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臻於完美的關鍵:正確的情緒管理

文/方常均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一個頂尖職業網球員需要具備什麼?短跑選手的速度、馬拉松選手的耐力、拳擊手的閃躲力,以及足球前鋒的跑位能力⋯⋯如同完成一幅巨大的拼圖,要有天賦、毅力、自信、專注力、戰術敏銳度、戰鬥力才能組合出世界冠軍。

撰寫費德勒傳記的作家René Stauffer說:「費德勒(Roger Federer)之所以能成就對手無法匹敵的完美,關鍵就在於他將原本性情中焦躁與好鬥化解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靜沉著與自信。他的心路歷程非常辛苦,也在他人生的不同層面裡起了作用,但這細節對外人來說應該極其無聊。」

追求完美,不能忍受失敗和挫折

青少年時期的費德勒在網壇嶄露頭角,但路途並不如意。自1998年開始,他靠著運動心理學家Chris Marcolli的協助,了解到追求完美的過程裡,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失誤與失落,隨之而來的情緒導致了更多惡果。由於不了解自己,以致於無法突破。

學習控制情緒是他人生的轉折,是之後每場球賽勝利的關鍵,也造就了今日費德勒的冠軍傳奇、風度翩翩,萬眾矚目的球場運動家。今日的費德勒儼然已是瑞士最佳代言人,也是全球最知名的瑞士人。

「他從小就不是一個好帶的孩子,尤其不能忍受失敗和挫折,連簡單的下棋也輸不起。一不如他的意,他就可能氣到發飆,把玩具丟出房間也是常有的事。不過總的來說,他還算是一個好孩子。」費德勒的爸爸Robert Federer如此回憶自己的兒子,帶著父親的慈愛,包容一個孩子的無知。這段話也說明費德勒小時候和許多精力旺盛的男孩一樣,需要學習管理情緒,控制自己。

費德勒(Roger Federer)
Photo by Zoë Reeve

母親說起小時候的費德勒:「他總是知道自己要什麼,試著衝破界線。不管是在學校、在家裡,或者在運動場上,因為活潑,而且體力太好,有的時候特別難搞。我們無法勉強他,只要是他不喜歡的,反應就特別強烈。要是覺得無聊,他就不停提問,或乾脆選擇逃避。」

不斷嘗試,找到所愛

從小自然地流露性情的費德勒,儘管有暴怒和不聽話的時候,對親友來說,仍是一個可愛可親的孩子。父母也努力教導他,不驕傲,好相處。在他的童年裡,每一個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會發現:「這孩子特別有運動細胞!」

由於羅傑費德勒在小時候就特別好動,他的父母也順著他的本性,在幼年時便開始讓他嘗試在瑞士所有可能接觸到的運動。比方:滑雪、摔角、游泳、溜冰、直排輪、足球、桌球、羽毛球。他就是坐不住的孩子,只要有閒暇時間,他就想往外跑。在校成績平平的他,實在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專心坐在桌前,靜下來完成功課。

關於這點,他的媽媽說:「他就是一定要運動,不然誰受得了他。」他的父母在觀察中發現,所有的運動項目他都喜歡,酷愛運動的他有一個特點:他就是喜歡球。

小費德勒上課也帶著一顆球去學校,隨時隨地都愛帶著球。有一段時間他的偶像是美國職業籃球明星「麥可﹒喬登」。凡是運動,只要他願意玩,他的父母沒有不答應的。童年裡透過運動這個媒介,他享受了很大的自由,在運動裡可以嘗試,可以探索,可以發揮,也可以放肆,同時他也學習規則。

運動場上名利雙收的費德勒,也有自己的基金會投入全球性的公益活動。
Photo by Zahra Rafiei

球,對他來說有各式玩法,他也會自創新玩法。

拿球拍對著牆打一個多小時、在自己房間丟球、對著櫃子丟球,把球丟到鄰居家什麼的也是常有的事。他在傳記裡也承認:「有時候我會打破家裡的東西。」面對鬼靈精怪的孩子,同樣也是網球迷的費德勒媽媽說:「我知道我自己能力不足,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打網球。他就是調皮,花招百出,你球打給他,他不可能乖乖地把球打回來。對一個媽媽來說,這是一件苦差事。」

暴躁和追求完美,在當時的他身上就是一體兩面,作為他的父母這兩點都要概括承受。因為求好,卻又無法承受失敗的性格,費德勒的童年在球場上會使壞、會罵人、會狂叫怒吼、摔球拍。他的父母曾嚴厲地對他說:「如果你無法收斂自己停下來的話,我們以後再也不會帶你來參加比賽了。」

他自己回想:「小時候,我太早開始追求零失誤的完美,無法冷靜下來。學會冷靜這件事是一個好長好長的過程。」

了解自我,忠於選擇

如同許多瑞士的男孩,費德勒也喜歡足球,而踢得有聲有色,參加的隊伍(Fussballclub Concordia Basel) 在瑞士巴賽爾地區小有名氣。運動是他最擅長的,但基於個性使然,他開始想:要追求完美,人就必須有所選擇。同時他自己也領悟出一個道理:在足球場上,他必須和許多人一起踢,勝負並非他一人能左右,在團隊裡他其實受制於他人。

當時的他不過11歲,每次球賽後懊悔自己沒踢好已經夠累了,實在無法在球隊紀律與團隊價值這些事上再多做什麼。於是,就自己決定了把足球擺在一邊,先精進網球。這是一個決心,來自於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和自主的意願,形塑了他的人生道路。

選擇了網球的職業生涯,11歲起他開始在國內的青少年組參賽。許多教練與和他同台的對手也發現了這名新秀的潛力。因此他的父母就曾詢問過他,是否要加入瑞士國家級的網球訓練營,然而這表示他必須離家,從德語區搬到法語區的Ecublens訓練營,離開熟悉的一切開始新生活,他當時立刻拒絕了父母的提議。

但幾個星期後,他的父母竟然在瑞士的網球專訪裡讀到自己的兒子告訴記者:他決定參加國家網球營隊的培訓。被自己的兒子嚇一跳後,他的父母開始為他準備參加入學考試的種種事宜,順著他一貫的「自我決定」作風。

Federer加入國家網球營隊的培訓
Photo by Moises Alex

進入國家訓練營之後,費德勒的人生進入了低潮,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語言的隔閡:全法語的環境中很多課他根本聽不懂。再加上在寄宿家庭裡,他需要時間適應。學校裡沒有熟悉的朋友,網球隊裡他也是最小最弱的選手,新生活的每一件事都過於陌生,足以重重打擊一個原本信心滿滿的青少年。

心智年齡不夠成熟來面對這一切的他,天天打電話回家和媽媽長談,也會淚濕枕頭。他的媽媽回憶:「他雖然非常想家,但始終沒有放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自己的選擇,就要自己奮鬥到底。」

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

在參加國家訓練營隊的同時,費德勒也同時上當地的中學。他的老師回憶當時:「費德勒一心只想打球,上課時常打瞌睡。」作為老師仍然必須讓他了解學習是他做為學生的責任,這也是教育的一部份。那段日子裡,費德勒內心的極度混亂,同一個營隊裡的選手沒有人相信,幾年後他將成為世界第一。

當年和費德勒一樣通過考試,進入訓練的孩子還有另外三人。大家一樣有天賦,且具備很強健的體魄,同儕間既是合作又是競爭。而栽培一個孩子無盡發展,也並非所有的父母都願意。費德勒的家庭環境僅僅小康,只在參加國家訓練營時有國家的補助。後來他更上層樓進階時,他的媽媽為了支持他的夢想,就必須上更多的班來供應這個孩子。

栽培孩子經濟上的支持是一回事。費德勒的法語區寄宿家庭的媽媽(Cornelia Christinet)認為,費德勒父母的教養方式與許多的網球童星家庭不同:他們很低調,對孩子寬容,並且體諒孩子。接待過不同網球童星的寄宿媽媽認為這三點有助於孩子適應整個職業網球生態。

就她觀察,網球童星的母親通常有很大的企圖心。而她在費德勒家庭裡看到的則是:「成就網球這件事完全是出於孩子的意願,父母只是在協助的角色。他們完全相信孩子,從沒對教練和學校有過質疑,也會跟孩子解釋教練和老師有他們的任務。他們了解教練一定期待他們的兒子越打越好,但壓力大到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時,他們一定會站在兒子這一邊,維護自己的兒子。」給予自由,是許多父母做不到的一點。在收放之間,是父母最難的抉擇。

費德勒回想自己青少年離家的日子,他對父母只有無限的感激。關於父母的教養,他說:「我的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我可以決定自己和教練如何進行訓練,父母並不干涉,這對我非常重要。他們只是定期會打電話,問問教練們我是否配合練習,成效如何,但是怎麼練習是我自己和教練來決定。他們想確定我是否好好練習,沒有浪費花在我身上的錢。我感激他們讓我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長大。」

費德勒的父母從來沒有栽培明星的想法,他們只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上找到生命發展的可能。他們對於孩子的管教也僅在於讓孩子明白:我們在遠處看護著你,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

費德勒談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費德勒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姐姐,從小和過動的弟弟一起成長並不容易。等到弟弟在網球場上闖出了一片天地,她也頗受干擾。有人會為了認識她的弟弟而接近她,明星弟弟簡直是姊姊頭上的一塊烏雲。他們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平衡,也必須讓另外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要完全支持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人之間的情感包含許多期待與盼望,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複雜的故事。

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在瑞士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有專門的學校為孩子設計課程。職業運動在瑞士除了網球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的選項,冰上曲棍球、足球等也相當熱門。運動也是一門職業化的訓練,有課綱,有各式內容綜合訓練,不僅是一個技能,更透過運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傑出的運動員,成就了更多生命的故事,在人與人的相遇中相互激勵著。在每一場體能的競技中,透過展現體能與技巧的極限,彰顯人的無限可能。

【關於方格子】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在104發表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各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
方格子網站方格子臉書粉絲頁

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也許你也有興趣聽聽:

★ 追蹤【104人力銀行】粉絲團,更多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