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陷入「學很多卻用不上」的困境。事實上,學習也該做「減法」,不是學得越多越好。作者解析如何「為用而學」,透過「選問題→定範圍→實際用」這3步驟,學習不再貪多求全,而是緊貼工作需求,真正學以致用,提升效率又不浪費時間。本文節錄自《減法》,帶你掌握高效學習法,讓努力不再白費!
文/王世民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有時,貪多、拚命學很多東西,反而會導致工作與學習都被耽誤,其根源是因為資源錯配。有些時間和精力本該用來做價值更高的事,結果被佔用了,這就會導致投入了資源,卻沒有相應的收穫,甚至造成了機會成本的損失。
比如,我帶過一個做外貿業務員的學員,他的銷售業績不錯,卻遲遲無法升職為外貿經理。其原因是他的英語口語太糟糕了,每次與外商面對面交流,雙方都會陷入「雞同鴨講」的尷尬。他也非常清楚這是自己最大的缺點,但就是沒法投入足夠時間來改善。
因為他怕在自己埋頭練習英語口語的時候,同齡人和時代會飛快發展,把他拋下。於是他拚命學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比如心理、寫作、時間管理、理財等。這些繁重的學習對突破他的工作瓶頸毫無幫助,他的英語口語依舊糟糕,無法從業務員的職位升職。
如果他將這些學習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英語口語上,也許他早就升職、突破工作瓶頸了。
因此,要克服貪多的毛病,除了敢於留白,讓自己閒下來,還要敢於減少所學的內容,做到為用而學。
所謂為用而學,就是從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學習馬上就會用到的知識。這麼做有以下3個好處:
從工作需要出發,優先選擇學習的內容,意味著學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習,而且是比課堂學習更深刻、更具實操性的學習。
你可以透過以下兩個學習場景的差異對比感知。
顯然,你會將Excel公式掌握得很熟練,包括一些複雜的函數,因為你會在工作中不斷使用這些公式,工作過程就是學習強化的過程;而且工作之外,相較於背單詞,你也更願意繼續學習這些公式,因為工作上有需要,必須學會。
因為你會在工作中反覆使用這些英語單詞,而且在工作之餘也更有動力去背誦英語單詞,因為工作需要,所以你不得不學會和記住這些。
因此,只要你做到為用而學,就再也不用在學習時擔心工作沒完成,在工作時又擔心沒時間學習了,因為你的學習和工作是合二為一的。
大腦是個特別容易忘事的儲存體,應對大腦忘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多運用間隔性重複這一方法。
可是,這很難做到。
就以背英語單詞為例。人人都知道每天背誦30個新單詞,再將前一天背的單詞重複記憶一遍,3天後再重複一遍,7天後再重複一遍,14天後再重複一遍,這樣就應該能記得比較牢固了。
但是,到了第4天的時候,還願意重複3天前背誦的英語單詞的人估計就很少了,因為這太枯燥、太麻煩了,還不如只背新單詞。結果就是背了後面、忘了前面。
但是,如果你是外貿業務員,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今天上午背的單詞,可能今天下午在與客戶電話交流時就用到了,明天在郵件裡可能又用了一遍,一週後又在與客戶的電話交流中用了一遍。
因此,如果能採用為用而學的策略,就不用再擔心大腦這個儲存體容易忘事,因為最常用的內容,它一定會幫你記得牢牢的。
大腦很容易被虛假學習(比如點擊收藏)的滿足感欺騙,所以很多時候,你的學習只停留在表層,即所謂的「一看就會,一做就廢」。
就好比你學習如何下文章標題。
看了別人寫的一篇好文章,說文章標題做到「這最好(How)玩(Why)」,更容易吸引人點開來看。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很激動,趕緊收藏了,大腦也很滿足,感覺一下子就已經是下標高手了。
但真到了需要你下文章標題的時候,可能你連「這最好玩」是什麼都有些記不清了;即使記得「這最好玩」是什麼,也擬不出符合這個標準的標題。
可如果你為用而學,你的學習就不會只停留在表層,也就不會將文章收藏起來或大概瞭解文章內容,就不了了之,因為你手頭就有一篇文章等著你下標題,你不得不確確實實擬出一個符合「這最好玩」標準的標題出來。
當你擬出這個標題後,你會發現新問題:為什麼依然沒什麼人看我的文章呢?
於是,為了解決這個新問題,你會更深入地學習,會發現除了標題格式要符合「這最好玩」,標題內容也要能切實滿足讀者的某個需求,如體現身分的需求、實用的需求等。
因此,採用了為用而學的策略後,你就能更深入地掌握你所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了。
知道了為用而學的這麼多優點,現在你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疑問: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做到為用而學呢?
方法很簡單,只需要按照下面的3個步驟做就可以了。
為用而學,要求學完後能立刻應用,因此你選擇的這個問題,一定是你正在解決或即將解決的問題。
比如,我馬上要錄製一段音訊課程,但是我對如何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不是很清楚,這時我就可以選擇「如何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作為要解決的問題。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去選擇學習內容,就可以有效解決工作忙沒時間學習,或者學習後沒有實踐,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問題。
選擇好要解決的問題後,就要根據問題解決的迫切度和進度,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
首先要根據問題解決的迫切度,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如果解決問題的時間比較充裕,那麼學習內容可以全面一點;如果解決問題的時間很緊迫,就要學習立刻能發揮作用的具體方法或技能。
還以錄製音訊課程為例。如果這個音訊課程的錄製有一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有一週才開始,這時我就可以買幾本紙本書或一門課程,系統性地學習關於發音、音調、氣息、共鳴控制等方法技巧。
但如果下午就要開始錄製,而且當天就要完成,只有一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這時,我就只能買電子書,直接翻查與「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有關的方法,或者直接在網上搜索「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的技巧」,並選用其中可以直接上手應用的方法。
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後,還要根據問題解決的進度,確定學習內容的順序。如果解決問題的週期比較長,而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處理,就可以優先學習第一階段馬上就要用到的內容。
定範圍這個步驟的關鍵,就是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忍不住想學更多東西的衝動,緊緊圍繞問題解決的需要,來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否則就會出現陷入學習中不能自拔的情況,導致以下兩個問題:
不僅要學,更要知道如何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應用所學內容。
一旦你採用了為用而學的策略,就會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來找解決辦法,因此我不擔心你是否會應用所學內容,而是要提醒你如何應用。
在應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所學方法或技能的指引,一絲不苟地套用。
為什麼呢?因為在你還沒有經驗的時候,只有嚴格地套用後,才能根據回饋結果證明這個方法是否有用,否則會永遠糾結是方法沒用還是你沒用好;只有嚴格地套用,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方法或技能,也才能知道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改進這個方法或技巧。
以依照「這最好玩」標準擬文章標題為例。如果一開始就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沒有嚴格遵循這個方法,也就是擬出的文章標題不完全符合「這最好玩」的標準,那麼如果文章閱讀量未達預期,你是認為自己沒有用好這個方法,還是認為這個方法本身不行呢?你很難給出正確的結論。
反之,如果你擬出的文章標題完全符合「這最好玩」的標準,而文章閱讀量依然不佳,這時你就可以得出結論:只符合這個標準還不夠,還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因此,在執行這個步驟時,切記:如果沒有相關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所學方法或技能的指引。
貪多地學很多東西,看似很努力、很上進,但可能只是一種逃避行為:透過不停地展開新內容的淺層學習,收穫虛假的滿足,以此避開深層學習的困難和痛苦。
所以,貪多學習可能是「偽努力」,為用而學才是「真用功」。
節錄自:商周出版《減法:少即是多,慢即是快。關於時間、精力、效能與人生管理的核心科學。5%精英都在做的減法工作術》/王世民 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