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碰上「情緒勒索」了嗎?9種人際關係中常見的情緒虐待跡象,務必提防!

優活健康網
2021.12.14
6602次觀看

近日發生多起震驚社會的家庭暴力、親密暴力事件,事實上這些事件發生地不只私密場所,工作場域亦有可能發生,而且不限情侶家人的關係。職場上由於權力不平等,上司與員工也有可能因言語、情緒及精神上虐待,產生心理暴力,如您遇到文中出現的9種虐待跡象,請及早注意警訊。

文/優活健康網 原文出處

情緒虐待對人的危害相當於身體虐待,而且經常更加嚴重。在肢體暴力的事件中,受害者可能會有實際的證據,例如瘀傷。他們也許有機會藉由提出控告,採取法律行動,或者藉由保護令來尋求保護。然而,情緒虐待是一種更為普遍的虐待形式,大多數都會在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發生的前後出現。

情緒虐待就是心理暴力!

情緒虐待包含所有非身體的行為(包含明顯與隱晦的手法),會隨著時間以某種模式出現。這些手法包括批評(侮辱、謾罵、當成小孩對待)、敵意(吼叫、沉默以對、言語攻擊)、恫嚇(裝模作樣、威脅)、羞辱(利用他們對你的了解來使你難堪),以及騷擾(連續不斷的重複要求)。他們的意圖是要控制或支配受害者,這會導致自我價值降低、心理狀態出問題和自殺想法。

情緒與精神虐待都可以統稱為:心理暴力。心理暴力的定義是以控制、否定與支配為基礎的行為和言語。這些關係中存在著權力不平衡的情況,所以在各種關係中都可能經歷虐待,例如親密伴侶、父母和子女,以及上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是體貼還是控制?9種親密關係中的虐待跡象

在關係剛開始時,了解你的新對象可能很有趣又令人興奮。但當新對象偶爾說出或做出讓你覺得不對勁的事情,有時我們會因陷入新關係帶來的新奇與興奮感之中,而想要忽視這些跡象,不過請特別注意你的直覺,花點時間仔細檢視並識別對方的話語、行為和意圖是否有以下9種跡象:

1. 控制

對方一開始表現出來的形式,可能有體貼、保護與照顧。然而,在虐待關係中,這些行為表示對方企圖從各方面控制你的生活。

施虐伴侶經常會緊盯著你去哪裡和在哪裡,堅持隨時都要聯絡到你,告訴你可以或不可以見誰、應該穿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施虐者可能會苛求或發怒,或是以比較溫和的方式提供「有用的建議」。這些要求之中,可能會帶有他們的批評,或者你會隨著時間注意到,如果不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會產生某些不良後果。

2. 辱罵

辱罵又稱為言語侮辱,目的在於贏得爭論、羞辱,或是控制你的自我價值感,這可以明顯表達出來,也可能以開玩笑或鬧著玩的方式掩飾。這麼做的意圖,絕對是要輕視並貶低受害者。當爭論的方向總會轉移到攻擊你的性格,那麼對方的意圖就只有控制你、削弱你的信心,以及支配你。例如:「你每次都忘記我要你做的事。你是真的笨,還是有什麼毛病?」

3. 吼叫

吼叫通常就是提高音量,不過施虐者會利用吼叫來使人順從。被吼叫者會因此而習慣聽從企圖以這種行為將意志強加於人的吼叫者。吼叫會磨耗受害者的精力,阻止他們表達意見。人的意志與尊嚴會隨著時間被削弱。

4. 孤立

施虐者會把你花時間跟朋友與家人相處這件事視為威脅,因此可能會設法孤立你。首先,他們也許會批評或貶低你跟朋友與家人的關係。例如,施虐者可能會說你愛的人對你很差或利用你,或者你跟他們相處的時間,影響了你和施虐者的關係。

有時候孤立你的意圖會更為明顯。施虐者也許會限制你的金錢、交通方式,或是限制你跟朋友與家人的聯絡。這種社交孤立產生的寂寞,可能會導致焦慮、憂鬱、物質使用增加,以及健康問題。

5. 威脅

威脅是一種表達方式,意欲造成你的傷害、痛苦或損失。這是施虐者的一種脅迫行為,暗藏著暴力的可能性。恐懼會變成強大的激發因素,讓你嘗試改變關係並配合施虐者。這種表達方式經常以你恐懼的事為目標。

6. 懲罰

懲罰是施虐者感到受傷、被拒絕,或是覺得被拒絕時,可能做出的任何反應。懲罰的形式可能是報復或制約。施虐者會為了報復而使你痛苦,並且引發你的制約反應,企圖改變你的行為。

7. 拒絕

拒絕行為是拒絕承認你的需求與才能。這可能包含收回或拒絕付出愛、關注或情感。這種方式是要貶低你和你的付出,暗指沒有人想要或需要你。

8. 忽視

忽視是一種行為模式,目的在於消除關注與情感,並且剝奪你對歸屬感、愛及連結的情感需求。忽視包括了疏忽行為、不理會、對其他人反而表現出興趣,以及沉默對待。

9. 財務虐待

財務虐待包括限制取用資金、不提供財務資訊,或者完全控制資金,通常就像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在這種類型的虐待中,受害者經常不知道施虐者的收入情況,或者必須把自己所有的薪水都交給對方。


「他是否有這5大特徵?」幫助你認清身旁的施虐者

許多處於虐待關係中的人,都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注意到警訊,可是一開始卻沒看出來。虐待關係起初的情況大多是迅速投入、過度體貼、全神貫注在受害者的安全或幸福上,而且對關係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下是5大情緒虐待者特徵:

1. 不負責任

施虐者不會承認錯誤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或者留不住工作,那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如果他們對別人做出虐待行為,那都是受害者的錯,是對方讓他們生氣的。也許施虐者成長的過程很不愉快,或是酗酒,才會有那些行為。

無論發生什麼,或是他們該負的責任有多明顯,都不是他們的錯。事實上,發生事情通常都是你或別人的錯。他們每次道歉時都會補一句話,例如:「要是你沒那麼做,根本就不會發生。」

2. 缺乏情緒/缺少情緒自我控制

施虐者可能會毫無情緒控制,或者對你的情緒痛苦做出冷淡疏遠的反應。健全人格的特徵是有彈性,並且能夠調節情緒。具有虐待型人格的人可能會過度調節情緒,表現出麻木的樣子。如果他們的情緒調節不足,可能就會敏感、暴躁或憤怒。

受害者可能會覺得他們的伴侶/施虐者就像有「雙重人格」。施虐者誇張的情緒波動和過度敏感,經常使受害者感到困惑與不安。虐待型人格很脆弱,容易覺得受到侮辱或冒犯,而且通常有防衛心態。

3. 生性嫉妒

施虐者經常把愛當成嫉妒的藉口:「我會嫉妒是因為太愛你了。」然而,嫉妒跟愛毫無關係。它代表的是占有、控制,以及缺乏信任。嫉妒行為包括質疑伴侶的行蹤或意圖,而且會對事實錯誤解讀,藉此將控制行為合理化。施虐者可能會:
質疑你的穿著。
質疑你想穿給誰看。
檢查你的手機訊息。
檢查你的車子的里程數。
頻繁打電話或傳訊息給你。
要你立刻回覆。只要你沒立刻回覆,就把這當成你變心的表現,並且質疑你在說謊。

4. 扮演受害者

施虐者對特定挫折的反應,就像是受到了攻擊與針對,而且他們在對質時通常會改寫過去。他們會塑造自我犧牲的形象,並且形容你忘恩負義,或許還會說都是你得到好處,而他們在受苦。到最後,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伴侶、孩子、朋友或員工的角色。

5. 自負

自負的人只重視自己的形象、成就、外表與素質。施虐伴侶可能會時常提起自己的素質與行為有多麼棒,而受害者能跟他們在一起有多麼幸運。施虐者可能會利用這種形象來控制對方的行為,威脅要是對方讓自己難看,他們就要離開。


識別情緒虐待者的目的背後...其實是沒安全感、害怕被遺棄

情緒虐待者的目的是持續控制受害者。施虐者想要掌握所有決定權,一切都占上風。為了操控你的想法與情緒,施虐者會破壞你的信心、削弱你的自尊,並且讓你懷疑自己的判斷和理智。

情緒虐待者想要支配你,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造適當的情境,藉此動搖你的自我效能感,或是讓你懷疑自己處理情況的能力。滿足施虐者的需求,藉以增加自己的重要性與優越性。不安全感、紓解壓力、害怕被遺棄,這些都是他們想要支配或虐待別人的可能原因。

當你對自己發生的事以及受到的影響知道越多,就越能讓自己準備好擺脫情緒虐待的影響。知識就是力量。認識施虐者所利用的這些元素,能夠讓你更清楚明白「遭受行為虐待,並不是你的錯」。也突顯了他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的這項事實。好好教育自己,這能夠讓你確認並明瞭自己經歷了什麼。

(104職場力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遵守規定


關於維護更優質的【職場健康】,推薦您這些好觀點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