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讓你誓不兩立的「職場敵人」? 請他喝杯咖啡吧|觀點

有沒有在職場上讓你恨得牙癢癢的「小人」?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用一招化解了處處與他作對、扯他後腿的政敵。下次與其恨在心裡口難開,你可以用這招試著破解,畢竟職場上多一個朋友就是少一位敵人。

我化敵為友的同時, 也消滅了敵人。

亞伯拉罕‧ 林肯,第十六任美國總統

在職場上,我們難免會聽到一些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可能來自於同事或主管,讓你覺得自己不行、不夠好,因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感到生氣、沮喪。

「我明明不是那種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還被陰」、「職場小人真是多」你心裡一定這樣想過。但其實這些負面的聲音,往往並不出於「外在」,而是由我們內心所發出。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困惑,明明批評我的是別人,被整的人也是我,為什麼「負面的聲音」是從自己內心發出的呢?這是因為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本身,讓這些作為產生影響。

「被誤解」,往往是這種不平衡最常發生的原因。然而,知道「自己被誤解」本身是件壞事嗎?不盡然,至少它點出一個問題、一種狀況。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當下的窘境、尷尬,以及所衍生的情緒,而是試圖尋求解答。

先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找到問題真正的根本。

我在職場上也曾遇過好幾次被人誤解的情況。雖然身為人資主管,但其實我是很不像的。一般人資都給人一種既定印象,溫柔、敦厚,大多穿著體面,對外代表公司形象,因而給人專業的感覺。然而,我給人的形象更像個工程師阿宅,當然這也與我一直以來都在製造相關產業有關;另一方面,我的性格比較奔放灑脫,講話也直接。這讓一些在職場上剛認識我的人,因為與其對人資的既定印象不同,而產生意外感甚至排拒。

我也聽過一些對我的批評,甚至有人說:「我認為則文不能勝任這個職務,他太年輕了。」而這些話後來也傳到我耳中。

當下我的反應是:「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認為呢?」我們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教育環境的不同,因而塑造出各自的價值觀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時候重點並非「誰是壞人」,而是理解這不過是不同價值體系的碰撞而已。這些碰撞,其實只是基於不理解,一旦彼此理解的橋梁能建構,諒解也會隨之而來。

有些人在面對批評自己,或者跟自己不對盤的人時,就會在心中建築起一道高牆,避免與之接觸;甚至與身邊的人抱怨,而使得這個情緒更加深化。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會建議你應該試著找對方聊聊,但不是貿然地興師問罪:「我聽誰說你覺得我怎樣」、「為什麼那個專案你要這樣搞我」,而是先承認自己有所不足,進而尋求對方的建議及協助,好讓自己可以有所成長及改進。

只要你願意謙虛地放下身段,通常對方也會改變態度,與你分享一些看法。相較於迎合討好,主動尋求幫助的態度,才是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方法。

被討厭,反而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一種「富蘭克林效應」。故事是這樣的,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有一位政敵,總是處處與他作對,不僅在各種法案上扯他後腿,甚至寫信給議會聲稱富蘭克林不適任,讓富蘭克林恨得牙癢癢的。

有次,富蘭克林用了一個方法,回敬這個對他不友善的議員,沒想到卻讓對方從此對他十分友善。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借一本書」。富蘭克林聽說這位敵對的議員,有一本稀世的書籍,便向其詢問是否能借他看看。對方答應了,富蘭克林讀完書後便寫了一封信滿懷感激的信致意。經過這件事情之後,這位政敵態度軟化,對待富蘭克林也變得友好。

簡單的說,這是由於大腦的機制會認為「正向的行為源自於『喜歡』」,為了把這樣的意識邏輯理順,便潛移默化地讓自己「喜歡上」自己幫助過的人。我發現這個效應是真實而且有用的。當我們尋求那些曾經批評過自己,或在工作上為難自己的人幫助時,可以藉此了解對方的想法,以及他「為什麼」會這樣看待我們,並給出這樣的評價。

給對方講出來的機會,透過抒發出情緒,對你的厭惡感不僅會降低,說不定他所提出的看法對你也是有建設性的,畢竟沒有人是十全十美。越是親近的人,有時反而顧慮到交情更不敢說真話。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你們很有可能可以化解誤會。被討厭、被批評,不見得是壞事,因為當我們試圖去尋找原因的過程時,勇敢面對源頭、放下執念,承認自己可能有所不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穫,進而更加了解自己。許多現在跟我建立起非常深厚情誼的工作夥伴,一開始都不是很喜歡我,但隨著透過像這樣主動尋求理解的方式,我不僅看到了自己的盲點,藉由他們也幫助我找到一些方向。

【THINK ABOUT】

有沒有在職場上讓你恨得牙癢癢的「小人」? 請他喝杯咖啡吧!請他幫你做一件小事,讓他提供你一些職場建議,或許一開始你的心裡會很抗拒,不妨試試這個「富蘭克林效應」,找到「為什麼」,以及破解這個困境背後可能的解方。

節錄自:悅知出版《成就未來的你 / 何則文 著 》

(原文標題:如何在職場上化敵為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