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玲出生於台北眷村,26歲才到美國,她如何挺過白宮職場霸凌,闖出一片天?身為少數曾進入美國中央政府的台裔女性之一,董繼玲深刻體認亞裔族群參與政治、為自己爭取權益的重要性。
文/李若雯 圖/王建棟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除了趙小蘭,台裔女性在白宮還曾有個董繼玲。出生於台北眷村,26歲才到美國的她,是如何挺過白宮職場霸凌,在美國闖出一片天?
董繼玲永遠難忘本世紀初的那個夏日。
那一天,她被叫到辦公室,她的主管,也是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賴許(William H. Lash III,暱稱比爾),指著她便是一頓痛罵,用盡了所有董繼玲這輩子能聽過最惡毒的言語,罵累了,賴許便直接叫助理打給白宮聯絡官,要董繼玲立刻走路。
走出辦公室,董繼玲腦中一片空白,她到底該怎麼辦?
前美國商務部副助理部長董繼玲,是除趙小蘭外,少數曾進入美國聯邦政府核心的台裔女性。
說起話字正腔圓、身材嬌小的她,出生於1958年的台北眷村,是前鐵路局局長董萍的小女兒,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
她自幼開朗、喜歡團體活動,且酷喜閱讀,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她申請進入加州大學長堤分校大眾傳播所就讀,那一年,她已經26歲。
董繼玲有一個鮮明的特質,那就是做事非常有計劃。考慮到學費昂貴,早在赴美之前,她便先修了門電腦課程,還去中央圖書館上圖書分類課程,讓她一入學,便能在學校資訊中心打工。
她更刻意減少參加華人社區活動,就為了打入美國主流社會。然而,她很快就發現,在大眾傳播領域,就算她憑藉努力拿到好成績,畢業後也很難在美國媒體界立足,她決定改攻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此外,她也體會到美國對移民的刻板印象。
她的房東是位美國老太太,一次聊天,她和房東說未來想在美國工作,對方卻直言,「美國才不需要移民,新來的亞洲移民只會利用美國領社會福利金!」
類似言論讓董繼玲五味雜陳,再加上父親也是公務員,她開始有了透過政府為華裔發聲的想法。
她進入以培訓公共事務菁英聞名的柯羅基金會(Coro Foundation)研習班,到市檢察長辦公室、布希競選總部等處實習,在過程中,董繼玲發現,其實美國各政府單位很需要精通中英文的人才,只是亞裔多數對政治興趣不高。
董繼玲也發現,移民要在美國發展,無論在美國主流社會或移民社群都不可偏廢,「妳要在美國得到重視,是他們有時候要藉著你做一個橋樑,」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研習班結束後,董繼玲在教友介紹下,得到加州政府就業發展局專員的工作,這是她在美國第一份正職,工作內容是對失業者發放救濟金,以及幫助失業者就業,加州華人多,董繼玲的中文專長在此派上用場。
但滿懷抱負的她,發現若照著政府組織的升官圖,要往上升只怕遙遙無期。
基層公務員都是事務官,若想突破年資限制,一定要當政務官,而當政務官的捷徑,便是先支持可能當選的州長參選人,待對方當選後,便有可能任命自己。
於是,董繼玲白天上班,下班便投入共和黨參議員威爾遜(Pete Wilson)的加州州長競選團隊,在華裔社區協辦造勢活動,威爾遜當選後,董繼玲便從小小專員,一路做到加州就業發展局亞裔聯絡官。
1994年,威爾遜派董繼玲回台灣,擔任首任加州駐台貿易投資辦事處處長,負責對台招商。36歲的她,成為全加州州政府職位最高的亞裔女性。
當時台灣經濟正快速發展,董繼玲除了推動台灣公司到加州設廠,同時,她也在台北成立加州經貿協會,由加州州長威爾遜與台灣省長宋楚瑜分別擔任兩地榮譽主席。1995年,總統李登輝訪加州,董繼玲也仔細安排,使李登輝務必能被以元首最高規格接待。
2000年,小布希當選總統,董繼玲被任命為商務部副助理部長,就此由地方政府走向中央。然而,董繼玲沒預料到的是,這條光榮的路,卻引她走入了最殘酷的職場霸凌現場。
在商務部,董繼玲的直屬主管、商務部助理部長賴許,是畢業自哈佛法學院的菁英,他聰明絕頂,但情緒起伏無定,對董繼玲更是不太友善。
兩人的關係,在賴許的主管提出希望帶董繼玲到墨西哥參與APEC會議後,更降到冰點,氣急敗壞的賴許,直接把董繼玲叫到辦公室飆罵,要她直接離職。
原本手足無措的董繼玲,後經提醒,想到自己和賴許同是總統任命的政務官,賴許並沒有權力解雇自己,董繼玲決定撐下去,「我覺得我沒有做錯,所以我一定要待下去,」她坦言,當時其實也不知道還有什麼路可以走。
但接下來等著董繼玲的,卻是長達近一年的職場冷暴力與霸凌,賴許不但不跟她講話,開會時還當著所有人面嘲笑她,「我那時候每天只想第二天上班,要怎麼活下去,」好不容易,董繼玲等到了平調至商務部少數族裔經濟發展署副署長的機會,才離開了霸凌現場,一路做到小布希總統卸任。
但讓董繼玲驚愕的事還在後頭,調職後兩年,她看到一則消息:賴許在自宅與妻子吵架,憤而與自己12歲的自閉症兒子反鎖在房間,先槍殺兒子後再舉槍自盡,那一年,賴許僅45歲。
即使美國近年講求族群多元,相較非裔與西裔,亞裔的聲量始終較小。
就算在亞裔人口比例最高(15%以上)的加州,90年代初,21位被指派的州政府官員中,也僅有一位是亞裔。
董繼玲分析,除了民族性外,相較於非裔、西裔,亞裔來美的時間較短,第一代移民都還在為生活奮鬥,公民意識對亞裔移民來說,並不是優先考量,再加上亞裔族群分散,除了華裔,還有來自泰國、越南、韓國的族群,彼此語言不通。
但事實上,亞裔對美國的貢獻甚鉅,以2021年為例,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是7萬美元左右,亞太裔家庭收入則高達10萬美元。
而官場一路走來,讓董繼玲體認到有迫切需求得提升亞裔的政治參與。2000年,她與夫婿、前美國交通部助理部長傑龍成立國際領袖基金會(ILF),目的便是提升亞裔的政治參與程度,由前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擔任名譽理事長。
每一年,基金會除了提供亞裔學生獎學金,更會選拔出30位亞太裔學生,直接送他們到白宮實習。如今ILF在全美有20個分會,在台北也有分會。
「她不會有情緒的問題,」ILF台灣分會理事長、珠寶設計家陳智權回憶,幾年前董繼玲因父過世返台,剛好ILF請趙小蘭來台演講,董繼玲在協助會務時,完全不會將私人情緒帶到公事上,讓他印象深刻。
在美國發展40年,長期為相對沈默亞裔發聲,董繼玲直率地說,她最深刻的感受,是人必須要為自己爭取權益,因為
“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 then you’re probably on the menu.”(你若不在餐桌上,就可能出現在菜單中)。要嘛奮起,為自己爭取權益,不然便只能任人魚肉。
2017年,董繼玲擔任全美亞太總商會(National ACE)會長,這是一個代表全美291萬亞裔商家的組織。
在疫情期間,美國反亞裔仇恨暴增,無數亞裔商家遇到困境,董繼玲除了與Google合作,替亞太裔小商家提供監視器外,更四處募款,一共募得800萬美元協助亞裔商家度過難關。
四處募款,碰壁的狀況自然不會少,董繼玲說,如今她最想分享的其實是失敗的故事,回憶初至美國,她說的英文美國人根本聽不懂,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試,她稱這是種”salesmanship”(推銷員性格),而美國總統就是全國最大的salesman,不斷說服民眾自己的理想,重點是不要怕被拒絕。
「人家說個no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最壞不過如此,那還能怎麼樣嗎?」她堅定地說。
(原文標題:台裔女性在白宮!挺過職場霸凌,董繼玲送台灣學生進華府政治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