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遇過自己的期望薪資與企業出現落差?本文透過一名網友的遭遇,探討薪資背後的公司預算與職位定位差異,幫助求職者更了解薪資談判背後的邏輯,從而在面試中輕鬆應對。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一名軟體及網路相關行業的網友,上《104職涯診所》分享一段面試產品經理(PM)的經歷。擁有7年相關工作經驗並在過去職涯中累積不少實績的原PO表示,面試過程一開始相當順利,幾位面試官對他的能力表示讚賞,並認為他的背景確實符合該職位的需求,但當談到薪資期待,原PO基於過往無經驗時的5萬6薪資,開出6萬價碼,沒想到面試官卻笑出聲來,並轉向其他人問道:「6萬?我們是不是活在不同的星球?」此話一出,眾人皆笑,讓原PO感到非常氣憤,忍不住發文詢問,這樣的薪資要求是否真的顯得不自量力,或是對市場行情的理解有誤呢?
針對原PO的疑問,綜合Giver們的觀點與過往經驗,推測出面試官的反應有幾種可能:
雖然同樣是產品經理(PM),但不同產業、地域、規模的企業對PM的定義、工作型態及賦予的權責存在顯著差異,有些企業將PM視為核心職位,因而願意支付較高的薪資,但部分公司的PM可能僅是次要角色,這凸顯了各行各業在「人才評估」與「人事預算」上的不同取向,導致薪資落差難以避免,面試也是幫助求職者釐清該職位的具體定位。
很多時候企業與求職者的薪資期待不符,不是求職者開價是否過高、人才有沒有價值的問題,而是受到「企業對該職缺的薪資預算」限制,這才是真正影響薪資上限的因素。
因此,若原PO面試的企業本身能提供的薪資有限,那麼就應理解彼此所處的狀況的不同,無需因此感到氣憤或挫折,這僅代表雙方並沒有合適的緣分。
求職者在履歷中所列的期望薪資也可能是造成落差的因素,特別是當期望標示為「面議」或「依公司規定」時。如果求職者明確提供了6萬到8萬的薪資範圍,那麼企業在邀請面試時,理應已有相應的心理準備,但若沒有給出具體數字,從過往經歷中也無法得知薪資範圍,則在談及期望薪資時,雙方之間很可能就會出現期望上的落差。
因此在主動應徵前,必須事先了解這家公司普遍能提供的薪資範圍。假設該公司的薪資範圍通常落在4萬多,那麼開出6萬確實顯得突兀,如果在已知公司薪資可能比期望中低,但還是想嘗試的情況下,建議在履歷上把薪資期望寫清楚,或者直接另尋其他規模較大的公司,便能降低原PO事件的發生,進而節省時間與精力成本。
另外,為了更準確地評估合理的薪資要求,求職者們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及公司業界的薪資進行核對,這樣可以更吻合公司需求和預算,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挫折。
• 免費預估&制定最精準的薪資成長策略:領取薪資報告
• 各行業薪資查詢的推薦工具:104薪資情報
無論出於什麼理由,「資方最後表現出來的態度不恰當」為普遍共識。多數Giver認為,面試是一個雙向評估的過程,求職者可以透過面試官的態度推測入職後可能面對的各種情況,因此當對談中已明確感到不悅時,代表這可能不是一個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地方,無需強求、情緒更不必隨之波動,維持平常心與禮貌完成面試即可轉換目標。
若後續得知是壓力測試,下一關面試或談薪時可以針對組織的氣氛、合作方式進一步詢問,確保自己充分了解團隊的文化與運作模式,以及未來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是否舒適並符合自身期望。
最重要的是,了解面試結果與期待薪資之間存在各種可能性,不要因為一場面試而陷入自我懷疑或感到挫折沮喪,記得每次面試都是一次學習,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應對能力,未來定會迎來更合適的機會。
延伸閱讀:
對目前的公司感到失望或迷惘,常會冒出「是不是該跳槽」的念頭?作者透過3步驟檢查你的未來願景,確認目前公司是否真的無法實現這個願景,並提供跳槽前必做的準備清單,幫助做出更穩健的職涯選擇。本文節錄自《年薪翻倍的向上轉職法》。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隨著年紀增長卵子品質漸走下坡,容易遇上不孕的問題,也讓冷凍卵子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冷凍卵子是保存生育能力以及延遲生育計畫的有效方式,不過冷凍卵子是什麼?誰適合冷凍卵子?本文一次解冷凍卵子的基本原理、適應症、流程、風險,並解答常見的疑問。
別再小看你平常吃的油!過量的飽和脂肪酸、高油飲食,其實正默默加速身體老化。這不只是熱量的問題,而是發炎反應在體內悄悄升高,讓你元氣大傷。想抗老,從廚房開始改變!蒸、煮、烤、微波等少油烹調法,再搭配對的油,就能有效降低發炎風險,維持青春健康。本文將帶你認識各類脂肪酸的差異,教你如何用油用得聰明,讓飲食成為你抗老的第一道防線。
人到了某個階段,特別是中年時期,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人生上半場的選擇,思考這些選擇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一成不變,內心開始渴望改變,那麼也許,這正是轉型的契機。這種想法並非來自對現狀的不滿,而是對未來的更多期待。
即使你今天收到了五個讚美,只要有一句批評,大腦偏偏就只記得那一句?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負向偏誤」在作祟。這是我們大腦的保護機制,使我們傾向於關注負面訊息。然而,如果我們能透過簡單的「感恩練習」──例如回想今天是否有讓你微笑、安心或被照顧的瞬間,慢慢將注意力拉回正向,就有機會改寫這個比例。每天花一點點時間練習說謝謝,不只是心情變好,更是替自己的大腦安裝一套更平衡、更健康的運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