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天下雜誌》做了「兩千大CEO調查」,有67.6%企業主對2024年全球景氣感到悲觀,雖較前一年好轉,仍高於近10年平均的58%。逾八成會加薪、逾半數看好台灣投資環境,然而烏俄戰爭、中美貿易戰、兩岸關係等地緣政治風險,是看壞景氣的企業主頭號隱憂,遠超過中國經濟趨緩、通膨難平。
全球貿易量銳減、歐美利率居高不下、國與國的熱戰從烏俄延伸到中東、中國經濟熄火……,隨著2023年結束,大家都好奇,利空是否出盡?最新《天下》「兩千大CEO調查」,結果卻讓人開心不起來。
與人人年終獎金有關的2023年企業表現,48%以上企業表示,營收與獲利均為負成長。
科技與傳統製造業更有超過55%的營收獲利為負成長;一枝獨秀的是金融業,竟有高達51.3%比例,獲利成長超過一成。
儘管獲利萎縮,但回到員工薪資,2024年,仍有超過八成企業會替員工加薪。
在員工人數部份,53.6%的企業將增加在台員工人數,其中尤以金融業擴張最積極。
不過,對景氣憂鬱的情緒延續到2024年。新的一年,仍有67.6%企業主對全球景氣感到悲觀,雖較前一年好轉,仍高於近10年平均的58%。
烏俄戰爭、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風險,是看壞景氣的企業主頭號隱憂,高達60.3%,遠超過中國經濟趨緩的41.2%、通膨難平的34.1%。
「『家園經濟』已成主流,這會顛覆全球供應鏈,」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接受外媒採訪時說,2024年最大挑戰是地緣政治緊張帶來的不確定性。
「家園經濟學」(homeland economics)由《經濟學人》提出,描述過去新興發展國家,為了保障產業發展,祭出保護主義,如今連富裕國家也紛紛以國家安全為由,如法炮製,全球自由貿易因國與國之間的高牆,面臨分崩離析。
不只關稅壁壘,烏俄、以巴接連爆發的熱戰,衝擊原物料供應,威脅全球糧食穩定,甚至原油價格波動,牽動金融市場敏感神經。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法說會上,也坦率地說,預估2024年營收年成長約5%,「但一有地緣政治動盪,很容易就抵銷。」
地緣政治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近九成企業主均表示,過去3年營運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其中有16.5%反映影響很大。
年產值2000億台幣的扣件產業,就是活生生的寫照。
「這波是繼1995年西進中國後,扣件產業掀起第二波大遷徙,」金屬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紀翔瀛定調。
她解釋,我國扣件產業的市場,美國最大,歐盟次之。這幾年客戶紛紛要求廠商必須在兩岸以外,新闢第三個生產據點,不然就會轉單。包括世豐、恆耀都決定赴越南設廠,而專攻車用的世德,則擴大在美投資。
「政治同盟跟經濟同盟合流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觀察,中美之間現在卡半導體,下一步可能是儲能,寧德時代就會變成今日的華為,「(中美對抗)我覺得不會這麼快結束。」
地緣政治是大空氣,兩岸關係則是企業切身的議題。
《天下》首度詢問兩千大企業主「擔不擔心未來5年內台灣與中國大陸發生戰爭?」結果回答非常擔心、有點擔心的企業主合計高達六成,遠高於2023年10月《天下》民調,一般民眾表示擔心的為46%,顯示企業主比老百姓更怕開戰。
「2022年下半,不少較謹慎的外商在台子公司開始做營運維持計劃,一旦打仗,怎麼保護員工、保護客戶資料、如何啟動備援系統,並調度全球產線資源維持必要營運等,」一位熟悉外商的顧問業高層觀察。
因此,當詢問企業主最希望下一任總統優先改革的政策,重啟兩岸對話機制,以44.2%高居榜首。
「我不希望從中國來的是戰機,而是客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2023年11月底跟九大工商團體座談,此一席話獲台下企業大老們滿堂喝采。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都強調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總值,佔我國出口四成,兩岸關係調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除了兩岸對話機制,強化經貿談判、解決人才缺口,也是約四成企業主希望下一任總統能優先解決的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方面,看好台灣投資環境的企業比例52%,僅小幅領先看壞的企業。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看好度最低的一年。
其中,營收50億以下的中型企業,較仰賴中國市場,庫存去化緩慢的傳統產業,都是看壞的比看好的多。
也因此,相比2023年,企業主雖然多數仍增加在台投資,但投資規模已趨於保守。投資金額年成長兩成以及超過三成者,比例均萎縮。
可能原因是台灣大投資潮剛過。
以油壓缸廠君帆為例,剛砸上億在台南永康科技工業區擴廠,2022年投產,「除了購置設備,暫時不會有大額投資,」君帆總經理胡正杰說。
而台灣經商環境的最大挑戰,「兩岸關係的變數」自2016年起,就一直是企業首要憂心。
「以前中國很多政策會利台,現在很多政策對台灣特別不友善,」一家在中國設廠近20年的傳產總經理認為。
他舉2023年8月,中國商務部聲稱要研究中止ECFA為例,讓工具機產業全慌了手腳。「假設台灣沒有免關稅,工具機出口中國,關稅要課5%到10%,原本台廠只賺5%,以後就死定了,」該總經理不諱言。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選兩岸關係變數的比例,較前一次調查降了12個百分點,反而是缺工、勞動成本升高、人才不足等議題的憂心程度攀高。
分產業看,科技製造業最煩惱勞動成本升高;傳產製造業懊惱找不到人;金融業則受人才不足所苦。
KPMG台灣所主席陳俊光觀察,除了嬰兒潮世代進入大退休潮,以及年輕勞動力人口變少等因素,疫情期間,人的行為和價值觀也已改變。
「許多在2019年進大學的學生,幾乎整個大學都在線上上課,習慣在螢幕後生活,一旦進入職場,難免產生社交恐懼、不善面對面溝通,面對必須與人互動的職場環境,需要較長的適應期,」陳俊光說明。
至於金融業,陳俊光分析,金融業缺的不是商管,而是科技人才。因為金融業要數位創新,缺的不是維運的網管或程式人才而已,而是具備流程和業務開發的科技研發人才,「各行各業都在搶,所以很缺。」
金融業也是四個行業中,最擔心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業別。
在海外投資部份,反映對全球景氣的不確定感,59.4%的企業沒有海外投資計劃。東南亞投資比重創近10年新高,高達26.5%,其次是北美洲的7.5%。
計劃要去中國投資的企業比例,首度摔至7%以下,創下此調查新低。這個數字,在12年前還超過四成。
進一步分析,除東南亞外,各行業的第二大投資地各有不同:科技製造業是美國,傳統製造業是中國、服務業及金融業則是東北亞。
陳俊光解釋,傳產往往受限於人力和資源,離不開中國,才會持續投資。另外,傳產多為勞力密集、毛利低,中國的良率還是遠比東南亞高。
至於9.8%金融業計劃去東北亞投資,陳俊光解釋,主要是覬覦台積供應鏈。2023年9月,玉山銀行福岡分行已開幕,中國信託銀行的熊本事務處預計12月中開業,其他積極佈局的銀行,包括台新銀行、台灣銀行、合庫銀行。
此次調查首度放進印度的選項,有4.4%企業主表達投資意願,已小幅領先歐洲。11月底,鴻海宣布砸近500億在印度建廠,擴大產能。
突破重重困難,蓋廠以後,下個問題就是跨國管理。此次調查,傳統製造業、服務業和金融業反映,最大挑戰是「當地人才難覓」,惟科技製造業跟大家都不同,認為「下游供應鏈不全」才棘手。
陳俊光解釋,台商要找當地管理幹部,最希望會講中文、英文、當地語言,但這種國際人才,不只台商要,當地外商也要,變成要去跟日商、韓商、美商競爭待遇,比在國內攬才還難。
針對動見觀瞻的能源議題,企業主對於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看法兩極。49.5%表態不支持與非常不支持,但也有26.2%表態支持,24.2%沒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60.8%傳統產業表態不支持非核家園,是贊成與反對比例最懸殊的一組。不支持的理由,擔心缺電是大宗,其次才是擔心電價上漲,再來是對再生能源沒信心。
傳統產業的確是每次大停電的重災戶。2021年的513大停電、2022年的33大停電,中南部工業區的傳產,在優先供電的順位上都不如科學園區的科技業,一旦沒電,生產活動就停擺。
一名熟悉林園工業區的人士說,林園工業區共28家廠商,近九成是石化業,機器停機後要重啟,需要氮氣避免爆炸,但因為供應商集中、產能不足,結果33大停電後,有業者最慘等了將近一個月才復工。
也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有54.7%表態不支持非核家園。其理由,擔心缺電仍是第一主因,但第二是58.6%的外商,表明對再生能源沒信心。而外商是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主要參與者及推手。
這也解釋為什麼企業主對新任總統的期待,「核電廠延役」排上優先改革政策的第五,重要性更勝加速再生能源佈局。
激情的大選過後,兩岸關係、人才、能源政策,都是當家者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係針對2023年《天下雜誌》1350大製造業、650大服務業、100大金融業、以及15家金控之CEO發出問卷。調查執行期間自2023年10月2日至10月31日止,總計回收8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41.5%。調查執行:《天下雜誌》調查中心熊毅晰、江悅寧
(原文標題:8成老闆將加薪、6成怕兩岸打仗 CEO看2024年,景氣大魔王是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