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疫後的企業培訓八大策略_第七項策略:教材產品化
我們總是能在危機中迸發潛能,也總是可以在危機後找到教訓;隨著疫情慢慢過去了,企業培訓也不知不覺陷入一種「似乎不能以以前的方式進行」的迷惑與不安感;因此,讓我整理疫情中看到的一些培訓現象,這次,我們來介紹教材專業化
這麼多年來,我都在為許多知名企業,進行內部講師訓(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在正式課程結束後,往往也會和負責培訓的同仁或主管聊聊,解答一些他們的想法與問題。
我發現這樣的課後問題,也可以分出不同的深淺層次;最淺層的問題就是問到了一些上課技巧,再進階一點,問到了內講制度該如何建立與設計,而最深層的問題,就是該如何讓內講們協助企業,讓一些「企業專屬的知識與流程課程」能進入到教材化的階段。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在執行「內部講師訓」的時候,有些企業最需要也最期待的,就是裡面的「教案規劃」的單元;但是相反的,有些企業卻斬釘截鐵的告訴我,他們是不需要這一塊的,因為內部課程都有了固定教材了,內講們只需要執行就好了。
是的!這也是為什麼「有固定教材」是很重要也很棒的事,因為它可以讓新進講師,只要專注在自己的授課技巧與表達能力即可。
但是,並不是企業內部所有的課程都需要這樣的教材化工程,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最適合的訓練是「企業專屬的知識與流程課程」,也就是說,它必須是具備以下的條件:
一、大多數的員工都需要學習的
二、課程中的知識與技能,不是外部講師能教授的
三、這門培訓的開課頻率是高的
在一般企業的培訓運作上,符合這三個條件的課程,比如說是新人訓、產品訓、業務訓、主管訓等;這四項訓練也是企業可以優先思考並投入資源在其中的訓練。
既然是教材化,表示最終的產品,都是被紀錄下來,完整且詳細的課件與文件,可以讓後繼的執行講師透過這樣的教材,可以執行這一套訓練;因此,它可以包含以下的一些文件與內容:
以 one page 的方式呈現,讓講師可以一目瞭然知道整門訓練的架構編排,以及裡面的進行手法;它也是講師在吸收這一套教材中,最先要看到的部份。
對應到這一份課程所設計的簡報,它應該是最開始設計的講師,所使用與執行的簡報;但是後繼的講師,往往會在這份簡報的基礎上,進行一些修正,可能會放入一些更符合現代的案例,可能會更換一些技術上的更迭,也可能會簡化裡面的部份內容,畢竟每一位講師的授課風格不完全一樣,對於簡報的依賴度也不同。
對應到這一份課程,學員手上拿到的資料;同樣的,它也應該是最初的講師所使用的版本,後繼講師也可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微調。只是根據我的經驗,它被調整的幅度,應該比簡報要小得多。
針對課程進行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頁簡報、每一項活動,講師該講什麼、該標註什麼重點、該如何帶領這個活動,完整且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供後繼講師進行閱讀分析後,能複製設計者的思維,也讓訓練的執行度完整。
這一塊是比較多的企業在設計教材時遺漏的,畢竟講師訓內的教案規劃中不會談到這一塊(一般的課程設計是不需要的);如果一門課程大多是「講授」,那這份手冊的重要性還沒那麼大,但是,如果這門培訓真的是訓練的設計方式的話,這一份文件就是重中之重了。
這是比較貼心的文件了,表列出所有課程中需要應用到的器材、文具準備,讓後繼講師可能更完整地備課。
因應數位培訓的興起,這兩三年許多企業在進行教材化的動作時,也會把微課視為必備之一;最重要的原因,是讓大量「複雜、難以說明透徹」的知識,以錄影且後製的方式進行,這也讓後繼講師的專注力可以放更多在學員的演練、修正、問題解答上面。
微課完成後,也有兩種不同的應用方式,可以讓學員在進行實體訓練前先看完,也可以在課程上,穿插進行現場播放。
企業的經營,是百年大計,所以到了一定時候,就必須考慮到接班人計劃;同樣的,企業的培訓也是百年大計,我們必須有內部講師的儲備,我們也必須把所需要的訓練教材化,讓內部講師可以源源不絕地被訓練出來,也能源源不絕地提供我們所需要的培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