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專心,卻越難集中注意力?如何做到「不專注的專注」?

遠流出版
2025.02.24
2658次觀看

你是否曾在睡前突然涌現一股不安,腦海中開始盤旋著未完成的待辦事項?越想專注,卻發現自己越難集中注意力?本文節錄自《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作者從過去在麥肯錫等顧問公司的工作經驗及同事身上,找出多種掌控專注力的實用方法,分享如何實踐「不專注的專注」。

文/大嶋祥譽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不試圖專注

那麼,接下來是「實踐篇」。我想要不按順序,一口氣介紹「不專注的專注」具體方法。

在此介紹的是過去在麥肯錫和其他公司,一流商務人士所實踐的案例,以及我本身也親身嘗試,確實有效果的方法。當然有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自己,但若是對某個方法產生好奇,敬請務必試一試。

容我重申一次,其大前提是「不試圖專注」。

因為越是試圖提升專注力、越是試圖長時間專注,就越無法做到高品質的專注。

畢竟那會「疲勞」。在疲勞的狀態下,焦慮地心想「必須專注……」連原本不必做的事也會誤以為是必須做的事,變成東做一點、西做一點。

結果,要做的事一直增加,但是毫無進展;乾著急地心想「怎麼辦、怎麼辦……」一看手錶,已經快要午夜12點,被逼入「惡魔的循環」這種狀態。

你可能有過這種經驗,睡覺前,突然一股不安湧上心頭,心想「咦,那件事怎麼樣了?」「啊!那件事也得先做好!」「這件事也得先做好!」擔憂的事和待辦事項接二連三地浮現腦海。有人稱這種情況為「頭腦清醒」,但是對我而言,與其說是「頭腦清醒」,倒不如說是「疲勞」引發的現象。直白地說,臨睡前浮現腦海的事,有八成是無謂的事,或者只是杞人憂天。

正因如此,不要鼓起幹勁,一心只想著「我要專注!」而無法專注時,首先要看開,心想:「啊,我累了,必須休息。」在無法專注的狀態下試圖專注,或者陷入不安地試圖做什麼,反而會更疲勞,永遠無法專注。

「專注力中斷時,不要試圖專注。」這正是大嶋式專注術的「大原則」。

方法1:如果腦袋滿載,就寫下來

有時候被工作追著跑,或者對於未完成工作的不安襲上心頭,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事。這種時候,我想要推薦的是「寫日誌」這種方法。

情緒和雜念正因為收納於腦海中,所以揮之不去。因此,要將浮現腦海的所有事情寫在紙上。光是這麼做,思緒就會驚人地整理分明,恢復專注力。

舉例來說,像是下列這種事情。

  • 聯絡A。
  • 等待B回覆,思考下一步。
  • 差不多該針對長期方案思考。
  • 設法處理家中故障的冰箱。

如同此例,包含私人的煩惱將其全部寫下來。寫下來之後,有時候會意外發現「這種小事根本不值得煩惱」。

光是動筆寫下來,就會有效果,我會將寫下來的紙撕掉丟棄。如果煩惱忽然浮現,就飛快地寫下,馬上撕掉,反覆這麼做好幾次。如此一來,會感覺到負面能量從體內接連排出。

另外,向別人訴說也能獲得相同的效果。無論是朋友或心靈導師都可以,請向值得信賴的人訴說。

方法2:澈底排除雜物

為了摒除內心的雜念,也必須清除「視野內的雜物」。

我的辦公桌上只放著電腦和時鐘。除此之外,視野內基本上不會看到任何雜物。因為若有物品,即使沒有意識到,它也會成為干擾,妨礙自己專注。

不必變成所謂的「極簡主義者」,但是至少要極力減少做事時會進入視野的雜物,這也有助於摒除內心的雜念。

或許有人會反駁「許多人即使辦公桌雜亂也能工作」,但是我認為「那種人如果好好整理辦公桌,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話說回來,從前的我也不擅長整理。十年前興起一念,開始動手整理,至今仍維持相當整潔的狀態。

房間若有空間(留白),就會看見「自己如今需要的是什麼」。而只留需要的物品,物品自然就少,也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何物。

節錄自:遠流出版《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大嶋祥譽 著

節錄自:遠流出版《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大嶋祥譽 著


推薦閱讀:

曾獲選為「年度最佳創意」出版公司,亦曾獲日本《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