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弘暉|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領導暨人力資源學程副教授
原文標題:建構以員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訓練環境,讓教育訓練的成效反應在績效表現上
如果訓練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績效,那麼,就必須多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從員工真正的需求去考量。否則訓練與績效表現的「學用落差」就會一直存在。
如何做才能縮小「學用落差」,透過教育訓練提升績效?筆者提出兩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企業投入資源從事教育訓練,其目的不在乎藉此改變員工的心態、行為、能力;進而提升員工工作績效,並帶動部門績效的提高,達到組織績效持續提升的目的。在訓練發展的理論中,有關訓練遷移的效果,談的也是這樣的觀念。而最近美國訓練發展專家Kirk Patrick 提出修正訓練四層次評估模式時,也從類似「以終為始」的概念,強調從績效的面向,去思考訓練的做法與目的。
若訓練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績效,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應該反應在績效表現上的前提假設是成立的。那訓練的規劃與執行,就必需多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從員工的真正需求去考量;否則訓練與績效表現的「學用落差」就會一直存在。
那企業教育訓練單位人員,要如何做才能縮小這種「學用落差」,透過教育訓練真正提升績效?個人提出兩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從員工需求、員工學習為中心去建構教育訓練課程,協助員工改變心態,誘發主動學習的意願。
很多企業教育訓練人員在規畫教育訓練課程時,會非常在乎課程結束時要學員帶走什麼 (take away),這也是課前跟講師溝通的重點;基本上並沒有錯。但我要問的是,從訓練課程中帶走什麼,是你希望員工帶走什麼,還是員工自己希望從訓練課程中帶走什麼。畢竟你認為應該帶走的內容,往往不等於員工自己想帶走的東西。這或許是訓練無法產生遷移效果的盲點。只要在心態上不認為這是自己想帶走、學習、或改變的東西,員工通常對教育訓練就是應付了事。這也是為什麼有員工上了十堂溝通技巧的課,他的溝通技巧仍舊沒有改變的原因。
我認為人要能夠改變,是個「MBA」的三階段歷程。
首先心態(Mind set) 要改變,再來才能改變行為 (Behavior),最終才有辦法改變自己的能力(Ability)。
員工心態不願改變,所有的學習都將是被動式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彰。所以,所有教育訓練的基石應該是員工心態的改變,員工心態不正確,心態不改變,後續的教育訓練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
一旦心態改變,再從員工的需求出發去安排課程與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對員工有助益,才能反應在績效表現上;因為這樣才可以改變他的行為和能力。我們常説,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面談扮演重要的角色。換個角度思維,為達成訓練成效,與員工的訓練對話或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員工自主學習的基礎在於員工有正確的心態。既然心態改變是訓練能否產生遷移效果的關鍵因素,那員工的主動學習意願自然而然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了我曾經在〈員工的心聲:「不是我不想接受公司培訓,只是……」主管沒想過的6個關鍵理由〉 一文中所談的東西外,我認為在自主學習上,企業可以做三件事。
當「教育訓練成效應該要能夠反應在具體績效上」的前提假設是員工和企業都可以接受的時候,員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訓練體系建構就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這時候,企業要能營造一個讓員工能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和管理相關制度。另一方面,員工自己要能夠思考與領悟,學習發展將是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發展將是自己績效能否提高的關鍵。從這個觀點來看,企業就沒有補助你教育訓練經費,或者給予假期去參加研討會或教育訓練的義務。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績效。員工也必需對自己的訓練學習負最大的責任。
教育訓練的規劃、執行與檢討,這些事情都知道了嗎? >>>>
因應企業營運策略的人才訓練發展
疫後人資必考題!數位學習的培訓體系如何設計?4種思考角度告訴你
一直辦訓,卻沒有效果?運用職能有憑有據規劃訓練課程
教育訓練怎麼都沒用? 你可能忽視的訓練成效因素
解決HR教育訓練難題:培育內部種子教官、建立TTQS認證制度
開始規劃教育訓練,歡迎報名、諮詢 >>>>
HR年度訓練規劃與預算編列實務分享
培養新時代人才!線上課程必知規劃、選課與錄製技巧
訓練教案開發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