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60

2023.08.11 | 2490次觀看

為什麼別人都有「貴人」罩,我都沒有?……一個轉念、決定你是否有「貴人體質」

職場上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貴人相助、展開職涯新氣象,然而,貴人似乎「可遇不可求」,甚至有種「別人都有唯我獨無」的感慨,是身邊沒有人有能耐,還是貴人體質不佳呢?過來人制出:有時候不是沒有貴人,而是你根本沒意識到「原來貴人出不出現,關鍵在我自己身上」?

文/HI! 艾比的Y世代職場甘苦談

大家好,我是台灣微告艾比!身在職場,人人都希望有貴人扶自己一把,有陣子我的朋友經常跟我抱怨,認為自己沒有貴人運,但在我眼裡,他的好運已經比別人更多,雖然貴人是可遇不可求,但覺得自己沒碰到,並不是真的沒有,這篇跟大家聊聊如何挖掘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第一步: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貴人

記得當年我大學即將畢業時,週遭同學都開始在規劃未來,這點讓我很緊張,因為當時我還沒有培養什麼專業能力,課業表現也很普通,在沒有任何未來想法之下,心裡很迷茫,當時我的主修不是日文,但偶然想起選修過日文,成績還算不錯,就決心到日本打工換宿幾個月,回台後,我有一個學姊知道我剛從日本回來,就邀請我加入日商試試,當時我毫無廣告資歷,但沒想到會日文成為一個契機。

去年我曾到各大學演講,發現蠻多同學也正在面臨類似煩惱,認為自己大學上了四年,專業表現卻平平,感到焦慮,如今社會資訊開放、工具的多元,職涯之路也不再只是看科系決定方向,其實自己的職涯貴人也能夠是自己,當時我在選修日文時,並沒有預料到後續發展,很多畢業生在求職時,會受限於自己讀的科系領域導致求職碰壁,如果可以,不妨回頭探索自己過去做的每一個決定,也許你會感謝當時的自己。

沒貴人?先把自己的雷達打開 

有沒有遇到貴人?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挺主觀的,有些人認為傷害自己的人是貴人,因為那些人使自己成長,我並不完全認同這個說法,他們可能是個契因,但能夠成長往往是因為我們願意做出改變。在職場上難免有些人特別幸運可以升職,有些人則老是碰到糟心事,反過來認為別人幸運,認為別人總有貴人運,如果你一直是這樣想,有可能會把貴人推得更遠。

常常我們會將「貴人」的重點放在有某一個人的出現,對方的幫助改變了自己,其實某個時刻、某句話、某種情緒、某個事件的發生,讓自己靈光閃現、受到啟發,找到人生線索都是貴人徵兆,在職場上的貴人,很可能是坐在隔壁的同事、主管或客戶,甚至公司樓下咖啡廳的老闆,只要打開自己的雷達,你會發現人生貴人處處皆有機會碰到。

你的想法決定貴人會不會出現

我有一位好友,她在外商工作,是個暖心主管,她會在同事心情沮喪或低落時,買一些零食安慰對方,陪同事說話,有次她們公司有兩個新進不到 3 個月的員工,因為工作報告碰到挫折想要離職,這位暖心主管約了他們吃晚餐,告訴他們,自己可以加班陪他們一起找到工作問題,後來,第一位新人每天都整理問題跟她討論,如今那位新人已經過試用期,表現也比原本好很多,但另外一位卻離職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這份工作太艱難。

一份工作決定留下來或離職並沒有真的對錯,若以我朋友的事件來看,留下來那位新人把我的朋友視為工作上的貴人,他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對自己能力的看法,知道自己雖然有不足之處,但能夠邊做邊調整,讓自己培養自信,甚至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展,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發現我要說的重點:你的想法決定貴人會不會出現!

如何遇見貴人?AI 這樣說

 過去萬事問 Google,現在萬事問 AI,我問了 ChatGPT 如何遇見貴人,它列出 5 點說:

  1. 主動建立人際關係:積極參加行業內的社交活動、職業研討會或專業網絡聚會,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繫和交流。透過這些場合,你有機會結識對你職業發展有影響力的人。
  1. 尋找導師或教練:尋找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人,他們可以成為你的導師或教練。透過他們的指導和支持,你可以學到更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並得到職業上的指引。
  1. 主動學習和成長:持續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才。不斷追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讓你在職場中更有競爭力,同時也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注意到你。
  1. 提供幫助和支持他人:當你有機會幫助他人時,不吝於給予幫助和支持。這不僅能建立你的聲譽和人脈,也可能引來貴人的注意和支持。
  1. 保持積極態度和開放心態:保持積極的態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並對新的機會和挑戰持開放心態。這樣的態度會吸引更多的機會和貴人進入你的生活。

雖然這是一個比較大原則的建議,但仍有其參考價值,貼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

最後,關於如何遇見貴人,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問自己:「在職場上,你更傾向於幫助怎樣的人呢?」如果你心裡有答案,相信很快可以發現改變自己人生的貴人!

(原文標題:羨慕別人總有貴人關照?一個轉念開啟貴人體質 )

本文為作者投稿,獲授權同意於《職場力》刊載 >> 歡迎投稿


職涯上【職場人際】的更多思考,這些觀點供您參考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