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國際戰爭的調停者:主管如何解決跨文化團隊的衝突?

104職場力
2024.12.13
2304次觀看

當外籍員工成為團隊組成的一部分,主管勢必會面臨新的管理挑戰!在文化背景迥異的團隊中容易發生什麼摩擦?主管該如何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又該避免哪些NG行為呢?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有一天,主管同時接到兩位員工的投訴信,分別是台灣員工小明和外籍員工Mary,兩人在信上提到同一件事,但觀點卻完全不同:

小明抱怨Mary從不口頭知會專案進度,如期程有變動也只是丟個英文訊息,讓他和團隊摸不著頭緒,還要花時間詢問來龍去脈,有時候還會因為語言方面的理解有出入,導致最後雙方有訊息落差,很難向客戶交代,搞不懂外國人為何這樣做事。

Mary則抱怨,明明可以直接上公開的進度表單確認大家工作狀況,也有留下訊息,但老是要花時間額外口頭報告或參加會議,浪費許多工作時間,害她多次無法準時下班,並同步抱怨其他台灣籍成員,除了事事干預,還想改動她們做事的順序。

多元文化職場管理有多困難?同事關係比你想的更脆弱

台灣外籍勞工的組成多元,加上缺工情況日漸加劇,除了引進外籍勞力,放鬆畢業僑外生的留台規範、為國家留下好人才同樣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之一,這也代表未來台灣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共事的機率越來越高。但企業在補足人力缺口之餘,也要思考不同國籍工作者的管理方式,因為有些看不見的文化鴻溝,很可能會成為組織合作上的阻礙。

5個多元文化職場難以避免的管理課題

在企業中,外籍勞工與本地勞工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劃分或阻礙,這些情況可能包含:

1. 文化差異與話題不同

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外籍勞工和本地勞工可能存在價值觀、習俗和興趣上的差異,這可能導致難以找到共同話題,或無法理解對方行為。

例如,每個文化對「幽默」的接受度不同,對職場禮儀也有不同詮釋,如果觀念無法對齊,容易造成誤解或尷尬,甚至互相冒犯。

2. 語言障礙與溝通困難

語言障礙可能會是外籍勞工與本地勞工之間最難突破的點,即使雙方都能講一定程度的共同語言,仍然可能存在誤解、溝通不順暢或甚至放棄互動等情況,這都會影響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

3. 各自形成難以撼動的小團體

由於熟悉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外籍勞工和本地勞工可能更傾向於與同國籍或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形成小圈圈。這可能會增加團隊內部的隔閡,在合作過程中出現阻礙,影響整體的凝聚力。

4. 競爭與防範心態

在工作環境中,外籍勞工彼此之間,以及和本地勞工群體都可能存在競爭關係或防範心態,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團隊氛圍,成為專案推進的阻礙。

例如:本地勞工擔心對方搶飯碗,教學傾向留一手,或處處打壓對方群體;外籍勞工互相推託責任,覺得本地人排外等。

5. 工作風格與價值觀差異

外籍勞工和本地勞工對工作的認知、表現的風格和價值觀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重要性、優先順序、溝通方式、決策方向等看法可能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合作不協調,甚至與管理階層出現衝突。

這些劃分或阻礙可能會影響團隊的合作和效率,因此企業在管理多元文化團隊時需要重視文化敏感性、培養溝通技巧、建立共同價值觀,以促進團隊的合作和共融。

跨文化的成員其實很容易產生隔閡或衝突,這些都是主管必須面對的課題。


互動增加、紛爭反而越多?職場地雷其實很容易踩到

很多老闆或主管以為,想辦法增進本地勞工與外籍勞工的互動頻率,就能有效解決隔閡,結果反而衝突變更多,管理階層各個忙得暈頭轉向。那是因為大家對於文化敏感度不夠,不小心就可能踩到名為歧視的地雷。

職場大忌:歧視

無論有意還是無心,只要主管、員工們踏入以下6大雷區,就有可能為團隊和公司招來人際和法律上的麻煩。

1. 種族歧視

  • 直接歧視:「這些外勞就是愛偷懶」、「你們泰國來的就是愛講閒話」等。
  • 間接歧視:「你們國家的人怎麼都這樣」、「東南亞文化超級奇怪」等。

2. 文化歧視

  • 刻板印象:「我記得你們家鄉的人是不是都吃狗肉」、「越南女生都很溫順」等。
  • 比較優劣:「你們只會用手抓食物,很落後」、「每天都要跪拜好迷信」等。

3. 語言歧視

  • 嘲笑說話口音:模仿外籍同事的口音、取笑他們中文講得爛。
  • 強制使用中文:強迫外籍同事在公司只使用中文溝通,不尊重他們的母語。

4. 宗教歧視

  • 貶低信仰:「你們拜的神好邪門」、「你們的宗教都無用」等。
  • 排斥習俗:排斥、嘲諷或禁止外籍員工過他們的宗教節日或習俗。

5. 社會地位歧視

  • 階級觀念:將外籍勞工視為地位較低的人,不願意平等對待他們。
  • 歧視職業:將外籍勞工的工作職責視為低賤項目,看不起他們的工作成果。

6. 其他歧視

  • 外表歧視:嘲笑外籍同事的外貌、膚色、身高等,例如「印尼來的都好矮好髒」。
  • 性別歧視:單方面以對方的性別認定工作能力,例如「女性外勞就應該當看護」。
  • 個人攻擊: 針對外籍同事的個人特質進行攻擊。

職場中的歧視行為可能隱藏於言語、行為之間,需要特別留意避免觸碰他人的敏感議題。從種族到個人攻擊,都應該謹慎對待,以維護良好的工作關係。

職場歧視也是造成團隊分裂的原因之一。


想凝聚各路人馬,主管可以做點什麼?

既然跨文化合作是趨勢,那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更甚者讓團隊不同文化的成員能發揮各自優勢,創造雙贏局面?

與其補洞,不如從根本解決問題

  • 觀念培訓:提高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加強職場歧視的認知,減少誤解和衝突的發生。
  • 建立制度:制定明確賞罰機制,鼓勵大家釋出看易、遏止團隊間的惡意傷害。
  • 促進交流:請成員輪流分享自家有趣的文化,或一同慶祝不同國家的節日,增進趣味和交流。
  • 提供語言支援:請公司提供語言支援,例如:安排台灣成員學外語、外籍成員學中文;或會議上提供翻譯服務,幫助團隊成員克服語言障礙,促進溝通合作。
  • 設立共同目標:讓團隊成員站在同一條船上、為共同目標努力,練習配合彼此、互助合作,並在成功後共享成果。
  • 開放溝通氛圍:營造開放和包容的溝通氛圍,鼓勵團隊成員坦誠交流、面對面解決問題和衝突,及時止血、消除芥蒂。

透過這些方式,主管與企業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促進多元文化共融,讓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共享成果,並建立更加和諧、合作的工作環境。

注意!主管這些NG行為會加劇撕裂

企業或主管建立了制度、布達了規範、實施了策略,但為什麼狀況並沒有改善?主管在落實這些項目中,要留意自己或底下小主管是否出現NG行為:

  • 主管本身不能有偏見或偏袒心態:如果主管偏袒某一群人或對特定文化背景的成員持有偏見,那根本從一開始就錯了。
  • 雖奉命改革,卻只想交差了事:假如主管都抱持著「有做有算數」的心態,那成員一定感受得到,當大家都草草敷衍了事,問題就不會被解決。
  • 為了端出成果,刻意美化情況:所有的管理策略都是要因應團隊不斷優化、調整,不會立即有成果,也不會一試就成功,主管需有耐心,不要為了爭功而自欺欺人。

這些不當行為不僅沒有幫助,可能還會變相加劇外籍勞工與本地勞工之間的分裂和對立,影響團隊的氛圍和表現。

有效管理多元文化團隊,能吸引和留住來自不同背景的優秀人才,為組織帶來更大的價值和成就。因此,管理者應該重視多元文化職場的重要性,積極促進文化共融,打造一個包容、開放和和諧的工作環境,以激勵團隊成員的潛力,共同實現組織的成功和持續發展。


延伸閱讀:

職場專業情報第一選擇:履歷範本、自傳範例、求職面試、職場溝通、經營管理、工作心法、職涯規劃、中年失業、就業機會等。不只幫你找工作、找方向,更要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新鮮人、上班族、二度就業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