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或身邊同事有這種狀況嗎?明明一次能說完的事,卻要擠牙膏分成好幾次講,因為「內向、不好意思」的性格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口請人協助,不僅影響職場人際,也讓人質疑工作能力,本文作者稱這種習慣為「溝通拖延症」,建議用兩個方法來改善,一是把溝通目標寫下來,讓其視覺化;二是直接邀約談話,你的思維就會全部集中在「如何成功」,而不是擔心失敗。
文/兆民
一位「喜馬拉雅FM」的聽友問我:「我很怕跟公司的老闆說話,可是我的部門每天處理的事情又必須讓他知道,我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時機跟他溝通,結果造成一些很難解釋清楚的誤會,這該怎麼辦呢? 」
我跟這位聽友深入相談後發現,她有內向者典型的「溝通拖延症」。
拖延症,是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畫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那麼什麼是溝通拖延症呢? 這是我自己發明的一種說法,主要是為了更容易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問題。
有溝通拖延症的人,都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就是恐懼,擔心說錯話。由於對自己的溝通能力不夠有自信,或者有過說錯話的經驗,所以特別害怕與別人展開談話。尤其是一想到要和公司老闆、重要客戶或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人談話,他們就會感到侷促不安,壓力重重,於是就一次次地把關鍵話題往後拖延,延誤了溝通的最佳時機。
溝通拖延症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明明一次就可以說清楚的事情,非要拖到第二次或者更晚才跟對方說。這也容易造成對方做出錯誤判斷,進而讓雙方都陷入被動,甚至互相產生不信任感。
我曾經碰到的一件事就屬於這種情況。
一名女員工走進老闆辦公室,從頭到尾都在講自己對現在推進的一個項目多麼不滿,儘管付出了許多努力,可還是覺得有問題。她表達這些資訊的時候很情緒化,與其說是在溝通,不如說是在向老闆宣洩和抱怨。
第二天,公司老闆收到了這位女員工發來的好幾條語音訊息。他還當著我的面點開語音讓我聽,我聽見這位女士在不斷重複上一次的談話內容。不過她發的最後一條語音很有意思,她是這樣說的:「我昨天在辦公室跟你說那些話,其實啊,一直是在暗示你,希望能得到你的支持,希望你能幫我協調更多的資源⋯⋯」
注意到了嗎? 她用了「暗示」這個詞。也就是說,這名女員工把要跟工作有關的事拆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表面的情緒化資訊,另一部分是話語之外對老闆的「暗示」,她把這兩部分內容分兩天說了出來。
我可以理解,這名女員工在第一次與老闆對話時,一定承受著某種情緒上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她對自己想要提的請求感到擔心,擔心遭到拒絕,於是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宣洩一下情緒,她覺得老闆應該能猜得出她的第二層想法,但事與願違。
其實,這類對話場景我們非常熟悉。
當我們鼓足勇氣想要跟對方坦白一件事的時候,話到嘴邊還是嚥了下去;準備好說A的,可是說著說著就拐到了B上,還順便表達了一個讓自己都吃驚的想法,這時候發現對方誤會了又拚命解釋,可是為時已晚。
每次聽到或遇見這種狀況,我都會為當事人著急,同時又感到惋惜。要知道,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機會真的是稍縱即逝。時機過了,人的心境也就變了,再去說那番話,恐怕早已不是原先的「味道」。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治療我們的「溝通拖延」呢?
你想要主動跟一個人展開一場談話,無論匯報工作、分享私事還是情感吐露,都說明你帶著比較強烈的溝通目的。可是心中光有一個目的是不夠的,因為人最擅長自欺欺人,一旦勇氣不夠,就會想出各種藉口壓抑自己的行為。
戰勝溝通拖延症的第一步,就是拿出一張便條紙和一枝筆,鄭重其事地寫下自己此次溝通的目標。也就是說,要在紙上寫下「我想跟這個人談的事到底是⋯⋯」或者「我需要馬上解決的事情是⋯⋯」,寫下來以後,把它貼在自己家或辦公桌的顯眼處。
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我來分享一件事。
二○一七年初,我所在的團隊臨時委託了三家製作公司完成外包工作,當時的專案比較急,所以採取了先開工再簽合約的做法。專案完成得滿順利的,可是後來在匯款給對方的環節上出了狀況。事情發生後,首先,我意識到必須先擬定一份正式的合約,把合約分別寄給對方簽名,可是眼下並沒有一份現成合約,必須重新起草,那麼這就需要請律師來把關。其次,我所在的團隊有嚴格的財務申報流程,拿到合約才能申報費用,而且每一筆匯出去的錢都要走一遍流程,也就是說我需要走三次流程,得找老闆簽三次名。這還沒完,在個人所得稅由誰來承擔的問題上,我們幾方出現了爭議,誰都不願承擔這部分費用。最要命的是,如果我不能把費用馬上付給這三家公司,很可能會影響後續的外包工作。
說實話,這件繁瑣的事讓我表現出了極度的拖延反應,一擱就是半個月,總是找各種理由逃避。即使對方催我,我還是動不起來。
就在這件事被拖了快一個月的時候,我終於決定拿出一張便條紙,在上面寫下一句話「今天必須匯款」,把它貼在了桌子的顯眼處。這張便條非常管用,我真的在一天之內解決了所有問題,並在下班前匯錢給對方。
你也可以採取同樣的做法。確定溝通目標後,把它寫下來。寫下來真的管用嗎?心理學研究發現,在認知過程中,人們對那些「視覺化」的事物往往更能增強表象、記憶與思維等方面的反應強度,這一現象被稱為視覺化效應。視覺化效應可以讓一件事變得更具體,它可以讓我們的某句話、某件事從那麼多想說的話、想做的事情中跳脫出來。這個跳脫出來的準備至關重要。
我們總會遇到看上去很難搞的事情。這些事情就像一面面冰冷的高牆,立在眼前,擋住去路,而你手中並沒有梯子。當我們站在這些難以越過的高牆下,如果稍有遲疑,就會乾脆放棄。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切斷後路,把你裝有貴重物品的「背包」扔到牆的另一邊,這樣,你的思維就會全部集中在「如何成功」,而不是放在對「可能失敗」的擔心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可能想出辦法來。
溝通也是如此。我們拖延對話實際上是一種對「困難談話」的逃避,因為缺乏應對困難的勇氣和策略。這時候,不妨讓我們把「背包」先扔過牆。比如說,你可以在談話前先給對方發送一條訊息,告訴他你有重要的事跟他商量;或者預約一家餐廳,並告知對方希望在那一天與其共進晚餐;如果實在難為情,還可以讓他身邊的人傳個話,表達你想跟他聊一聊的意願。既然話說出去了,你就必須履行這個承諾,接下來只要全力以赴準備談話內容就好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心理和內容兩個層面認真準備一次談話,談話失敗的可能性會降到很低。所以,當一場談話任務看上去艱鉅得難以完成時,你不妨把這個「背包」扔過牆去試試看。
節錄自:究竟出版社《內向者的溝通課──把害羞、慢熱、緊張、沒自信化為你的優勢/兆民著》
職場人際溝通卡卡的嗎?小編整理精選職場溝通課,提供大家參考:
課程名稱 | 課程瀏覽次數 | |
---|---|---|
破解溝通困境 掌握人心的職場溝通術 | 13,100次UP瀏覽 | |
8堂敏捷式自我修練課 高效溝通x成長思維 | 26,000次UP瀏覽 | |
跨部門溝通 掌握溝通風格成就雙贏共識 | 6,300次UP瀏覽 | |
貓世代的職場攻略 搞懂職場遊戲規則 找到我的生存之道 | 3,400次UP瀏覽 | |
向上溝通 創造雙贏的職場溝通思維 | 最新上架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