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職場

2023.07.06 | 4340次觀看

「不要想就好了、放輕鬆啦…」面對憂鬱親友,8句話別說出口

當身邊親友反覆提及有「完美主義」,已產生焦慮或憂鬱的情緒,你可以怎麼做?精神科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8句避免說出的話」,例如把所有的義務語句改為權利語句,以「可以」來取代「應該」,在言語達成同理來陪伴對方。

文/陳俊欽醫師

通常完美主義表現在外的,可以歸類為焦慮與憂鬱兩者,因此,要幫助對方的第一步,就是適當地應對其中的「焦慮」與「憂鬱」,才有可能進一步同理,進而幫助他們。簡單來說,你必須先接住他們才行。

不要用「別緊張」或「放輕鬆」安慰他們

焦慮的本質,是一種人們想控制自己,卻又「難以控制」的感覺。倘若你要親友「放輕鬆」,等於要求對方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對方會因此更強烈感覺到自己瀕臨失控,心裡想著:「糟糕,他叫我放鬆,但我怎麼越來越緊張,怎麼辦?」焦慮感不但無法平息,甚至會越來越嚴重。

無法具體被執行的事情不要說出口

「你就是容易想太多,放開心胸,煩惱這些也沒用呀?」「開心點,何必為了這種事板著一張臉?」「事情就讓它過去,不要去想就好了。」

這類的話語可能是我們時常拿來安慰別人的話,然而,換個角度想想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學過怎麼抬腿走路、如何蹲下、怎麼舉手拿蘋果、如何騎腳踏,就是沒有學過怎麼「開心點」,沒上過任何一堂「不要去想就好了」的課。

你可能以為用輕鬆的語氣講這些話,對方就會跟著自己一起變得輕鬆;事實上,你等於在命令對方指揮一條根本不存在的「神經迴路」。

對方知道你很努力想幫忙,也不忍心看你失望,在自己心情糟透之餘,還要強撐著笑臉,卻始終沒辦法做到你所期望的「開心點」,不但內心自責不已,甚至加倍懷疑是不是自己很沒用,反而更對眼前的一切事物充滿了無力感。

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去否定親友的遭遇

「你遇到這些算什麼?我當年更大的打擊都熬過來了……」人們有時候會企圖以自己遭遇過更大的艱難來為對方打氣,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通常講到最後,往往都是說話者在回顧自己的豐功偉業,把對方的感受晾在一邊。倘若說話者是長輩,那聽話的那一方還得邊聽邊附和:感謝你提供的寶貴建議。

當你講出「你遇到這些算什麼?」「我當時也碰過……」之前,請先提醒自己,痛苦是不能比較的。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所面臨的困境、擁有的資源都各自不同,共同的經驗固然可以作為借鏡,但我們無從決定對方會不會因此而陷入低潮,所以別急著從自己的角度,來否定眼前的人所遭遇的困境。

「正能量」的言行要盡量避免

當對方心情不好時,面對旁人樂觀積極的言語或行為,不但不會受到正面能量的影響,相反地,還會導致他們自慚形穢,感到與別人格格不入,而變得更加沮喪。

「大家都這麼努力希望我快樂,但我就是快樂不起來。」「你們才是一家人,我不是。如果沒有我,這個家該多麼幸福啊,我應該永遠消失的。」經常在社群上流傳的正能量名言、過於勵志的話語,都可能會讓深陷痛苦的人更加自責。

不要故作輕鬆或刻意輕描淡寫

「就這麼簡單的事,你也可以煩惱成這樣!」這樣的話不但沒有同理對方的感受,還可能讓他們聽了以後,心想:「糟糕,連這麼簡單的事我都沒辦法放輕鬆,我真是個沒用的人。」

當語句當中存在著刻意輕描淡寫或經過美化的詞彙時,很容易被對方反過來延伸,認定自己「連○○○也做不到」,反而會產生與你的原意相去甚遠的結果。

不要拿「事實」來安慰對方

「都已經考不好了,再想也沒有用。」這樣的句子雖然陳述的是事實,但是對方其實也知道,正因為再想也沒有用,所以他才會這麼難受。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能幫助對方面對現實,然而,倘若一個人腳摔斷了,其他人把他的拐杖拿走,讓他多跌倒幾次,一再認知到「斷腿」這個現實,並不會讓他恢復得更快。

對方需要的不是你的提點,而是你的支持。你想點醒對方的「事實」,他全都知道,但理性知道並不代表感性上就能過得去,對方需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度過低潮情緒的話語。

別說「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之類的話

不管是因為報告出錯而遭到主管指責、考試粗心寫錯了一題、不小心說錯話而傷到了另一半,都有可能讓完美主義者懊惱不已。

幸福是無法比較的,事實上,是福是禍、開心還是難過,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旁人根本不得而知。「身在福中不知福。」「你要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這種話語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投射說話者內心的不耐煩、缺乏同理心與譴責,而且還進行了道德綁架,把對方逼入死胡同裡。

將「應該」轉化為「可以」

「我們都這麼關心你,你應該感到高興」,當「應該」這種義務語句出現時,說話者等同於剝奪了另一方的部分權利,彷彿他沒照你的意思做,就是不應該的、不正確的(相當於在指責對方)。試著把所有的義務語句改為權利語句,以「可以」來取代「應該」。舉例如下:

「你應該想點好事。」→「你可以難過,但我們依然關心你。」

「不要再想了。」→「跟著我到外面走一圈吧!」

除了盡可能使用權利語句的肯定句型之外,記得心情低落的人通常缺乏執行力量,沒有能力做到「不要想」,然而,改以溫和的祈使句時,邀對方跟你去戶外走走的成功機率會相對提高。

節錄自:悅知文化《鬆綁你的完美主義/陳俊欽 著 》


推薦閱讀: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