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MA面試經驗談:企研所學生通過兩關面試,為什麼最後失敗了?

畢業後找第一份工作,想成為數位金融MA要有哪些準備?作者分享當初從中央企研畢業前,準備數位金融MA面試及失敗的經驗過程,事前準備包括:透過就業博覽會蒐集職缺情報,準備履歷作品集、面試準備等,最後成功通過前兩關面談,而到了最後Final簡報關時,作者自認表現不理想,他有哪些反思?

文/Alex Chang

在上一篇的分享中,有和大家說到我當初為何要讀研究所,以及我是如何在研究所的時候發現與設定畢業後找尋第一份工作的目標,還沒有閱讀過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文章連結。

上篇: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企研所碩士生從挫折到確認目標

繼續與大家分享後續的故事,也就是我確立了畢業後要成為金融業的MA,但最後失敗的過程。


如何收集職缺情報?

我一直很喜歡DC超級英雄「蝙蝠俠」這個角色,不是因為他的超能力是I am Rich,而是他擁有「很擅長收集情報與分析局勢」的能力。記得當時是2016年的3月,也是學校就職博覽會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當時因為我的目標就是要當數位金融的MA,所以有報名了幾場的企業說明會,記得有聽了中信金、玉山金、富邦金的分享,回顧的當時情況我坐在台下專心的做他們分享說明會的筆記,但只有在做紀錄,並沒有思考。

「只有做紀錄,並沒有思考」是什麼意思?

就是我收集到的資訊有很多其實是在招募官網上搜尋得到,例如MA計畫、MA面試流程、MA需要具備什麼人格特質等,這些資料透過Google或是企業官網都能夠找到。

而更重要的是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應該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公司會想要推出MA計畫?MA計畫的本質是什麼?我期望在MA計畫中獲得什麼?那些已經成為MA的學長姐,他們過去擁有哪些經歷?

這些問題是在我從招募說明會收集到資訊後,並未做分析的。因此在後續準備MA履歷的過程中,雖然有掌握了差異化原則,但沒有辦法在差異化的細節中做體現,與這家企業需要的數位金融MA的人才方向做連結,所以寫出來的MA履歷版本都大同小異。

延伸閱讀:金融業MA徵才倒數!看6銀行薪資及資格條件|MA常見問題

回頭看當時的情況,如果要避免這些錯誤發生,在設定好目標後,我應該會列出以下3項收集情報的方針:

  1. 多參加幾場校園就業博覽會,收集數位金融相關職缺
  2. 參加校園就業博覽會時,多跟攤位的學長姐聊天
  3. 網路搜尋相關工作的心得分享,禮貌詢問是否能coffee chat


1. 多參加幾場校園就業博覽會,收集數位金融相關職缺

這個行動方針背後的意義在於:不要僅限於銀行的數位金融MA職缺,也可以多找尋類似職缺。例如科技公司行動支付的PM職缺,讓自己在未順利錄取數位金融MA時,有其他備案可以選擇。

此外,除了學校本身的就職博覽會,也鼓勵多跑幾場其他校所舉辦的就職博覽會,原因在於有些企業只會挑選某些學校去擺攤,假若心儀的公司並未在自己的學校擺設攤位時,又要取得第一手的資訊,就必須要去其他學校的就業博覽會上找尋機會。假設真的擠不出時間多跑幾家,也可以只去台大校園就業博覽會就好,因為除了擺攤企業最多,到現場支援的學長姐也會最多,也比較有機會和他們聊天,收集職缺情報。

假設是大三或碩一的朋友,也很建議去校園就業博覽會收集情報,原因有兩個:

  1. 感受一下求職找工作的氛圍,讓自己在明年找工作時能夠立即作出行動
  2. 找尋有沒有感興趣的職缺,掌握職缺情況,在明年畢業前事先做準備

延伸閱讀:就業博覽會怎麼逛?拿offer的人做足這4點

找到第一份工作,應該是學生面臨從學校畢業時最大的一個挑戰,因為不像考試一樣,有取得分數,就會有學校可以就讀,因此能夠在畢業前事先體驗找工作的氛圍對於心境上會有一些不同的轉變,等到升上大四或碩二就可以直接開始制訂行動計畫,尋找心儀的工作。

除了感受求職的氛圍外,假若當時也不知道畢業後要幹嘛,可以趁這個許多企業都聚集在同一處的機會,尋找可能感興趣的職缺內容。雖然Google很方便,但要同時搜尋上百家的公司,以及到底有哪些公司,這些問題想到就令人覺得會花費數日時間,因此透過就業博覽會能夠縮短搜尋感興趣的公司、職缺的時間,也能從與現場學長姐的交流獲得第一手情報,怎麼想都是一件很划算的作法。

此外,若因為參加完就業博覽會後發現對某幾家公司的工作職缺特別感興趣,可以再進一步搜尋特定內容,並開始盤點下學期的準備計畫,會比在網路上沒有目標的胡亂搜尋更加有效率。

2. 參加校園就業博覽會時,多跟攤位的學長姐聊天

前述內容重複提到與攤位現場學長姐聊天的重要性,這是為什麼呢?

一樣以蝙蝠俠做舉例,當高譚市有案件發生時,他一定會根據先前採集到的線索,到處去問跟這個線索有關的人員,像是戈登警官、黑幫老大、小丑等人,為的就是在交流過程取得跟案件有關的第一手消息,或是收集到一些預期外的資訊內容。

回到搜尋心儀工作的場景也是一樣,有些情報要透過與人面對面交流才有辦法獲得,而在與人聊天的過程中,也能從中感受一下:「未來進入這家公司工作時,同事很可能就是在攤位上看到的學長姐,他們帶給你的感受是如何?」這些經歷是很難透過在網路上搜尋所獲得的。

雖然一直強調多跟攤位的學長姐聊天很重要,但因為當天的參加就業博覽會的人數一定非常多,很可能聊天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因此為了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收集到情報,事先準備自己好奇的問題去向他們請教這點相當的重要,假設都沒事先準備,到了現場剛好學長姐有時間跟你分享,但都是問一些網路上就能找到的資訊,豈不是很可惜。

因此我當初在參加就業博覽會時,通常會準備3~5個泛用性與客製化的問題,首先會用1~2個泛用性的問題做開場,之後會再問1~2個客製化的問題,如果時間允許會再加碼問一些備用的客製化問題。

以下是針對銀行數位金融MA職缺所準備的問題清單:

我的泛用性問題清單:

  1. 平常數位金融MA的工作內容有哪些?能和我分享一下平常工作上會接獲哪些任務類型嗎?
  2. 當初在準備數位金融MA的求職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挑戰或阻礙嗎?
  3. 假若我對於數位金融MA很有興趣,能分享一些工作準備的建議嗎?
  4. 先前有了解到數位金融MA的面試好像有團體關卡與簡報關卡,能好奇問一下面試官都會問哪些問題?
  5. 在說招募說明會的時候,人資有提到數位金融MA的培訓計畫,想請教一下培訓的過程中的狀況,是有30天的職前培訓開始輪調,還是一邊輪調一邊參與MA計畫的課程?

我的客製化問題清單:

  1. 想問一下學長姐,除了這家MA外,你當初有錄取哪幾家,為何最後會選擇這家?
  2. 在參與MA計畫的過程中,你覺得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3. 如果是新鮮人,你會建議他第一份工作就選擇MA嗎?
  4. 你當初為何會想要應徵數位金融MA啊?
  5. 先前有提到MA好像有機會可以去海外做輪調,先前有發生過數位金融MA去海外輪調的案例嗎?

以上是我當初去參加台大就業博覽會前準備的幾個問題,但這些問題是我從招募說明會與網路上收集到的一些資訊後,思考我自身的現況以及還有哪些可能是我對於這個職缺感到好奇的問題,所統整出來的,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大家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狀況去新增與調整裡面的問題內容。


3. 網路搜尋相關工作的心得分享,禮貌詢問是否能coffee chat

前面提到,因為參加校園就業博覽會的人很多,現場的學長姐可能已經被上百個問題轟炸到身心俱疲,因此有可能你事前很用心準備的問題,但仍無法收集到你想要的資訊,這時候該怎麼辦?

有一個建議的作法是從網路上搜尋有沒有人在分享與你感興趣職缺相關的文章,或是在LinkedIn上找找有沒有校友在這家公司任職,禮貌性地詢問是不是有機會可以請他喝一杯咖啡,和我分享關於這個工作的心得。

這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該怎麼向一位完全不認識的人開口詢問?」

我覺得會分享面試或工作心得的朋友,應該都是滿樂於幫助他人的,可以嘗試詢問是否可以進行coffee chat。好處在於,有一個完整不受干擾的時間可以和他詢問工作相關的各種問題,也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這個工作的真實情況跟我想的不一樣,然後尋求可朝哪些地方做調整的建議。

我當時剛畢業找工作時,並沒有做coffee chat,很多時候都是以網路搜尋與參加就業博覽會所收集到的情報為主,但隨著自媒體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都會在網路上分享面試心得或工作經驗,也許coffee chat會是一個能夠收集到關於這個工作完整資訊的一個方式。此外,coffee chat的形式可以是很多元,例如參加學長姐回校舉辦的講座,又或是線上交流等,這些都是一種coffee chat方式,目的是希望能夠取得一個完整不被打擾的時間,和對方請教問題,收集到有關的資訊。


如何分析職缺競爭局勢與準備作品集?

當我們收集到足夠多的職缺情報後,下一步就是要開始分析目前的局勢以及準備撰寫履歷,當初我發現數位金融MA不乏都是台政等名校畢業,或是海龜的留學生,因此想當然之後面試數位金融MA的過程,競爭一定非常激烈,我該怎麼準備?

先前有提到差異化的重要性,但差異化還不夠,必須要體現具體的行動力才行,當時我了解到因為在設定畢業後的工作目標晚了很多,因此有些人可能很早就在補足數位金融相關領域的實習與活動經驗,所以在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的情況下,我不可能讓時間重來,所以我當時做了一個決定:「製作出一份有關於數位金融的作品集,然後帶去與面試官分享」。

準備作品集:商管學生怎麼做出差異化?

什麼叫做數位金融的作品集?在與大家分享前,我們先來聊聊作品集這件事,相信有在從事Coding或是UI/UX領域的朋友一定對於作品集這三個字感到不陌生。作品集顧名思義就是將許多的作品打包,然後像是用畫廊的方式來呈現,讓面試官可以透過你的作品集快速掌握你擁有哪些技能,以及未來他在錄取你時,你的這些技能可以幫助他解決哪些問題,但對於一個商管的畢業生而言,系上很少在說明作品集的重要性,這也是後來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才體悟的,然而商管畢業生這時會遇到一個硬傷:「我又不像理工或是UI/UX的學生,可以透過Coding或是Illustrator、Figma來整理作品集,那該怎麼辦?」

我當初也是遇到一樣的問題,我大學是財金系畢業,碩士班又是讀企管,老實說就是一個純到不行的商管學生,這些人放到一起去面試時,由於大家都這麼純,一定是去比學校成績、實習、社團等項目,因此若要突圍,我必須要換另一個準備履歷的路線,當時我就決定要用作品集來做出差異化,並以數位金融為作品集為內容,但這樣還不夠,要用什麼形式呈現才是關鍵?

因此自我資源的盤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在讀企管碩士班時,有很多時間都是在做PPT的簡報,過程中也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該如何做好PPT,所以我想到可以在面試時,透過PPT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與案例說明,加深面試官對我的印象。

當我決定使用PPT來準備我的作品集,而行動支付是一個很好發揮的主題,我就開始使用Google Alert的功能,訂閱行動支付有關的新聞,從中養敏感度,並思考如果今天我是數位金融的MA,看到這個新聞時我會怎麼做規劃,持續大概45天、對於行動支付有一定的掌握後,就來嘗試設計行動支付的產品藍圖與商業模式,作為一個面試時與面試官分享的一個數位金融產品提案,也可以當作模擬進入MA面試Final簡報關的練習。

延伸閱讀:面試官怎麼看作品集(上):作品集除了作品,還要放什麼?


準備履歷與面試

在確認我要準備的作品集方向後,另一個就是履歷,到底履歷該怎麼寫,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現在回過頭看我當初畢業時候寫的第一份求職履歷,和現在轉職時寫的求職履歷,以及上了大人學所開設的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的課程,可以總結出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1. 事件與目標要有關聯性
  2. 事件盡可能用數據化的方式做說明
  3. 使用STAR原則來回答開放式問題

1. 事件與目標要有關聯性

當初我在寫履歷的時候因為發現自己的經歷沒有其他人豐富,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寫進來充實內容,但有些經歷其實跟要面試的職缺,也就是數位金融毫無關聯,因此無法讓人看出這些經歷與目標之間的關聯,進而產生聯想和想像的畫面,所以履歷無法被人看見的機會也很高,因此如何讓事件與經歷產生關聯就顯得格外重要。

先前有提到我為了數位金融MA目標,寫了一份相關的論文研究,並做了面試的作品集,這些事件就是與目標有顯著的關聯;然而像我參加校園的創業競賽的題目是跟「聲音」有關,本身題目就不重要,重點在於我如何運用數據發現問題,選擇解決方案的經歷,當成為數位金融MA遇到要探索新商場機會與產品可能性時,能夠派上用場,這就是一段能夠與目標產生關聯性的重要經驗。

2. 事件盡可能用數據化的方式做說明

當我們描述一段事件經歷時,可能會用很平鋪直述的方式來做說明,例如:

我舉辦了一場校內學生知識分享活動,提供大家自由交流不同系所課程與活動的空間。

這就缺乏數據化的方式來強化事件的成效有多大,若能在文字中加上「我舉辦了一場校內100人的學生知識分享活動,包含企管系、資工系、資管系等,提供給大家自由交流彼此不同系所課程與活動的空間」,雖然只是補上了100人這個數字與描述參與人的細節,但就面試官的角度就能夠去判斷這場講座的規模與活動性質。

3. 使用STAR原則來回答開放式問題

在準備MA的履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開放式問題,例如:請你想像一下10年後台灣數位金融發展的樣貌?請和我分享你遇到挫折的經歷?

這類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問題,在面試中非常常見,因此若要能在有限字數與時間限制下,使用STAR原則來表述經歷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STAR原則是由4個英文單詞所組成,分別是 Situation(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 Result(結果)。Situation是指當時發生的時空背景,Task則是當下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做出了什麼Action行動,最後產生了什麼樣的Result結果。

舉例我當時在回答遇到挫折的問題時,引用我參加棒球隊徵選、落選,到最後贏得北區財金系壘球第四名的案例,就是使用STAR原則:

情境:在大學二年級時我報名參加學校棒球隊的徵選
任務:為了能夠在一個月後的測試會脫穎而出,我開擬定我的棒球特訓計畫
行動:在好友的協助下,每天進行擊球、守備與體能的鍛鍊計畫
結果:然而在測試會結束後,未能順利成為學校棒球隊的一員

情境:但我不就此灰心
任務:開始檢視與調整我過往訓練菜單的內容
行動:持續加強我的球技,隨時將自己準備好,以迎來下一次的機會
結果:最終我在北區財金系壘球大賽中大放異彩,並幫助我的球隊獲得大賽第四名的成績

總結:我很謝謝那時的自己沒有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放棄,讓我在未來有能力實現夢想,這也使我更加確信,挫敗並不可怕,反倒是個機會讓我可以檢視過往的不足,只要予以修正並持續努力,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另一個使用STAR原則是我工作後準備轉職面試時,同樣是被問到遇到挫折的問題時的案例:

情境:畢業後剛任職於銀行數位行銷部時
任務:主管要求我在4個月內完成理財中心雲端金融服務流程優化計畫,提升理財中心人員使用Salesforce,推廣金融產品之效率
行動:接獲任務後,我積極聯絡業務單位窗口,共同討論流程優化內容,調整與修正Salesforce系統功能
結果:然而於2個月內所設計的系統功能,未能幫助業務人員提升業務推廣成效

情境:面對這樣的挫敗,我重新審視當初規劃的優化項目
任務:我從顧客服務的角度出發,重新檢視業務單位服務顧客的流程
行動:模擬業務人員在使用Salesforce系統提供產品與服務時,可能會遇到的阻礙,並大量閱讀Salesforce學習資源,找尋系統功能與業務流程的切合點
結果:我提出顧客歷程追蹤的系統功能規劃,幫助業務人員即時掌握顧客動態,適時給予提醒與關懷,強化顧客關係管理,提升業務推廣成效

總結:除了幫助業務單位有效提升業務推廣,也順利考取Salesforce Certified Administrator證照,贏得主管與同事們的讚賞

相信透過上述兩個案例,大家應該更能夠掌握使用STAR原則來準備開放式的問題。


回顧失敗原因:為何我最後沒有成為數位金融的MA?

經過一連串的努力與準備後,我順利透過履歷審核與第一次、第二次的主管面談,到了最後Final簡報關時,我並沒有表現得很理想,現在回顧當下失敗的原因總結有三點:

  1. 說明內容太發散,不夠聚焦
  2. 說明案例缺乏統計數據佐證
  3. 面對質疑時的表現不夠從容

1. 說明內容太發散,不夠聚焦

進行金融業MA Final簡報之前,人資會寄出題目給應徵者做準備,準備時間為2天到7天不等,端看各家的規定,題目都會是很宏觀的題目,例如:

  • 請說明傳統銀行在面臨行動銀行的衝擊時,該如何因應?
  • 各國最近都在研擬央行數位貨幣政策,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來取得市場先機?
  • 我們XXX銀行擁有300萬以上的用戶,未來如果要發展加密貨幣的支付方式時,你覺得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這些跟國際趨勢與現況做比較的問題,很容易會出現在金融業MA Final簡報關卡,主要是想考驗應徵者資料收集、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等綜合能力。

當時我只有2天時間要去處理這類型的問題,一時半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當天簡報內容非常發散,缺乏明確脈絡與核心思想,讓高階主管聽完後,完全不曉得簡報的重點在哪,我想這是其中一個失敗的主因。

現在回顧起來,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問題且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擁有一個良好的解決問題框架,將複雜的問題做拆解,也許就不會手忙腳亂、完全掌握不到重點。因此這邊想推薦一本書《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這本書是我在加入顧問業時反覆閱讀的書籍,裡面所提到的MECE技巧幫助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有框架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如果我當時在畢業之前有看過這本書的話,在面對金融業MA Final簡報時,就不會這麼慌張且無所適從了。

2. 說明案例缺乏統計數據佐證

另一個敗點可能是在說明案例的時候,我並沒有收集到足夠多的資訊來證明我的論點,但這件事就會回扣到內容太發散,不夠聚焦問題,因此在準備這類論述型的簡報時,第一步一定是先拆解問題,然後定義問題,再來是學找解決方案,當確認這樣的骨幹後,就要幫解決方案找佐證資料,來支撐你的解決方案是可行的,若遇到質疑時,也有辦法從容地用收集到的佐證資料來回答,消除對方的疑慮。因此若時間重來,我會這樣設計金融業MA Final簡報的框架:

  1. 定義問題:讓聽眾知道這次的要探討的方向
  2. 分析問題:讓觀眾了解你的思考脈絡
  3. 解決問題:讓聽眾知道你是如何尋找解決之道
  4. 資料佐證:用數據、案例或研究的資料等方式支持你的論點
  5. 總結:回顧這次的報告內容,並擬定Next Step

3. 面對質疑時的表現不夠從容

最後一個失敗的原因是在處理面對質疑時,缺乏足夠信心去表達。分享一個當時面試時被問到,到現在依然讓我記憶猶新的問題:「我們歷屆的MA很多都是台政或海龜名校畢業的,但你才中央畢業,能和我說說為什麼我要錄取你?」

當下我被問這個問題到時,確實讓我啞口無言,雖然我知道在面試時免不了會遇到這類刁鑽的問題,想要考驗應徵者在面對高壓的環境時,該如何因應和處理情緒,然後從容的面對的能力。

可能是因為受到簡報表現沒有很好的影響,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腦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這類質疑性的問題很適合拿來當作MA面試的考題,因為當順利進入MA的培訓計畫後,一邊要負責處理輪調單位的業務,一邊要負責處理MA的培訓計畫的任務,由於是MA的身份到單位輪調,一定會被指派做一些研究報告和參與策略規劃型的專案,常常會需要跟主管們進行報告,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質疑,且MA雖然薪水高,但也會背負著被淘汰的壓力,因此我覺得在Final關能遇到這類質疑型的問題是一個還不錯的考驗。

此外,也是因為有了這段MA的面試經驗,讓我在之後其他工作面試過程中比較不容易緊張,也了解到面試問題準備不足或面對質疑時該如何應對,算是一個滿寶貴的經驗。

延伸閱讀:面試經典難題「你覺得公司為什麼要錄用你?」怎麼答才能化解尷尬?


後記

當初一直有在想是不是該與大家分享我畢業時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這件事,因為這是一個失敗案例,我最後雖然有找到第一份工作,但並不是我預期中成為數位金融MA的目標。後來在今年春節的與學弟聊天的過程中,讓我想到其實經歷沒有分好與壞,因為每一段過程都是有他的故事,雖然是一個失敗案例,但透過分享還是能夠幫助到可能正處於畢業迷茫,或是如何設定轉職目標的朋友,因此最後還是把這篇文章寫了出來,但因為資訊量太多,所以分為上下兩集來做說明,若未來有遇到「快畢業不知道未來要幹嘛?」或是「第一份工作該如何選擇大公司或小公司?」等畢業求職問題,很歡迎來信做交流!

(原文標題:身為一位剛畢業的企研所學生,我當時是如何找工作的?〈下篇〉


履歷為何被已讀不回?第一份工作怎麼談薪水?最新職業開箱都在《104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