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於2023年8月7日揭牌,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主要是協助企業達成碳中和,落實「2050淨零轉型」節能減碳目標。什麼是碳權?為何要碳權交易?在台灣,哪些產業需要購買碳權?本文帶你了解「碳交易」以及因應而生的當紅職缺:碳審計師、碳管理師、碳管理顧問...…,立即加入「綠領人才」行列。
文/《104職場力》小編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氣候變遷因應法》亦於今(2023)年2月15日公布施行,3月國發會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4大轉型2大治理基礎,透過12項關鍵戰略制定計畫,以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其中,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於8月7日舉行揭牌儀式,初期為企業提供碳諮詢及教育訓練、培育專業人才。而在《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訂定完善後,未來將以三大交易板塊之國內「自願減量」、「增量抵換」及國際「碳權交易」,使碳權交易活絡發展、與國際接軌。
延伸閱讀: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 見證邁向淨零歷史性的新里程碑
什麼是碳權?為何要碳權交易?
所謂的「碳權」,簡單說就是「碳排放」的權利,常以一公噸CO₂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
根據經濟部淨零辦公室的說明可分為2種來源,分別為「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或「減量計畫」所產生的碳權。因此,產業可以透過取得碳權達到我國政府碳總量管制規範的額度,或達到國際供應鏈要求、碳中和倡議的要求。
另外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說明,可從碳權交易類型分為2種市場:強制性交易市場(Compliance markets)與自願性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強制性交易市場主要因應國家、區域性或國際政策、國際監管等要求而成立;自願性交易市場是在自願性基礎上進行碳權發行、購入及售出。
目前自願性碳權的提供,主要來自開發碳計畫的私人單位、制定經碳標準認證之碳計畫的政府;而自願性碳權的需求,多來自於為減量碳足跡、為永續發展的企業及希望透過更高價格交易碳權來獲取利潤的參與者。
因此透過碳權交易的經濟誘因,鼓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使企業及個人採取減少碳排放的措施,不僅各國內確保排放量不超過分配的碳配額,亦促進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實現經濟和環境永續發展。
哪些產業需要購買碳權?
1. 我國國內法規管制對象
《氣候變遷因應法》階段性訂定排放總量目標,規範了碳排放管制對象須依法進行排放量盤查、登錄並查驗。
根據經濟部淨零辦公室的說明,目前如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及面板業等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對象,另各行業其他設備溫室氣體(GHG)直接排放每年達2.5頓亦為法規範對象。
至於外界關注的碳費開徵時間點,氣候變遷署說明確定延後一年,將以2024年全年排碳量為計費基礎,於2025年首次徵收讓企業有更多時間因應。而首任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首波徵收對象將鎖定直接加間接年排放量達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電力業排碳大戶共約500廠家,目前也持續整合業界相關意見,完善方案與配套。
延伸閱讀:「綠領新貴」歡迎新鮮人!碳權交易所營運 每月徵才兩千人 十年成長6.5倍
延伸閱讀:碳費開徵 延後一年
2. 國際供應鏈要求、自主加入之對象
例如美商蘋果(Apple)即推動2030年前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週期實現碳中和,每部出售的 Apple 裝置都將達成零氣候影響。呼籲著全球供應鏈採取相關措施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Apple亦會評估主要製造合作夥伴的工作,促進全面性措施以實現脫碳。
Google也訂定淨零碳排目標,針對全球供應鏈上制定估應商行為準則、發布供應商責任報告等,期許遵循最高道德標準,朝向無碳化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Google、Apple 力拼2050淨零碳排,你佈局了嗎?企業減碳享2大好處
另一個則是企業碳盤查後,自主加入SBTi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基於科學基礎提供企業明確的指引,從5大步驟方向「承諾」(Commit)以科學為基礎的減碳目標;「制定發展」(Develop)SBTi 標準的減碳目標;提交(Submit)減碳目標予SBTi 進行驗證;「溝通」(Communicate)將減碳目標向利益相關者告知;以及每年「揭露」(Disclose)碳排放量並追蹤目標進度,以期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行動。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更多【企業永續發展】推薦閱讀,都在《104職場力》
- 現代企業該重視的「ESG」永續概念是什麼? 「CSR」、「SDGs」又是什麼,做了能讓雇主品牌加分嗎?
- TALENT, in Taiwan「台灣人才永續行動」,上百家企業響應倡議!|ESG公司精選職缺
- Google、Apple 力拼2050淨零碳排,你佈局了嗎?企業減碳享2大好處
- 隱藏在缺工下的警訊:台灣未來人才的準備度,正悄悄侵襲我們的總體競爭力
- 26間企業獲「友善家庭」好評,「親子天下2023友善家庭職場獎」揭幸福企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