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60

2021.05.27 | 17658次觀看

40歲後,與其討好上司,不如與部屬打好關係|觀點

幫你衝業績的人都是部屬或後輩,不是上司。再怎麼討上司歡心,他們也不會拉拔業績沒有起色的人。而且一旦你捧的上司失勢,你也會連帶遭殃。上司過個十年就會消失,但你和下屬的關係會一直持續到你離開公司,甚至是離開公司以後。

現在這一輩四十幾歲的商務人士,由於年輕時受到的教育,養成了總先看「上司」臉色做事的習慣。比起「客戶的需求」,他們更可能在無意之中優先回應「上司的需求」。

四十歲以後必須盡早改變這種想法。

四十歲以前,你在公司內往來的人也許還是以上司、前輩為主。不過四十歲以後,上司、前輩和下屬、後輩這兩個群體的人數則是一半一半。雖然很想告訴各位對兩方要一視同仁,不過這裡我要斷言:「四十歲以後,受下屬喜歡比討好上司還重要」。

幫你衝業績的人都是下屬或後輩,而不是上司。再怎麼討上司歡心,他們也不會拉拔業績沒有起色的人。而且一旦你捧的上司失勢,你也會連帶遭殃的。

「看上司臉色行事」也許是經年累月所形成的惡習,是一朝一夕改不過來的。不過社長也好,董事也罷,再過個十年恐怕就看不到他們出現在公司了。

然而你和下屬與後輩的關係會一直持續到你離開公司,甚至是離開公司以後。哪一邊比較重要,很清楚了吧?

不必逢迎諂媚,「適時關心」即可

但你也沒必要對下屬過度獻殷勤,只要「關心」就好。有句名言說:「愛的相反是漠不關心。」這句話對組織來說也是一項真理。

美國一則針對家暴問題的調查顯示,比起施暴或虐待,「忽視」對於孩子的智能影響更大,同樣道理套在組織上也適用。一旦下屬或後輩察覺「這個人一點也不在乎我」,他對你的情感能量便會瞬間歸零,進而失去工作的動力。讓他們對上司抱持反感都還好一點,因為這會催生他們的「負能量」,進而轉換為幹勁。

關心並不是要你評斷「A很能幹」「B有待加強」,而是先試著了解他們的「為人」。

他們有什麼樣的童年;學生時代怎麼度過的;是為了做什麼而進這間公司(組織);工作上和私底下特別注重什麼事情,你要從平時的對話掌握這些資訊

說到這裡,你有辦法「正確寫出下屬的全名」嗎?那些備受景仰的領導人都能輕鬆做到這件事情。只要好好關心下屬,自然會知道他們的名字怎麼寫。無法正確寫出下屬和後輩的全名是「不關心的證據」,還請各位銘記在心。

人對於來自他人的關心是很敏感的。對方一旦感受到你的關心,自然會對你產生信賴與好感。

商務下半場比賽全靠「與後輩的關係」

「重視下屬多於上司」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這和你「退休後」的日子有關。

退休後如果繼續受公司聘用,你是「深得下屬信賴的人」,還是「眼裡只有上司的人」,會大大影響自己的工作待遇。這裡說的待遇並非指薪資,而是公司指派給你的工作是否重要或有價值。

你想在深受後輩依賴的情況下,開開心心地工作,還是要被當成包袱,冷落在一旁?退休後再聘的工作環境好壞,取決於你在下屬心中的形象。而且受下屬信賴的人,退休後還有機會以「顧問」身分受雇。想擔任顧問,除了某方面特別厲害之外,「和年輕人處得來」也很重要。

很多顧問一個禮拜只到公司上班幾天,仍能拿到十幾萬日圓的薪水。也有不少人身兼好幾間公司的顧問,退休後依然勤奮工作。

四十後如果想要再一次挑戰新事業,也可以考慮和年輕人聯手。LifeNet生命保險的創辦人出口治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年過五十才和岩瀨大輔攜手合作。打好與年輕人的關係,你的人生路才會更寬廣。

POINT:你有辦法正確寫出「下屬、後輩」的全名嗎?如果辦不到,從現在開始「關心」他們吧。

節錄自:先覺出版《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從1萬人的經驗談看見真正該做的事 / 大塚壽 著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