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美國和台灣有什麼文化上的差異呢?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女子表示,令她印象最深的差異是「個人」和「合群」,台灣人不太敢主動表達意見,但在美國很鼓勵人勇敢表達,不是單純按指令去做;此外,她還分享了其他台美文化差異,強調在美國週五是「小週末」,工作氣氛會比較輕鬆。
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來到美國工作之後,感受最深的文化差異是「個人」和「合群」的差別。在台灣,人們往往不太敢表達自己意見,害怕影響到他人或讓人不開心,但在美國,很鼓勵人們勇於表達意見,主管也會希望員工提出自己見解,不是單純按照指令去做;在旅遊上也很明顯,華人旅遊時習慣找伴,但在美國崇尚「個人主義」,許多遊客會選擇獨旅,不過度在意他人目光,自在做自己。此外,原PO更分享另外4點台美文化差異:
在台灣往往強調「不要太特別」,人們也習慣符合主流價值觀,但在美國每人都有各自特色,包容度也很高,讓原PO覺得「與眾不同」也不是壞事。
無論在學校或職場,美國的「導師」制度都很普遍,更容易獲得指導,減少迷茫的時刻,有人可以請教也讓原PO對於未來更有方向感。
在美國對於「週五」的概念和台灣不同,很多公司默認週五是「小週末」,氛圍會比較輕鬆,有些公司甚至會在下午舉辦小型聚會,原PO也提醒,在美國安排會議、面試不要選在週五,因為這天大家的心思已經開始放假了。
美國職場的「階級感」相對較低,與老闆關係也比較平等,可以直接稱呼老闆或主管的名字,人際互動較為輕鬆。除此之外,美國職場可以直接向主管提意見,公司政策或決策方向都可以,而亞洲則是較「階層化」,反而更注重禮節與層級。
延伸閱讀:職場國際戰爭的調停者:主管如何解決跨文化團隊的衝突?
此文一出,不少網友分享自身經驗,感嘆文化差異,「蠻認同的,可能我從小是讀美國學校,身邊的人比較還好,我有些課會跟碩士生一起上,可以發現這現象在碩士才出國的中國人身上尤其明顯,總是畏畏縮縮然後整天抱團取暖」、「我在加拿大也是,就是如果你有意見可以表達出來,不管對方接不接受都會尊重你」。
但也有網友提出不同看法,「我不認同旅遊的部分。背包客旅館本來就是提供給獨旅便宜住宿的選項,所以裡面當然會充滿獨旅者,能去歐美旅遊對台灣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想跟家人朋友一起去是很正常的,我認為這跟合群文化關聯不大」、「我覺得不習慣單獨行動不是原因,跟團一堆人都嘛我行我素拖延集合時間,主要原因就是語言,西方人在歐美旅遊相對亞洲人有優勢」。
延伸閱讀:
常見色斑類型包括:雀斑、曬斑、肝斑、老人斑和色素痣,而藥物或發炎後色素沉澱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些黑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等惡性病變,若未及時辨識,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職場中如何有效溝通、順利交辦工作,對於管理者與新世代員工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做這個對你有幫助」或「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做就對了」的說法,反而可能引發年輕同事反感,溝通專家分享兩個實用溝通技巧:「I句法」與「We句法」,本文節錄自《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疫情意外促成父母手足同住,讓原本疏遠的親情重燃溫度,也讓我重新思考「共老」的可能。當子女成家、伴侶老去,我們是否能主動創造另一種生活方式?從朋友買地合建、各自買樓、到自組小木屋聚落,共老的模式百百種。重點不在住得多華麗,而是有一群可以說話、互相照應的老朋友,讓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孤單。當情感深度與現實配套能夠兼顧,「和朋友一起老去」也不再只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值得計畫的生活藍圖。
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因此,要保持良好的體力,需要優先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品質。
你知道什麼是「屈公病」嗎?跟一樣是透過病媒蚊傳染的登革熱有何不同?由於目前全球屈公病疫情延燒,台灣也出現境外移入的病例(而且已是近5年的同期新高),我們該如何預防和判斷症狀呢?本文整理相關知識、一次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