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職場

提供「健康生活、保健養生」等相關文章,讓生活與職場取得平衡,職涯更順遂|104職場力
1天前
1374 次觀看
一上班就氣喘發作?醫列3大易誘發「過敏性氣喘」風險職業

根據2022年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有4%、約8萬人屬於嚴重型氣喘。除了常見過敏原,部分工作環境易接觸大量化學物質,也會刺激呼吸道,加劇氣管發炎。

1天前 | 1374 次觀看
2天前
1858 次觀看
不想患失智症?避開這3類常見飲品 連注重健康者都常淪陷

當前美國有超過6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和相關失智症,2060年新病例數量預計將翻倍,雖然患病因素有很多,但其中許多因素是可以預防的,像是不健康的飲食和久坐的生活習慣。美國加州腸胃科醫師賽提(Dr. Saurabh Sethi)指出,3類常見飲品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建議民眾避開或找尋替代飲品。

2天前 | 1858 次觀看
2天前
1420 次觀看
「過敏性鼻炎」引起噴嚏、鼻水該怎麼解?醫授4招改善居家過敏原

早晨狂晨狂打噴嚏⋯小心過敏性鼻炎!天冷時不少民眾出現鼻子癢、鼻塞、鼻涕打不停等症狀,嚴重還會眼睛紅癢、咳嗽,懷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其實,這些都是「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典型症狀,醫師指出,若想要改善過敏性鼻炎,建議可以從減少過敏原該始做起,若透過環境控制仍無法有效緩解,應及早就醫。

2天前 | 1420 次觀看
2025.01.23
1446 次觀看
眼睛飄黑影、飛蚊症加劇?當心「視網膜剝離」,醫囑若出現「3症狀」快就醫

視網膜就像是眼睛裡的「感光底片」,負責把光線轉換成神經信號,透過視神經把影像傳送到大腦。當視網膜脫離時,光線無法正常被感知,有可能會影響正常視力,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喪失視力。

2025.01.23 | 1446 次觀看
2025.01.22
1443 次觀看
頭痛還是「偏頭痛」?神經內科醫授「1口訣」秒判斷

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推測台灣每年因偏頭痛導致370萬天的工作天損失、年經濟損失達46億元。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國家社會損失。

2025.01.22 | 1443 次觀看
2025.01.21
5349 次觀看
「低溫假」8大QA一次解!放假標準?如何支薪?需要補課/班嗎?

寒流來襲,氣溫要多低才能放「低溫假」?事業單位可自行決定是否放假嗎?有「低溫假」那有「高溫假」嗎?如果放假該如何計薪?雇主可不支薪嗎?事後可以要求「補班」嗎?概念是否和颱風假一樣?關於這些常見的「低溫假問題」,我們為您整理相關QA,《104職場力》帶您一次了解相關資訊!

2025.01.21 | 5349 次觀看
2025.01.21
15727 次觀看
「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放哪些東西?消防署與醫師推薦6大用品必備,每半年要更新

嘉義1月21日凌晨發生芮氏規模6.4強震,全台有感,且不斷發生餘震,多數集中在台南。由於近年國人防災意識提升,許多民眾會事先準備救急用的物資「地震包」以防不時之需。消防署和醫師也建議民眾可在地震緊急避難包中加入6類物品應急,並且應「每半年」定期更新地震包內容物。

2025.01.21 | 15727 次觀看
2025.01.21
1467 次觀看
你知道什麼是「慢性搔癢」嗎?醫揭每5人就有1人,隨年紀漸長更易罹患

半夜、換季皮膚癢,但長時間搔癢正常嗎?張女士是一位60歲的家庭主婦,過去三個月持續感到身體多處皮膚搔癢,特別是在夜晚症狀加重。儘管多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和潤膚乳,癢感卻沒有明顯改善。晚上常被癢醒,多次抓破皮膚,甚至導致皮膚感染。皮膚科醫師指出,只要搔癢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就可稱為「慢性搔癢」。

2025.01.21 | 1467 次觀看
2025.01.20
1461 次觀看
千萬別憋尿!醫揭「長期憋尿」的影響,超傷腎臟

一名已婚的45歲女性業務員,因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顯微血尿,是指尿液顏色正常,肉眼看不出有異狀,但實際上紅血球有異。為此,病患來到中醫門診尋求治療。經過問診和診斷,中醫師發現患者因為工作原因,長期有憋尿的習慣,導致她經常出現頻尿、尿量減少及泌尿道灼熱感的症狀。

2025.01.20 | 1461 次觀看
2025.01.17
1713 次觀看
退休後的生活該如何安排,才能對老後的健康促進與預防失能有幫助?關鍵在於一句話

大家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呢?可能是為了養家活口、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那到了退休的年紀,還要持續工作嗎?許多長輩一進入退休階段,反而無法適應生活突然的空虛感,生活型態大亂,這時後就要思考,其實長者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是公司也非常需要他們的投入,因此找到自己退休後的價值,不僅能活化身體機能,還能持續貢獻價值。

2025.01.17 | 1713 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