。

心理學家辛巴度(Philip Zimbardo)曾經做過一個破窗效應實驗,把兩輛外觀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良好的A區,及龍蛇混雜的B區。

他先把停放在A區的車砸爛,結果那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另一台車在B區安然度過了一週。接著,他在B區的車窗上敲出一個大洞,幾個小時後,車子也遭竊了。

換句話說,不論原先的環境多有秩序,任何小奸小惡,在第一次發生時,若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置,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讓一個小洞裂成破口,最終演變成一場難以收拾的社會亂象。

職場破窗效應

不當行為應零容忍,放任只會造成團隊士氣低落

至於職場中的破窗效應,又是以哪些形式呈現?先以「企業組織」來說,這扇破掉的「窗」,指的是內部制度和規範。

假設某職員經常開會遲到,卻無人規勸,也沒有受到責罰,漸漸地,其他同事也會跟著仿效,在會議開始後才姍姍來遲,導致團隊士氣降低,影響工作效率。

或者有些辦公大樓,需要刷卡才能通過閘門,員工即便忘記帶識別證、趕時間,都不應該尾隨他人進入,而應另行簽到。但有人違規被抓,卻沒收到任何勸誡之後,其他職員也會陸續鑽漏洞,使規範形同虛設,埋下安全隱憂。

其次,以「個人」來說,最需要修補的「窗」,是一些不經意養成的壞習慣和工作態度。

例如,分內之事尚未處理完,就答應幫同事一個小忙,時間久了、次數愈來愈多,很可能被他人占盡了便宜而不自知。或是在執行任務時,隨便交差了事卻沒被主管發現,之後便容易變本加厲,開始喪失原有的工作紀律及企圖心。

然而,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避免破窗效應的最好方法,就是「零容忍」。

一看見漏洞,就要立刻補起來,不要因小失大,輕忽了日後可能產生的連環效應,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缺失、一時貪圖的便利,都可能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直至失控。

如何積極應對破窗效應?

除了事後補救之外,其實避免破窗效應,還有更積極的做法:以一個富有秩序的環境,創造和破窗效應相反的結果。

以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為例,他們要求倉庫和交貨區,需要隨時保持高度整潔,貨品也必須排得井然有序,目的是為了讓員工及供應商被眼前的整齊劃一影響,帶出嚴謹的工作態度。

在日本,許多企業也會採取「紅牌作戰」策略,在待修繕或不乾淨的設備、物件上,黏貼醒目的紅色標籤,督促相關人員即刻改善,使辦公室能時時保持清爽,提升整體的工作品質。

從社會、職場到個人生活,破窗效應可說是無所不在。但如同作家王國豐在《破窗效應》中所說的:「你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只要保持敏銳,及早認出「亂源」,就能迅速斬草除根、杜絕後患。

(原文標題:破窗效應:主管沒留意的小事,都是組織崩壞的開始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