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養生村長者壽命多10年!程文俊整合長照、AI迎戰超高齡社會

天下雜誌
2025.02.21
1150次觀看

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醫療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25年的「天下經濟論壇」中,長庚醫療體系的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分享了一系列應對策略,同時探討長庚如何透過這些創新方法,改善老年人的醫療照護,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文/天下編輯部 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超高齡海嘯下,醫療如何不崩潰?全台規模最大的長庚醫療體系,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來到2025「天下經濟論壇」(CWEF),分享長庚針對癌症、肌少症等老人常見疾病,推出整合醫療服務、促進「醫養合一」;另一方面靠AI留用中高齡醫護人才,穩定醫院戰力。

超高齡社會挑戰:醫療負擔加重與癌症防治的雙重考驗

今年,台灣迎來超高齡社會,我們不得不看到現實——愈來愈沉重的醫療負擔。

國家的醫療支出勢必持續成長,由全民健保申報點數來看,65歲以上人口的健保點數佔率連年攀升2023年住院點數近半來自高齡長者。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而政府、各大醫學中心都注意到,癌症是首要危機。長年來,癌症盤踞台灣老年人口的死因之首,胃癌、攝護腺癌的盛行率都隨年齡上升;反觀歐美國家高齡者對抗的是心血管疾病。

所以台灣政策和醫療體系都積極推動癌症預防、早期診斷,甚至開放免疫治療等新興療法,希望減少癌症的死亡風險。近五年來,癌症雖然還是死因第一,但死亡率確實開始下降。


醫療照護新趨勢,靠AI留住醫護人力

超高齡社會也掀起新的醫療照護趨勢,翻轉醫療機構的就醫流程。醫院推出「老人整合照護」門診,制定綜合性的照護計劃,預防老人多重疾病;急診也發展老年急診專科,關照高齡者後續的照護需求。

超高齡社會的挑戰不少,但近年新科技的發展帶來轉機。例如透過穿戴式裝置蒐集病人資料,監測和管理病人用藥狀況。連高齡者出院後,都可以透過AI客服進行衛教,自動化提醒病患約診、用藥,讓高齡者能夠無障礙來到醫院。

超高齡社會的醫療工作量,導致護理人力流失。現在有「AI生成護理紀錄」減少護理工作壓力,長庚的運輸機器人協助運輸手術器械及物料至開刀房,也提升工作效率,讓護理人員願意回流。

累積本土數據,才能發展AI醫療

以整合醫療來說,長庚設立癌症中心,因應19種癌別籌組跨專業團隊,一面參考國際治療指引、一面配合台灣治療環境提出標準治療流程。如此便不受醫師個別判斷、習慣所影響,讓癌症病患獲得一站式的服務。

針對高齡長者常見的失智症,長庚失智中心整合神經科、精神科、心理師等團隊,並開發新的診斷工具與治療方法。肌少症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一旦跌倒就可能失能臥床,所以長庚運動醫學中心整合骨科、復健科和運動檢測,提出運動處方。

時代進步下,不論醫院的診斷、穿戴式裝置蒐集到的紀錄,都讓個人化健康資訊變得更豐富。國人的資料應該去識別化後集中管理,好作為醫療追蹤、分析治癒率的數據。畢竟台灣人種與國外不同,累積本土資料才能發展AI醫療、用以檢討台灣的醫療公衛政策。

衛福部已著手建置全國醫療資料庫,統一各院病歷、檢驗的儲存格式,即FHIR編碼,幫助醫院順利交換病人資料,讓醫療服務更連貫。

新科技也加速精準醫療,讓我們能夠對症下藥。從檢測技術來看,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更廣泛推行,各家醫學中心開始分析失智基因、肥胖基因,發展個人化醫療。此外,腸道微菌叢檢測、治療興起,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自閉症和帕金森氏症都有臨床試驗,未來可期。


著重長照!養生村長者平均壽命延長10.7歲

當然,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所以很多醫院推動社區保健的工作,尤其針對年輕人流失的偏鄉。

醫療體系談急性治療、慢性照護之外,不可忽略的是安養照護。台灣人的平均壽命較世界各國平均來得長,但以台灣男性76.9歲的平均壽命來看,還是比瑞典、瑞士來得短。

2005年長庚養生文化村開始營運,我們做了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80.3歲,養生村長輩平均壽命91.0歲;平均壽命延長了10.7歲。這只是一個參考,卻可以看出長照的重要性。

我們希望政府成立超高齡專責機構,進行高齡政策整合與資源的重分配。在醫療人力的政策上,也希望有條件引進外國人才,並優化醫療工作環境,提供老人照顧補貼以促進留任。

隨著醫療進步,我們期望未來社會能重新定義超高齡,至少100歲以上才算超高齡。

(原文標題:養生村長輩壽命延長10歲!長庚主委程文俊:超高齡社會更需整合長照與醫療


延伸閱讀:

精選財經、國際、管理、教育、經濟學人、評論、時尚;互動圖表、影音等多媒體報導,深入解讀世界脈動,掌握前瞻觀念。以溫和、理性的態度,積極、正向的角度,為台灣及全球華人社會,提出一束客觀、冷靜、可信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