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合群差異大 她曝4點台美文化上不同:面試、會議不選週五

2025-03-1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美國和台灣有什麼文化上的差異呢?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女子表示,令她印象最深的差異是「個人」和「合群」,台灣人不太敢主動表達意見,但在美國很鼓勵人勇敢表達,不是單純按指令去做;此外,她還分享了其他台美文化差異,強調在美國週五是「小週末」,工作氣氛會比較輕鬆。

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來到美國工作之後,感受最深的文化差異是「個人」和「合群」的差別。在台灣,人們往往不太敢表達自己意見,害怕影響到他人或讓人不開心,但在美國,很鼓勵人們勇於表達意見,主管也會希望員工提出自己見解,不是單純按照指令去做;在旅遊上也很明顯,華人旅遊時習慣找伴,但在美國崇尚「個人主義」,許多遊客會選擇獨旅,不過度在意他人目光,自在做自己。此外,原PO更分享另外4點台美文化差異:

1、鼓勵獨特性

在台灣往往強調「不要太特別」,人們也習慣符合主流價值觀,但在美國每人都有各自特色,包容度也很高,讓原PO覺得「與眾不同」也不是壞事。

2、導師制度

無論在學校或職場,美國的「導師」制度都很普遍,更容易獲得指導,減少迷茫的時刻,有人可以請教也讓原PO對於未來更有方向感。

3、小週末

在美國對於「週五」的概念和台灣不同,很多公司默認週五是「小週末」,氛圍會比較輕鬆,有些公司甚至會在下午舉辦小型聚會,原PO也提醒,在美國安排會議、面試不要選在週五,因為這天大家的心思已經開始放假了。

4、與老闆的關係

美國職場的「階級感」相對較低,與老闆關係也比較平等,可以直接稱呼老闆或主管的名字,人際互動較為輕鬆。除此之外,美國職場可以直接向主管提意見,公司政策或決策方向都可以,而亞洲則是較「階層化」,反而更注重禮節與層級。

延伸閱讀:職場國際戰爭的調停者:主管如何解決跨文化團隊的衝突?

此文一出,不少網友分享自身經驗,感嘆文化差異,「蠻認同的,可能我從小是讀美國學校,身邊的人比較還好,我有些課會跟碩士生一起上,可以發現這現象在碩士才出國的中國人身上尤其明顯,總是畏畏縮縮然後整天抱團取暖」、「我在加拿大也是,就是如果你有意見可以表達出來,不管對方接不接受都會尊重你」。

但也有網友提出不同看法,「我不認同旅遊的部分。背包客旅館本來就是提供給獨旅便宜住宿的選項,所以裡面當然會充滿獨旅者,能去歐美旅遊對台灣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想跟家人朋友一起去是很正常的,我認為這跟合群文化關聯不大」、「我覺得不習慣單獨行動不是原因,跟團一堆人都嘛我行我素拖延集合時間,主要原因就是語言,西方人在歐美旅遊相對亞洲人有優勢」。


延伸閱讀:

有職缺才找人,永遠慢一步!企業如何建立「長期人才庫」,確保關鍵人才不缺席?

你在等履歷,對手早已從人才庫發 offer!HR必學「養庫搶才」三部曲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關鍵人才的穩定供應。然而,傳統的招募方式往往侷限於「有職缺才找人」,這種被動策略無法應對 2025 年轉職潮、高技能人才短缺,以及企業間愈發激烈的搶人大戰。面對市場變化,HR 需要的不僅是短期補位,而是建立長期的人才庫,讓企業隨時擁有優質人才資源! 那麼,HR 該如何打造 「活」的人才庫,確保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

離職卻收到Counter Offer,公司慰留離職人員的手法與邏輯

Counter Offer是什麼?公司慣用的留人方式及背後盤算你想過嗎?

提離職卻收到公司的Counter Offer,為什麼突然「對你好」?本文揭開企業的留人招式與背後的真實盤算,將公司的思考邏輯一併納入評估,幫助大家更好判斷下一步該不該留!

面試公司真的會聯繫前公司查經歷嗎?擔心薪水報高被發現,怎麼辦? |職涯診所

面試公司真的會聯繫前東家查經歷嗎?薪資談判把待遇報高會被發現嗎?

面試到最後關頭,難免被遇到必考題:「您期望的待遇薪資是?」,這時有些面試者為求保險,通常會依據前東家(或現職)薪水給出參考值,但是據實以告又怕身價遭低估、又期望轉換工作後能有更好發展,因此難免在數字上給出「期望待遇值」,但面試公司的人資,是否真的會向求職者的前東家求證真實薪資嗎?到底在面試中「浮報薪資」是否有法律責任?有經驗的工作者分析:凡事仍應以誠實為上策,最重要的還是依自己的能力範圍開出符合身價的薪水。

中元普渡怎麼拜?

2025中元普渡怎麼拜?普渡供品及禁忌整理,拜拜禱詞這句不能說|公司普渡流程

2025年中元節是國曆9月6日(星期六),中元普渡的時間、地點,普渡供品如何準備?普渡禱詞怎麼說?中元普渡禁忌習俗有哪些?不論是自家普渡、公司普渡或參與聯合普渡的需知事項,或是中元補財庫方法,《104職場力》為你總整理,看懂怎麼拜。

在探索裡,認識自己、看見未來|一場親子同行的職涯工作坊

104人力銀行與EdYouth舉辦職涯工作坊,透過科系導航卡、升學就業地圖等探索工具,幫助國高中生認識興趣、探索未來職涯方向。學生在牌卡與互動中找出志趣與適合科系,家長同步參與共學,促進親子對話與支持。104提供生涯興趣測驗、學習歷程模板、落點分析等免費資源,讓探索不只停留在課堂,而成為持續找方向與自我成長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