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經典廣告台詞深植人心,也顯示了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困擾的腸胃問題之一,明明已經規律服藥,但治療效果卻非常有限,還有哪些治療方式可選擇?肝膽腸胃科醫師表示,若長期使用藥物後效果逐漸降低,或吃藥反而引起副作用,就會考慮以外科侵入方式來改善。
54歲賴先生,長期受到胃酸逆流、胸口灼熱困擾,由於平時工作繁忙,飲食時間不規律,並經常參與社交應酬,儘管長期服用藥物控制,但效果有限,症狀仍持續反覆發作,而這樣的情況,在胃食道逆流患者當中並非少數。
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鍾承軒表示,胃食道逆流症的診斷,主要採用病史詢問搭配胃鏡檢查,以排除任何器質性問題。同時開始應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並觀察患者臨床症狀對這些藥物治療的反應。
若症狀未有顯著改善,將進一步安排食道酸鹼及蠕動壓力測試,以進行更深入的鑑別診斷。然而他指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依賴藥物而產生副作用,或長期使用後效果逐漸降低的情況。
鍾承軒坦言,對於持續服藥,症狀未見改善的患者,須以其他治療方式,如外科胃底摺疊手術,重建胃食道交界的障蔽功能。不過近年來隨著消化道內視鏡技術進步,也提供無需開刀的新型治療方式「經口胃鏡微創抗逆流」。
這種治療方式,能有效降低難治性胃食道逆流症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手術成功機率大於80~90%,且副作用發生率小於10%;其中,甚至有60~70%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緩解臨床胃食道逆流症相關症狀,不再需要藥物,提供患者更安全、有效的選擇。
上述個案賴先生在考量長年藥物無效下,並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用經口胃鏡進行電燒灼術,以處理鬆弛的胃賁門黏膜。燒灼後形成潰瘍結疤,使胃賁門緊縮,從而減少胃內物質逆流到食道。手術後,賴先生能夠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終於不再需要每天都吃藥。
近年來,台灣的肥胖問題逐漸嚴重,且隨著民眾生活飲食習慣的西化,胃食道逆流症狀的患者也相對增加。鍾承軒提醒,胃食道逆流可能引發食道腺癌及其癌前病變,即食道黏膜特定小腸型上皮化生,稱之為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
鍾承軒指出,食道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的發生率排名第8,死亡率則高居第6,治療胃食道逆流症成為預防罹患食道腺癌的關鍵步驟之一。他呼籲民眾,應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日常合理飲食管理及適度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胃食道逆流及其合併症。若有任何症狀或不適,應積極尋求醫生建議,並遵從專業的治療計畫。
(原文標題:胃食道逆流治不好怎麼辦?醫揭「1治療」免開刀吃藥還能預防食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