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的企業培訓八大策略(八):知識新生化

文:羅亦耀|麥巨卡索訓練中心 執行長

原文標題:疫後的企業培訓八大策略_第八項策略:知識新生化

我們總是能在危機中迸發潛能,也總是可以在危機後找到教訓;隨著疫情慢慢過去了,企業培訓也不知不覺陷入一種「似乎不能以以前的方式進行」的迷惑與不安感;因此,讓我整理疫情中看到的一些培訓現象,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如何讓知識重獲新生!

目錄

有的時候,我會到一些鄉下地方去旅遊,那時,我會很驚喜地看到一些小販店,店面不大,產品不多,燈光昏暗,門口坐的是一位白髮但和藹的老婆婆,這樣的店,往往是我們在大城市裡看不到的。

我之所以會驚喜,是裡面所販賣的,往往是濃濃的情懷;但是相對的,裡面所展示的產品,卻也是滿滿的陳舊,不知道這樣的比喻,和我們要談的企業訓練,大家能不能看得出其中的關連?

相信有許多企業的培訓伙伴,每年年底都會遇到一定的問題:到底我們明年,還要排什麼訓練呢?

因為,可能坊間大多數的主題,我們都排過了,同仁也都上過了。時間管理?上過了!跨部門溝通?上過了!問題分析與解決?上過了!

但是重點在於,當我們仔細去看大多數同仁的狀況,效率依然是主管一直嘮叨的點,不同單位仍然不斷在本位爭執,員工遇到了問題仍是兩手一攤。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問題還是那些問題,需求還是那些需求,該上的課程還是那些課程,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同樣的課程是不能逼大家重覆再上一次的,老闆也不准啊!

有些商品,很有情懷但是陳舊了;有些訓練 ,很重要但是上過了!

當然,會造成這樣的原因,不是講師不好,也不是同仁不認真,最根本的原因有幾項:

一、這門課本來就不是一次或一天就可以上完的,它可能必須有時間去內化與不斷提醒
二、第一次安排時,企業方只能切割出短時間,於是,講師只好講「重點」
三、當初的安排是「選修」,也就是企業方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上過這門訓練

知道原因何在,其實意義不大,畢竟情況已經造成了,所以重點是,我們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讓訓練能擁有新的生命力。

renew sign on garden

也就是透過培訓單位與講師的共同努力,針對企業方需要的主題,對於一門課程進行重新的結構與強化,在主題不變的情況下,賦與同仁有著新的培訓感受。

這方面的工程其實不容易,許多講師學有專精,但是終其一生,一套訓練完整不變,效果一定會很好,但是他就不會去專研在這方面了。

所以,講師本身對於「翻新」的態度,會決定他會不會願意去做這件事;那麼,我們可能如何處理呢?大體上有以下五項策略:

策略一.改變內容延伸度

針對訓練中的某一些點,不斷進行深化研究,去從中不斷去連結更多的資料、更多的理論、更多的技巧,來延伸這一場訓練的寬廣度,也讓學員能針對一項主題,有得到更長的學習時間。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傳統式的執行力課程,會談到 PDCA,那麼,我們就可以從裡面的第三項元素「檢核」,延伸出更多的知識面,談到更多的檢核技術。

策略二.改變運課手法度

針對同樣的概念,但是運用不同的運課手法去進行大量的花漾呈現,因為不同的運課手法,其實都是從訓練心態的角度去設計的,會對應到學員不同的學習心態;比如講解式的可以讓學員單方面吸收知識,演練活動可以讓學員親自操作,教練引導可以讓學員進行反思。

像我就曾經在一場企業文化體驗營後,隔年,他們期待我再進行同樣主題的訓練,同樣的人員,但是他們的文化是不變的,因此,我運用了 RunningTeam 的培訓手法,在主題不變的前提下,一樣讓他們有不同的感受度。

策略三.改變計劃設計度

這裡在談的「計劃」指的是培訓計劃,也就是說,不要以單一一次課程來看這件事,而是設計出一份培訓計劃。

它可能代表的是我們以「帶狀課程」的方式執行,中間的間隔再加上課後作業,讓同仁可能在一段長時間內,進行這個主題的討論與研究,並於下課後,仍有著一定的規劃再協助大家討論與思考。

比如說我曾經為一家企業設計過「邏輯思維」的訓練,我以三個月的時間去設計,裡面會有著三次的訓練,但是中間的間隔,我們就以網路群組的方式,三天就發布一道思考題目,讓大家思考並進行回饋。

策略四.改變訓練呈現度

這也就是我最近幾年最常談到了:數位培訓;一場訓練,已經不簡單只是「實體上課」的呈現方式了,也可以走線上;甚至,線上的呈現方式更包含了遠距、微課兩種。我們更曾經為一家高科技產業,去思考 AR/VR 的呈現可能性。

這樣,就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混成學習;充分利用數位的便利性,並搭配實體的影響力,打造更不同的訓練面貌。

在這兩年,我就有著許多訓練是以混成的方式呈現的,甚至,我們以微課前行,讓馬來西亞的朋友先了解知識面,再以遠距的方式來進行更深入的練習與修正驗收。

策略五.改變內核包裝度

許多訓練,當我們仔細去拆解時,我們都會發現它是有著內核、表面的兩種區別的;內核是指最重要的核心態度與技巧,但是表面可以就是怎麼去表述它或呈現架構與流程;因此,我們可能在保留內核的情況下,去重新包裝它,重新讓它有著不同的面目。

這也是我最常應用的方式,將坊間針對中階主管的訓練課程,取出內核再進行重新架構化,就是我自己的「將才學」;但是因為是自己重新的調整,所以,雖然裡面仍是會講 SWOT,仍是要談工作管理,但是感受度就不一樣了。

坊間有許多管理大師的書,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新概念,大家不妨深入研究一下,各位就會發現,有許多的內核都是互通的。

在世界不斷前行的過程中,各位一定會發現:真理是不變的;對於企業運作,對於員工如何強化效率方面,對於組織間的各種溝通方向上,有許多真理,這些真理都是我們發展各項技巧的基礎,而這些真理,其實我們都是知道的。

真理是不變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換句話說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